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6/25 15:17:00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志 閱讀數:
2001年夏天,李兆林第一次親眼看到奶牛,自此之后,他的生活就與奶牛連在了一起。
在中關村IT行業闖蕩五年后,李轉做農業。這次跨越并非無厘頭。李兆林有專業背景,1992年,他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昔日大學同學李正洪的邀請,改變了他的職業軌跡。
2000年到2002年,中國乳業發展進入井噴前期,一直在內蒙古發展的李正洪看準了產業鏈上游的發展機會,力邀李兆林加入,一起拓展優質奶源。經過前期調研,二人于2004年6月在呼和浩特創立了內蒙古加??萍加邢薰?2008年3月,更名為“內蒙古奶聯科技有限公司”),李正洪任總經理,李兆林任副總經理。當時的創業資金主要來自兩人的自有資金和呼和浩特春華稅務開發有限公司。
最初,兩人設定了輕資產的模式,代理國外奶牛育種,同時對養殖戶提供培訓服務,以培訓推動銷售,最終生產出優質的原奶。但這種模式很快夭折了。
雖然奶農會認真參加培訓,但回去后,培訓內容在實際養殖過程中并不能落實。奶農大多是種地出身,政府對養牛戶的政策支持,吸引他們開始養牛,實際上并不懂奶牛養殖技術,也不愿意在新技術上做投入。
一番商議,李兆林和李正洪調整了業務方向,決定辦“奶聯社”。即奶農以奶牛入社,奶牛由奶聯社喂養,奶農得到奶聯社股份,每年獲得固定分紅,如果愿意,還可以與奶聯社合作生產飼料,或直接成為奶聯社的工人。
2007年1月,他們第一個牧場在土默特左旗兵州亥鄉投入使用。最初招募奶農并不容易。掰著指頭算賬,是李兆林和創業團隊中其他4人說服農戶最常用的方式。如果農戶自己養牛,扣除投入、人工,農戶一頭牛一年能掙784元,如果將牛交到奶聯社,一頭一年的分紅能達到1000元到1200元。
挨家挨戶說服后,終于有奶農牽著牛來了。按照產奶情況、年齡、體況、遺傳狀況,李兆林給奶牛打分,做出整體估價,再將奶牛按照價格入股奶聯社。按照入股比例,奶農享有固定分紅,旱澇保收。
開始的時候,奶農不放心,每隔幾天就會跑到奶聯社,看看自家的牛是不是還在,也觀察送養的牛是否發生了變化。在牛舍里,每頭牛都有自己的臥床,有保溫飲水,可以自由采食,糞便自動清理和收集設施保障了環境衛生。半年后,他們徹底放心了。因為采取了科學的養殖方式,奶牛不僅體型、外貌發生了變化,產奶量和奶水質量也有了明顯提升。奶聯社也依約支付了分紅。“這是一個跟農民共贏的模式。”李兆林說。
看到效果,越來越多奶農愿意加入奶聯社了。據李兆林介紹,由于該牧場采用優質原奶生產集成技術,擁有一流裝備、獨立乳品檢測中心和標準化牛舍,因而在運營中獲得了不錯的回報:平均每頭奶牛每天比農民飼養少投入1元至1.5元;入社一年半后奶牛平均單產提高38%;由于原奶質量達到了國際標準,每公斤收購價比散戶奶價高出1元左右,一頭入社奶牛年收益率為20%;與奶聯社簽訂飼草料訂單,按統一標準耕種,再由奶聯社統一機械化收割粉碎,制成青儲飼料,農民一畝地可增收150元左右。同時,乳品企業收到了優質奶,奶聯公司利潤率也在10%以上。
存欄奶牛1000頭,占地面積150畝,配置員工25人,這是一個奶聯社牧場的規模標準。將牧場規模設定為“1000頭”,是有原因的。首先,千頭奶牛規模,距離粗飼料基地距離近,運輸半徑小,成本低。其次,相對于10000頭的牧場,千頭牧場要求的管理與控制能力要低些。最后,奶牛防疫、后期糞污處理方面,千頭牧場較萬頭牧場要容易掌控。
即使如此,一個千頭牧場的投入也很可觀。李兆林算了一筆賬,設施投資大約需要1200萬元,每頭牛價值以6000元計,1000頭??傊?00萬元,經營需要流動資金500萬元,算下來,投資一個牧場需要2000多萬元。如何獲得更多資金一直是李兆林頭疼的事情。除了早期的自有資金、投資人的資金、銀行貸款,奶聯社還爭取到了海外貸款。2006年到2007年,奶聯社完成了利用北歐投資銀行貸款項目,成為中國第一個利用外國政府貸款投資于奶牛養殖領域的企業。
“前期投入大,六到七年才能收回投資,我們也是經過六年的時間才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李兆林感慨。
好在奶聯社模式下提供的原奶品質得到了乳品企業和風險投資機構的認可。從2008年開始,奶聯社與伊利合作,共同投建了20個千頭牧場。2010年9月,由深創投牽頭的數家機構共同對奶聯社投資近1.28億元。
目前,奶聯社自有及合作的牧場一共20個,全部集中在呼和浩特。去年才開始向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拓展第二個基地。在那里,李兆林和他的奶聯社有個新計劃。他們希望在原有千頭牧場的基礎上,推出300頭規模的現代家庭牧場。這種模式來源于國外,一家幾輩人經營同一個小規模的牧場。李兆林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在中國,經營規模在三十到六十頭奶牛的優質農戶不少,奶聯社希望能整合他們,在不改變經營主體的前提下,將他們集合成一個粗放型家庭牧場,做硬件設備和管理的提升。投入則來自奶聯社、政府、農戶三方。
“我們覺得做企業還是要用穩健的方式,把一個地方做到穩定狀態以后,再考慮進一步突破。雖然我們整合資源的能力比較強,但做企業還是要一步一個臺階去做。”雖然2011年奶聯社已經收入過億,找來要求合作的企業日益增多,但談起企業發展節奏,李兆林依然堅持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