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3/26 15:11:00 來源: 寧夏日報 閱讀數:
馬春峰是銀川市西夏區興涇鎮興盛村的“牛人”:自然繁育的牛胚胎成活率一般為40%至50%,他利用新技術使成活率超過89%;他喂養的牛出欄時間比別人的提前兩個月;他成立的春峰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去年創收500多萬元。
興涇鎮大部分人是來自固原市的移民,有養牛習慣。2008年,西夏區科技局到興涇鎮推薦養殖夏洛萊、西門塔爾、利木贊和安格斯4個品種的肉牛,并免費提供技術、資料和圈舍,還提供種牛補貼,馬春峰成為第一批改換種牛品種的農戶。“以前,養的都是老家帶來的牛,品質不好還老生病,生長周期長。”馬春峰說,科技局推薦新品種不到1年,全村的種牛都改換了品種。
換品種只是第一步,怎么提高牛的成活率才是關鍵。馬春峰得知,有一種肉牛冷培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跟隨有關專家學習該技術,肉牛胚胎成活率超過89%。2009年,馬春峰用政府發放的10萬元基礎母牛補貼擴大牛棚,最多時存欄150多頭,當年收入27萬元。此外,他還不斷地向科技局請來的專家學者求教,科學配置飼料,肉牛的出欄時間提前了兩個月。
去年,馬春峰成立春峰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全鎮6個村及周邊專業區近800戶農民致富。合作社為農民統一采購飼料和種牛,平均每噸飼料節資80元至100元。西夏區科技局為合作社配備電腦等上網設備后,馬春峰還在網上尋找商機。如今,合作社的肉牛七成以上靠網上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