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12/31 15:40:00 來源:青海日報 閱讀數:
青海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96%的區域是牧區,牧區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穩定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牧區工作,在各個時期對牧區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并不斷加大強牧惠牧力度。牧區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團結和帶領廣大干部群眾開拓進取,奮力拼博,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概括講就是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明顯轉變;牧區民生得到明顯改善;牧區綜合經濟實力明顯提升。牧區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為保障全省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受自然、地理、歷史等綜合因素影響,全省牧區發展仍然面臨著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任務依然艱巨、草原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人草畜矛盾越來越突出、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以及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難度大等困難和問題。牧區是全省經濟發展的滯后區、民生改善的薄弱區、生態環境的脆弱區,牧區仍然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們要準確把握牧區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和省政府《實施意見》精神,加快轉變牧區發展方式,大力發展草原現代生態畜牧業,奮力走出一條具有青海特色的草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路子,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
一、統一思想認識,準確把握草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的總體要求
當前,全省草原生態畜牧業建設仍處于不斷探索和完善階段,要在進一步提高認識、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推動具有青海特點的草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四個發展”的總體要求和“四區兩帶一線”的發展格局,以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科學合理利用草地資源為基礎,以建立草畜平衡機制為手段,以組建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為切入點,以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為核心,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為目標,堅持分流牧業人口與減畜相結合,逐步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從體制機制上闖出一條適合我省實際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主要目標是:力爭到2015年草畜平衡初步實現,草原生態惡化勢頭初步得到遏制,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得到完善、發展層次明顯提升,牧區發展滯后的局面得到基本扭轉;到2020年,草畜平衡全面實現,草原生態步入良性循環軌道,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得到較大轉變,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基本實現小康目標。
圍繞上述思路和目標,在具體工作中要堅持“四個結合”:
一要堅持把草原生態畜牧業建設與生態補償獎勵機制相結合,實現畜牧業生產方式的新轉變。要緊密結合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和省上探索建立的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發展草原生態畜牧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通過生態獎補機制實現草畜平衡發展,確保減畜不減收、禁牧不禁養,推動草原畜牧業實現“三個轉變”:即由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重畜輕草向草畜并重、建設養畜轉變,由局部開拓小市場向國內外大市場拓展轉變。
二要堅持把草原生態畜牧業與游牧民定居等民生工程相結合,實現牧區民生的新改善。要抓住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獎勵性住房建設、草原新帳篷行動、戶籍制度改革、易地扶貧搬遷的機遇,積極鼓勵和引導牧民向縣城、重點集鎮定居,轉移勞動力,不斷減少草場留居人口,促進畜牧業生產要素的優化重組,努力為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創造條件,從根本上解決人草畜三者之間的矛盾,實現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三贏”。
三要堅持把草原生態畜牧業與實施的重點生態工程相結合,實現生態保護的新成效。牢固樹立“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思想,緊密結合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退牧還草、青海湖流域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采取生物、工程等綜合措施,盡快扭轉全省草原生態整體惡化趨勢,努力為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使草原綠起來、草業興起來、牧業強起來、牧民富起來,促進牧區可持續發展。
四要堅持把草原生態畜牧業與解決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相結合,實現牧民增收渠道的新拓寬。生態畜牧業建設的全力推進必將解放一大批富余勞動力,安置好這部分人是發展和鞏固生態畜牧業的關鍵。通過專業合作社等多種途徑,將勞動力組織起來從事牛羊育肥、農畜產品加工、民族工藝品加工、運輸、生態旅游等產業。強化技能培訓,組織開展勞務輸出,使更多的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增加工資性收入。
二、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草原現代生態畜牧業建設
實踐證明,生態畜牧業是我省草地畜牧業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提升的紐帶,是小牧戶與大市場對接的有效形式,是自然放牧與舍飼養殖結合發展的有效途徑。今后,要重點抓好以下八個方面:
(一)加快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步伐,提高牧民組織化程度。在牧區883個純牧業村全面開展生態畜牧業建設工作的基礎上,將范圍逐步向牧區的半農半牧村和農業村延伸。通過推行股份制、聯戶制、代牧制以及小牧場式的大戶經營等多種符合當地實際的模式,優化重組牲畜、草場、畜棚等畜牧業生產要素,形成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的生態畜牧業生產新機制。加快培育后續產業,制定優惠政策,充分發揮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發展基金、貧困群眾發展基金的作用,組織、引導牧民群眾大力發展蟲草經濟、勞務經濟、旅游文化經濟等多種類型的個體私營經濟,增加收入。
(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后勁。把加強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生態畜牧業的重要突破口,集中連片發展設施畜牧業,有效解決牧區畜牧業缺溫、缺水、抗災能力弱的問題,以設施建設的規模化推動畜牧業集約化發展。采取國家補助和農牧民自籌相結合的方式,積極發揮政府資金的拉動作用,以合作社為建設主體,圍繞合作社生產,加強項目資源整合力度,加大人工飼料基地、草原圍欄、牲畜暖棚、免疫注射欄等草原畜牧業基礎建設力度,強化牧區防災基地配套工程建設,實現“人居有住房、草地有圍欄、牲畜有棚圈、冬春有草料”的目標。
(三)加快發展草產業,為生態畜牧業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力爭到2015年,人工草地保有面積達到560萬畝,飼草料入戶率達到60%。半農半牧區優化種植結構,加大人工飼草料基地建設,擴大優質專用飼料原料作物復種套種規模,提高優質牧草和秸稈利用率。鼓勵奶牛、肉牛和肉羊規模養殖場大力開展青貯設施建設。加大飼草種植技術推廣力度,充分利用現有耕地資源,增加飼草產量,環湖牧區大力推廣規模種草,青南牧區擴大圈窩子種草規模;充分利用退耕還草地,推廣一年生牧草和多年生牧草免耕混播技術,提高牧草產量。
(四)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生態畜牧業科技水平。深入實施“3920”生態農牧業重大科技支撐工程,提高牧區農牧業科技創新和綜合生產能力。大力推廣應用以草地生態保護與建設、畜疫防治、良種繁育、飼草料綜合利用、畜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的實用技術,加速實用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大品種選育和推廣力度,突出牦牛、藏羊優勢,兼顧細毛羊、半細毛羊、絨山羊、無角陶賽特羊發展。同時,要積極研究適宜的組群放牧方式,提高畜群產出率。
(五)抓好示范園區建設,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整合項目和資金,重點推進海北高原現代生態畜牧業、海南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黃南有機畜牧業示范區建設,促進土地、草場、牲畜、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集聚,努力提高生態畜牧業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水平。以“一區多園”等方式,大力支持有條件的縣建設現代畜牧業示范區,更多更好地帶動當地牧民發展草原現代畜牧業。堅持以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方針,積極探索和完善示范園區運行模式,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示范區,確保園區發展的活力和效益。
(六)加快產業化發展步伐,努力實現生態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依托牧業協會、養殖大戶、養殖能手、牧業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采取成員合作生產、入股生產、租賃經營等方式,推進草場合理有序流轉,促進草場、牲畜等生產資料適度集中。進一步加大農牧業龍頭企業資源整合力度,采取兼并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切實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利用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生產模式,示范、吸引、帶動農牧戶提升生產能力。鼓勵和引導新市場的開拓和營銷,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招商引資活動,吸收社會資本從事畜產品開發。
(七)實施品牌戰略,著力打造高原特色生態畜牧業品牌。著力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品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與省內外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高新技術園區的對接與合作,逐步建立交流協作、互惠互利的聯動機制,共同做大做強“有機牛羊肉、柴達木枸杞、青海藏毯”等區域品牌,提升品牌價值。積極組織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參加國內外農產品展銷推介活動,擴大高原特色農畜產品知名度。
(八)強化服務體系建設,保障草原生態畜牧業健康發展。強化草原監理機構能力建設,健全完善各項草原保護制度,全面落實監管責任。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草原管護聯動網絡,強化草原管護。強化畜產品流通服務體系建設,改善市場服務條件,完善服務功能,促進市場流通。加強縣級和重點市場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強化牛羊養殖生產環節的監管,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加強草原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切實減輕災害損失。加強牧區信息、金融等服務體系建設,為草原生態畜牧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三、強化保障措施,夯實草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基礎
強化保障措施,是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前提,是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保障。
一要切實穩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嚴格按照權屬明確、管理規范、承包到戶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草原確權和承包工作,力爭2012年將納入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政策范圍的草原全部承包到牧戶或聯戶。認真做好草原功能區劃定工作,力爭到2015年將我省草原牧區天然草地、人工草地、退耕還草地以及改良草地等草地的80%劃定為基本草原。建立健全州、縣、鄉(鎮)草場流轉服務平臺,規范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推進草原生態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
二要加大草原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力度。堅持重點突破與面上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與自然修復相結合,全面加強草原生態建設。更好更快推進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工作。認真組織實施三江源、青海湖流域及周邊、退牧還草、“三北”防護林、荒漠化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啟動實施三江源二期生態保護與建設、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青海黃土高原地區草食畜牧業發展等重點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規劃,恢復和提高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能力。
三要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快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建立步伐。全面落實公益林補償政策,加快探索建立濕地補償和造林碳匯交易機制。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機制,對中度以上退化草原實行禁牧封育,并給予補助,對禁牧區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核減超載牲畜,對履行減畜計劃到位的牧民給予草畜平衡獎勵。加大牧區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等資源保護力度。
四要加強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規劃建設馬什格羊、哇沿等一批重點水源和水利骨干配套工程。加大牧區公路建設力度,加快通州高速公路、通縣二級公路、通鄉村瀝青(水泥)公路和主要牧道及橋梁建設。按照“一主八輔”機場建設格局,加快牧區支線機場建設。進一步推進牧區電網改造升級,加大水電資源開發力度,著力提高通電覆蓋面。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
五要加大牧區扶貧開發力度。進一步完善扶貧開發政策措施,實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重點抓好整村推進、易地扶貧、產業扶貧、轉移培訓等專項扶貧工程,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努力構建牧區大扶貧工作格局。
六要加快推進牧區社會事業發展。大力發展牧區教育事業,加快普及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職業教育,繼續加強中小學危房改造、寄宿制學校建設,改善牧區辦學條件;加大異地辦學力度,推進城鄉、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著力提高牧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健全牧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牧區文化事業,積極推動牧區群眾文化活動和健身運動。逐步提高牧區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和保障水平,加快推進牧區新農保制度全覆蓋,不斷完善牧區救災救濟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