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5/15 11:09:00 來源:中國畜牧網 閱讀數:
一個土雞蛋的價值回歸
———從“農超對接”到“農社對接”
如何給一個雞蛋價值回歸?問題聽起來好像有點“小題大做”,然而南夏春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創辦人陳濤這些年來卻一直致力于探索它的答案。
“我的愿景是,希望農民的勞動力資源成本和農民土地資源成本得到回歸。”陳濤曾在阿里巴巴(微博)任職多年,在社會責任部門時,他負責四川青川縣的災后重建工作,幫助山區人利用電子商務銷售土特產。來自川北農村的他深知農產品波動的行情,“土雞蛋在山區最低時候的收購價是三四毛錢一個,然而按照農民養雞的糧食成本,平均每個起碼要七八毛錢。”
在中國,分散農戶經營流通成本高、議價能力弱,農產品生產成本無法得到合理體現的問題長期存在;政府和民間也從未停止摸索如何解決三農問題 ———同時受到過電子商務和社會責任熏陶的陳濤就是其中一分子。在偶然的機會下,他結識了現在的合作伙伴,并成立了南夏春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南夏春),公司最主要的業務內容就是把川北農民家里的土雞蛋賣給300公里外的成都市的消費者。
尷尬的“農超對接”
降低流通成本、穩定農產品價格、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了達到這些愿景,這些年政府和社會進行過很多嘗試,其中包括“農超對接”模式,即通過推進鮮活農產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讓大型連鎖超市直接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產銷對接。
自國家2008年全面推行“農超對接”以來,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 .56萬家合作社與超市建立了穩定的產銷對接關系;大中型超市生鮮農產品直供直銷比重達30%。然而,這一數字與國外相比仍然較低———亞太地區直供農產品比重達70%以上,美國高達80%。
“農禾之家”研究與信息傳播部干事葛寧認為,“農超對接”的問題在于農產品超市經營的基本需求是規模化,但國內農業生產環節以“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為主;此外,農產品標準生產和品牌建設與超市的標準存在較大差距,超市直接采購遇到困難。“農超對接”也遇到了流通方面的瓶頸,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農社對接”的商業嘗試
“單個農民無法跟超市對接,農超之間需要一個組織。”這是陳濤成立南夏春的初衷。他希望自己的機構直接聯系農戶與消費者,當農產品流通達到一定的規模時(如土雞蛋每天的流通量達到5000~10000枚),流通成本就可攤薄。
如何給一個雞蛋價值回歸?南夏春的做法是給雞蛋進行新鮮度分級,不同等級價格不一樣:消費者買新鮮等級最高的雞蛋要3.5元,產蛋已超過15天的是1 .5元。公司從去年開始運營,現在在川北農村有緊密型簽約農戶100家,松散型農戶100多家,平均每天收幾千枚雞蛋。
農民交雞蛋時,需要拍一張記錄簽約信息的IC卡,在檢驗之后,每個雞蛋都貼有農戶的信息,陳濤解釋,消費者可以在網上查到農戶的資料,彼此建立聯系,一旦發現問題,南夏春可以順著雞蛋上的信息回溯到農戶那里———這樣的方式可以降低建立信任的門檻。
南夏春在起步前期利用自己的資源進駐了成都市區的不少高檔社區,同時保持了淘寶、門店、社區多方面的經營。陳濤介紹,“淘寶的銷量比較大,但是我仍然看好社區方面未來的發展”。
“生鮮農產品,越貼近消費者銷量越大”,在陳濤看來,即使是小區里的連鎖店,也不夠貼近消費者。在萬科這樣的社區,南夏春跟物業公司、公益組織和居民互動,宣傳經營農產品的理念和模式,“同時請居民監督質量,讓居民成為我們的固定客戶。”
通過商業機構集中解決物流和渠道問題,不僅解決了“農超對接”當中的許多瓶頸,也打通了超市以外的其他流通渠道———南夏春的實踐尚在起步,而簽約農戶卻實實在在享受到了收入的提高,“川北的農戶每家的家庭收入平均每年在5000-10000元,經過一年多的實踐看來,簽約農戶的收入可以在此基礎上翻一番。”但陳濤并不滿足于此,“要根本解決問題,還需要考慮農戶的綜合發展模式。”他計算過,如果農戶種植的玉米、土豆、木耳等農作物按照自己設計的綜合發展模型去經營,可達到3萬-4萬的年收入。
然而,農戶與消費者之間的“中介”、以商業公司注冊的南夏春并未享受過從事農產品行業的政策和稅收優惠。
韓國農協:
一個農民合作組織,一個社會企業
2012年3月,北京農禾之家咨詢中心考察了韓國農協的組織運作。與中國一樣,韓國中小農戶也存在著規模小、經營分散,沒有實力與大戶抗爭的歷史問題,而韓國綜合農協從上世紀60年代發展至今,成功解決了小農戶的生存發展問題,可以為中國提供一定的借鑒。
韓國農協是韓國*的農民合作組織,分為農協中央會和基層農協,遍布全國的大小機構共有5663個。至2010年年底,韓國農協代表了2447765個農民,幾乎覆蓋了全體農民。在韓國,農民人均土地為1 .4公頃,收入主要來自農產品,即大米、畜牧業、蔬菜和水果。
它是盈利的社會企業
韓國農協是公法社團,受國家委托,可以超越金融、保險等專業法的規定,從事所有涉農業務:金融、保險、糧食售賣、運輸、倉儲、物流、超市、海外貿易等等。同時,它又是自負盈虧的社會企業集團,擁有巨額公共資產,從事社會事業、經濟事業和金融事業三大業務,共有21家子公司,其中4家為金融公司, 4家農產品流通中心,4家農業加工(化肥油類、包裝物)公司,3家專營飼料畜產品和人參加工的制造廠,還有貿易公司、物流公司、信息公司、開發公司、農協資產管理公司和農協經濟研究所。至2010年底,韓國農協的總資產為286.97萬億韓元,稅后利潤為7047.27億韓元。
農協的公司對農民服務周到,基層農協的產品在這里拍賣,只收取優惠的中介費用,銷售款也在當天就匯給基層農協交至農民手中。農協公司每年都將利潤的30%-40%按照交易量通過基層農協返還給農民。
韓國農協的流通事業
農產品流通事業是韓國農協的業務之一,目的在于拓寬農畜產品銷售渠道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流通服務包括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提供農產品交易場所,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建設農產品和食品品牌等等。農協全面進入由政府興辦的全國31個農產品一級批發市場開展服務,并計劃建立覆蓋全國的農產品基礎物流設施。按照計劃,截止到2014年,每年可降低2900億韓元的物流費,效益將惠及農民和消費者。農協中央會有四個流通公司,旗下的流通中心不僅具有物流儲藏功能,還經過小包裝和前期處理過程,向便利店、餐飲業、新鮮便利食品市場以及外部流通企業供給農產品,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農協中央會將研發成功的實時連銷總部系統,標準化地復制到大型超市和包括基層農協設立的全國兩千多個農協專賣店,讓基層農協降低運營成本。鄉村農協農產品最主要的渠道就是農協中央會在各地舉辦的大型流通設施。
政府是*支持力量
雖然農協是具有盈利能力的社會企業,然而其興建的大型流通設施,仍然得到期庫一半以上的資金支持。而地方的流通設施往往由地方政府全額出資,委托農協經營。
政府還采取多種稅費政策支持農協的銷售:農協辦的超市,若完全符合農協宗旨,100%免稅;只符合一部分的,免稅50%。農協的制造企業全免稅。
農協金融業務在全國金融業務中排第四,擁有韓國*的營業網點,提供與商業銀行并無兩樣的金融服務,收益100%回報當地。1960至1980 年代,韓國政府財政能力不強,重點支持農協利用金融市場的資金。政府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資金支援,基本上都借助農協金融平臺運作。
中國能否復制韓國模式?
那么,韓國綜合農協的模式在中國是否有可復制性?(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到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有55萬個,現在每個月平均增加1萬,涉及到的農戶超過4000萬戶,約占目前農戶總量的16%。然而,農民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陳建華表示,20戶,30戶的合作組織無法起到議價作用。
而據韓國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申五星根據在中國的觀察認為:“中國(在農業問題上)比日本韓國更資本。”他不贊成批發市場完全交給市場化的企業運營,他認為,在韓國,如果沒有政府主導批發市場進行公益性運營,農協的大部分工作就無法推進。
流通事業過于市場化,信息系統落后,農業合作組織不發達……那么,中國是否能夠完全照搬韓國模式,走一條自上而下的農業合作化路子呢?對此,申五星表示:“韓國的人口是4500萬,中國13億。韓國從首爾到最南部只需要4小時,韓國模式不適合中國這么大的區域整體模仿,但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可以參考韓國經驗。”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農禾之家”理事孫炳耀則有另一層面的擔憂。其認為把流通看成政府事業,仍然需要市場機制和競爭。如今韓國、日本、臺灣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正是由于農協過于強化了農民的自我保護意識,“韓國模式”將導致政府的農業補貼負擔重,加大政府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