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5/29 16:34:00 來源:柴達木日報 閱讀數:
海南州立足州情和畜牧業現狀,遵循畜牧業現代化建設科學規律,提出了“以建立—套適合海西自然、生產和社會條件的草地畜牧業建設措施,實現資源整合、高效利用、草畜平衡為目標的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形成—套適合海西實際的生態畜牧業建設措施、標準和考核體系;總結出轉變傳統發展方式,推進組織化、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成功經驗”的目標要求,走出了—條具有高原特色、海西特點的現代化高效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
畜牧業作為傳統產業,目前仍是海西牧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也是廣大牧民群眾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產業。畜牧業發展與否、如何發展,不僅直接關系到海西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率先在全省實現小康社會,而且直接影響到全省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2008年以來,我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科學合理利用草地資源,以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為核心,以建立草畜平衡機制為手段,以組建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為切入點,以牧業增效、牧民增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的生態畜牧業建設總體要求,在草場承包經營權和牲畜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確定了“劃區輪牧,合理載畜,整合資源,多種經營”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思路,不斷深化牧區生產經營機制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創新牧區生產經營模式,以現代工業經營方式盤活草地畜牧業生產要素,成功探索出了以草場承包經營權、牲畜折價入股,勞動力專業分工,生產指標量化,用工按勞取酬,利潤按股分紅為主的股份制經營模式(“梅隴模式”),逐步實現了增產增收,減人減畜,優化結構,轉變生產、經營、組織、發展方式的“雙增雙減一優化四轉變”目標,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生態畜牧業建設工作由試點、示范轉向全面推進,各地在總結“梅隴模式”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政策機制,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積極探索出了“三產拉動型”、“企業帶動型”、“轉產轉業型”、“反租倒包型”等多種特色鮮明的生態畜牧業建設模式。
“轉產轉業型”——都蘭縣宗加鎮哈西娃村
都蘭縣宗加鎮哈西娃村是我省2010年生態畜牧業啟動村之一,全村共有牧戶41戶、123人,草場135.76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34萬畝,存欄各類牲畜9595頭(只)。
哈西娃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于2010年5月組建,全村41戶牧民的草場、牲畜全部入股。合作社根據產業發展遠景規劃,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積極引導牧民由傳統草地畜牧業向種植業、特色養殖、旅游業等方面發展,整合飼草飼料地,流轉土地種植枸杞1731畝;合理開發當地獨有的珍惜野生塊菌和黑枸杞特色資源,建成了180平方米野蘑菇加工廠,2010年加工野生塊菌干品340斤,采集黑枸杞740斤,收入14萬元;2010年人均收入達到9794元,實現了合作社當年組建、當年運行的目標,各項建設任務走在了全州啟動村建設的前列。
合作社在學習借鑒股份制經營的“梅隴模式”的基礎上,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從挖掘資源、開發資源入手,流轉土地種植枸杞,興辦野生枸杞和野生蘑菇加工廠、草原牧家樂、家鴨野養場等。通過組織牧民轉產從事種植業、旅游業等產業,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成功探索出了“轉產轉業型”建設模式。
“梅隴模式”——天峻縣新源鎮梅隴村
天峻縣新源鎮梅隴村距縣城20公里,全村共有牧戶48戶、202人,勞動力102人;共有草場13.24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11.03萬畝;存欄各類牲畜11438頭(只)。
2008年,天峻縣梅隴村作為全省畜牧業建設試點村之一,成功總結出了“以草場承包經營權和牲畜入股,實行股份制經營”的“梅隴模式”。目前,全村48戶牧民的草場、畜牧全部入股,初步形成了規模化、集約化生產雛形。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9729元,比2009年增加2071元,增長27.1%;比2008年增加5106元,增長110%,實現了可持續增收。2010年冬春草場可食鮮草產草量比2008年、2009年分別提高了37.7%和8%。母畜比例達到80%以上,仔畜繁活率為85%,比上年提高10%。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經鑒定,2010年羔羊雜色率下降10個百分點,平均產肉量比天峻縣其他牧業村增加3公斤以上。
新源鎮梅隴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以股份制經營為突破口,使草地規模經營水平得到提高,實現了生產、組織、經營和分配方式的根本轉變,真正達到了牧業增效、牧民增收、草畜平衡的目標,初步形成了資源集約化、資產股份化、生產專業化、用工統籌化、營銷市場化,取得了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雙贏”,成為全省生態畜牧業建設的首推模式之一。
“三產拉動型”——天峻縣快爾瑪鄉納爾宗村
天峻縣快爾瑪鄉納爾宗村是我省2010年生態畜牧業示范村之一。全村共有牧戶45戶、208人,勞動力142人,可利用草場16.2萬畝,存欄各類牲畜18526頭(只)。
納爾宗村于2009年5月組建了織合賽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目前入社牧戶37戶、157人,勞動力110人,入社率達82.2%;入股可利用草場總面積11.4萬畝,占全村可利用草場的70.1%;入股牲畜7529頭只,草場圍欄入股15.3萬米;折股3685.2股,折資757.7萬元。2010年合作社在縣城繁華地段購買鋪面1處,開辦民族服飾加工廠,發展第三產業,擴展增收渠道,當年盈利32萬元。合作社根據牧民特長,進行專業分工,把110名勞動力全部合理安排到不同工作崗位,不僅解放了勞動力,而且有效轉移了勞動力,增加了非牧收入。
織合賽生態牧業專業合作社在推行股份制經營的基礎上,把草場承包經營權和牲畜及圍欄、畜棚、房屋等基礎設施分等作價入股;勞動力專業分工,興辦民族服飾加工廠等第三產業,為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拓寬了合作社發展路子,成功探索出了“三產拉動型”的建設模式。
“企業帶動型”——都蘭縣溝里鄉智玉村
都蘭縣溝里鄉智玉村是我省2010年生態畜牧業示范村之一,全村共有牧戶107戶、404人,勞動力248人,天然草場100.3萬畝,存欄各類牲畜22591頭(只)。
智玉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于2010年5月組建,目前入社牧戶96戶,入股牲畜10599頭只,入股可利用草場60.62萬畝。根據二、三產業發展遠景規劃,合作社重新組建標準畜群38群。在香日德飼草
飼料點大力發展種植業,種植馬鈴薯350畝、青稞150畝、飼草料600畝。2011年4月,合作社與青海山金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金溝里工貿發展有限公司,從事礦石運輸、礦區公路養護、護礦及開辦料場等,已安排修路務工人員75人、階段性務工人員203人次,勞務收入38.8萬元,預計年底分紅87余萬元。“企業十合作社”的發展經營模式已初顯成效。
合作社在學習借鑒“梅隴模式”的基礎上,通過與境內企業合作,形成聯合經營機制,組織從草場上解放出來的勞動力進入企業務工;與此同時,積極引導富余勞動力從事開商鋪、跑運輸等第三產業,拓寬增收渠道,成功探索出了“企業帶動型”的建設模式。
三年多的探索和實踐證明,發展現代高效生態畜牧業是實現牧業增效、牧民增收,走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的戰略選擇,是海西草地畜牧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截至目前,全州共組建了71個以村委為單位的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占全州150個牧業村總數的47.3%;入社數4756戶,占全州總牧戶的34.5%;入社人口17672人,占全州牧民總數的32.7%;入股草場188.1萬畝,入股各類存欄畜牧6.8萬頭(只)。
未來,這些遍地開花、形式多樣,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將帶領更多的農牧民群眾走向富裕,讓農牧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