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7/2 9:33:00 來源:中國畜牧網 閱讀數:
【導語·中國畜禽網】從發展養殖業起步,逐步引進大型加工企業,帶動產業集聚,建立完善的產業鏈,合肥畜牧業的崛起歷程,對實現我省由畜牧業大省向強省的跨越,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當前,我省畜牧業正處在以散養為主的傳統畜牧業向以規模養殖為主的現代畜牧業轉型時期。怎樣抓住關鍵領域,實施重點突破,全面提升畜牧業綜合實力,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實現我省由畜牧業大省向強省的跨越,值得思考。合肥市在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注重統籌城鄉發展,不斷加大畜牧業發展力度,短短幾年時間,創造了令人驚羨的“合肥經驗”。
招大商引“龍頭”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
6月27日,細雨蒙蒙。在肥西縣花崗鎮慈山村廣東溫氏集團安徽分公司的標準化雞舍里,上萬只雞精神抖擻,顯得朝氣蓬勃。養雞戶伍文梅輕輕動一下自動喂料裝置,不到二十分鐘便可完成全部喂料。 “我負責日常照料就行,其他均不用操心。 ”她說,去年純利潤凈賺十萬元,對于留守在家照顧老幼的她來說,不啻是個福音。廣東溫氏集團2007年來皖投資發展畜牧業,目前在皖投資超過8億元,合作養雞戶1200多戶,養豬戶800多戶。公司采取“統一標準建設飼舍、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提供飼料、統一提供技術管理、統一回收銷售產品”的“五統一”模式,與農戶簽訂合同,帶動農戶發展“公司+農戶”模式的標準化規模養殖,深受歡迎。童崗村養雞戶梁先道笑得合不攏嘴,他養雞十幾年,最多時養過10萬只雞,但虧多賺少,市場風險大。加盟溫氏后,收益穩定,一年就能賺足40多萬元。
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能力不強是制約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針對這一狀況,合肥市加大畜牧業招商引資力度,廣東溫氏、伊利集團、現代牧業、江蘇立華、安徽和威、安徽安泰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紛紛來合肥投資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現代牧業在合肥市肥東縣已建成存欄2萬頭奶牛的標準化牧場,其規模和標準堪稱世界一流。長風農牧、安泰、溫氏、立華等公司建成一批國內一流的種豬場、種雞場,和威公司建成了國內一流的肉雞場及加工廠。
“這些規模大、標準高、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先進的標準化規模養殖企業,已成為合肥市乃至全省畜牧業發展的新亮點,為合肥市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和管理樹立了新標桿,極大地提升了合肥市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 ”合肥市畜牧水產局畜牧業發展處副處長于樂說。去年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121個,產值超億元的龍頭企業達28個。規模養殖場(戶)超過10000個,規模養殖比重達65%,高出全省7個百分點。合肥市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版塊。肥東縣以生豬、奶牛、商品魚養殖為主,肥西縣以家禽、生豬、黃鱔、泥鰍養殖為主,長豐縣以奶牛、生豬、家禽、黃鱔、龍蝦養殖為主,廬江縣以生豬、蛋鴨養殖為主,巢湖市以生豬、湖羊、麻鴨養殖為主。
在現代牧業集團肥東牧場,記者遇上了前來考察參觀的阜陽市阜南縣畜牧局局長蔡金輝。“4臺轉盤式擠奶機,一次擠80頭奶牛,一天擠兩次,一天能擠 280-300噸左右的奶。 ”聽著牧場工作人員楊浩的介紹,蔡金輝嘆為觀止。他告訴記者,皖北地區以傳統畜牧業為主,小規模、家庭式養殖占多數,產出率低,抗市場風險能力差,合肥通過招大商推進規模發展、標準化生產的做法值得借鑒。
產學研有力結合提升核心競爭力
科技創新是提高畜牧業產業素質的關鍵環節,“我省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與發達國家和先進省份相比還有差距。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省提高產量的技術多,改善質量、生態和環境保護的少;外來引進技術多,自主創新技術少;一般性科技成果多,重大突破性的成果少;教研推聯動機制尚不健全,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在廣東溫氏安徽分公司,記者看到,一個國際化的技術研發中心正在籌建。據分公司總經理蘇松光介紹,研發中心將引進國外專家,專門研究豬病禽病防控、食品安全檢驗等方面的關鍵技術。計劃明年投入運作,屆時將服務于整個華東地區各家分公司。
“通過產學研合作為基礎的技術創新模式,借助華南農業大學等1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溫氏實施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在養殖業的育種、飼料營養、疾病防治三大核心技術以及信息管理等關鍵技術上取得豐碩成果。 ”該公司技術總監廖理克說。
“1.2萬平方米標準化養殖場,只需一個工人負責便可有效運轉。 ”安徽和威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經理程凌云說,科技創新和進步是企業興旺發達的源泉,公司應用的都是國內一流的先進技術。位于肥東縣新城經濟開發區的子公司和誠公司,養殖場全部采用機械化自動喂料系統和自動加溫設備,勞動生產效率由原來人均飼養肉雞不到1萬只提高到了8-10萬只。
“堅持依靠科技,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全面提升畜牧產業發展水平和核心綜合競爭力。 ”合肥市畜牧水產局畜牧業發展處有關人士介紹,近年來,合肥市重視科技創新,加強人才培養,大大提高了產業素質,全市養殖業科技人員達5000多人。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加快形成,在良種培養、疫病防控、產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森科公司被農業部確定為淮豬遺傳資源保護場,長風公司、安泰公司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
“提高養殖技術和飼料料肉比能有效節約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合肥市給我省其他一些地區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很好的做法和經驗。 ”省畜牧獸醫局局長董衛星說,充分利用科教資源優勢,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生產力,能使經濟效益加速放大。皖北地區可以從提高科技利用率入手,找尋畜牧業轉方式的突破口。
做強產業鏈條增強發展后勁
做大做強產業鏈,是增強產業發展后勁的長久之策。
在安徽和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內,室內溫度恒定在15攝氏度,工作人員身著全套防護衣,正手腳麻利地對機械化流水線上經過清洗、消毒、預冷等一系列環節處理的肉雞進行分割。
“年肉雞屠宰加工能力為2.4億只。”程凌云介紹,近幾年,子公司和誠已發展成為集種禽繁育、肉雞飼養、食品加工、產品營銷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目前正與上海的食品龍頭企業合作,往熟食加工領域拓展。
采訪中,有養殖企業負責人坦言,曾經對加工領域不屑一顧,后來在禽流感來臨時吃盡苦頭,遍尋各地的加工廠央求代為加工。對此,董衛星說,“加工”環節是重要的“調節器”,養殖企業將鏈條延伸到加工領域,能有效應對養殖環節的市場波動因素,收放自如,并能反哺養殖基地。此外,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容易創出品牌,帶動上下游產業鏈條的有效銜接。
做大做強產業鏈條,離不開政府優化服務環境做保障。 “集團之所以將研發中心選在安徽,關鍵一點是看中了政府支持力度。 ”廣東溫氏安徽分公司負責人坦言。
2008年以來,合肥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產業升級。比如對種豬場,新建并從國外引進原種豬300頭以上的原種豬場,一次性補助200萬元;新建并存欄600頭以上純種能繁母豬,以生產二元雜交母豬為主的祖代種豬場,一次性補助100萬元;新建并存欄2000頭以上的能繁母豬父母代種豬場,一次性補助100萬元;新建并存欄3000頭以上的能繁母豬父母代種豬場,一次性補助150萬元。
“合肥市專門成立了獨立機構,即畜牧水產局,強有力的行政推動能力為改善畜牧業的服務環境奠定了基礎。 ”董衛星說。
規模化養殖必須有效解決用地難題,為此,合肥市畜牧水產局積極協調解決規模養殖用地。占地2000多畝的現代牧業肥東奶牛場和占地400多畝的伊利集團長豐奶牛場,所用土地均是由新農村建設點上調整出來的。與此同時,他們“牽線搭橋”,常年邀請各方面專家對規模養殖企業傳授畜禽良種引進與繁育、生產過程管控、疫病綜合防控、飼舍設計建造、養殖污染防控等知識,幫助企業全面了解掌握標準化規模養殖內容和要求。
在發展現代畜牧業過程中,合肥市建立健全了市、縣、鄉三級動物衛生監管機構,從源頭加強對規模養殖場(小區)的管理,對全市規模養殖場(小區)登記造冊,劃分責任片區,確定監管責任人,采取定期巡查和突擊抽查相結合等辦法,強化對飼料和獸藥等投入品、疫病防控與衛生消毒、病死畜禽處置等方面的監管,著力推進畜禽規模養殖生產全程標準化。
“與十年前相比,合肥的畜牧業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新跨越,去年全年畜牧業產值達到12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35%。畜牧業產值、家禽出欄量、奶牛存欄量以及產業的集群集聚度、輻射帶動力和綜合發展能力均位居全省首位。 ”董衛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