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4/20 13:46:00
來源:84農業網
閱讀數:
一、掌握各類豬群對溫濕度的要求
不同生理階段的豬只適宜的溫濕度范圍不同:哺乳仔豬23℃~35℃,保育豬20℃~22℃,育肥豬15℃~20℃,公豬、妊娠空懷母豬15℃~20℃,產仔母豬18℃~22℃。可見除仔豬外,其他各類豬群的適宜溫度均在30℃溫度條件以下,大大低于我國大部分地區夏季氣溫(30℃~35℃)。因此,為了保障夏季豬場的正常生產,必須對豬舍進行降溫,而且由于各類豬群所要求的溫度不同,降溫方法也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二、溫濕度與豬病發生的關系
試驗表明,如果溫度適宜,相對濕度從45%增加到95%,豬的增重無異常。但是,相對濕度過低時豬舍內容易飄浮灰塵,且過低的相對濕度還對豬的黏膜和抗病力不利;相對濕度過高會使病原體易于繁殖,同時也會降低豬舍建筑結構和設備壽命。所以,即使在較佳溫度范圍內,舍內空氣相對濕度也不應過低或過高,豬只適宜的生活相對濕度為60%~80%。在夏季,舍內相對濕度偏高而無法降低時,應采取措施降低舍溫及做好衛生防疫工作,這樣也能確保豬只的正常生產。高溫、高濕的條件會使豬增重變慢,且死亡率高。
三、墊料對于溫濕度的抑制規律
1.墊料不同層面溫度分布規律。研究發現,墊料表面比舍內溫度提高約2.27℃,差異顯著;墊料10厘米深比墊料表面溫度高近13.13℃,差異極顯著。這也是業者對豬只安全越夏擔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2.墊料相同平面溫度分布規律。一般坐北朝南的單列式自然養豬法豬舍,其發酵床中心或糞便排泄區域溫度最高,周邊溫度較低;整體而言,墊料北部溫度最低,靠近墻體和土壤區域的墊床溫度不穩定。所以說,自然養豬法養豬并不是像大多數業者認為的“在蒸籠上養豬”,發酵床溫度分布規律具有典型的區域性差別。
四、抑制墊料發酵
1.調低墊料厚度。夏季墊料深度可適當調低一些,較低的發酵床生物熱的產生量相對較少,熱量散失的速度也快,但需保證高度在50厘米以上,一般60厘米深的墊料比較合適,既可以保證糞尿的發酵分解,又能避免發酵產生的生物熱過多而影響豬只越夏。
2.加強墊料區域性發酵。正常季節,盡量將糞便耙到墊料各個區域,使其均勻發酵。夏季墊料管理要有意識地營造區域性發酵環境。夏季一般不進行翻耙工作,不用將糞便均勻散開,讓其自然形成一個糞尿排泄區。由于夏季氣溫相對高,糞尿本身及附近區域發酵效率也相當高。如有糞便堆積,可順勢向后堆積或就地挖一深坑埋入,其他區域由于發酵營養源的缺乏,其發酵效率得到抑制而使墊料表面涼爽。
3.制作夏季墊料丘。將墊料集中堆積在豬只自然形成的排泄區,形成一個以排泄區為中心的墊料丘,高度可以達到1~1.5米,使原排泄區糞尿高效分解。因薄墊料區發酵效果較低甚至不發酵,所以,豬只就可以在墊料丘的中下部活動和躺臥,同時豬只又會在墊料丘適當位置形成新的排泄區。經過一段時間,可將墊料丘移至新形成的排泄區去,這樣持續管理,既可以使豬安全越夏,又有利于積攢糞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