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8/7 12:55:00 來源:中國養殖網 閱讀數:
林村是西藏日喀則市邊雄鄉一個半農半牧、以農為主的高原藏寨,村里人均耕地較多且土質肥沃、地勢平坦。過去,村民的收入以種植青稞為主,犁田的耕牛幾乎每家都有兩頭以上,“二牛抬杠”是其主要生產方式。
林村距日喀則市區只有數公里,又在國道沿線,但因為務農占用村里大多數青壯勞力,區位優勢并沒有帶給村民富裕的生活。
去年,西藏在全區開展創先爭優強基礎惠民生行動,日喀則地區有關駐村工作隊進駐林村后,奶牛、農機兩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相繼成立,這個藏寨的傳統生產方式隨之發生嬗變,富裕生活也在一步步靠近。
記者日前到林村采訪時,寨子邊大片的青稞即將成熟,飽滿的麥穗低垂,豐收在望。
“哞哞 ”還未走進村民尼瑪次仁的家中,奶牛便唱起了“迎賓曲”。“這奶牛可是我家的‘發財牛’!”今56歲的尼瑪次仁笑著說,“現在家里有3口人、10畝地,之前靠著2頭耕牛,我一年到頭種地很辛苦,但是收入卻很少。年初我就把耕牛賣了,算來算去,還是機器耕種劃算,養奶牛能賺錢。多虧拉果隊長給我們指了條致富的路子。”
尼瑪次仁所說的拉果,正是駐林村工作隊隊長。拉果告訴記者,駐村之初,他和同事們通過走村入戶調查發現,區位優勢明顯的林村富不起來,根源在于村民過分依賴土地產出,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落后,必須打一套促增收的“組合拳”,
第一招: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周邊幾個村,由駐村單位投資50萬元,爭取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30萬元,合作社社員入股24萬元,購買大型播種機6臺,收割機4臺,加上村民自購的拖拉機,以農機合作社的“鐵牛”代替落后的“二牛抬杠”生產方式,減少務農勞動力,并跨鄉、跨縣作業掙錢。
第二招:賣耕牛,養奶牛。耕牛一年中只耕作50天左右,但是每頭每年僅飼料費用就達8千多元,兩頭牛一天干的活,春播機一會兒就搞定了。考慮到村民有養牛的傳統,工作隊爭取資金20萬元,購買42頭適應性強、高產的奶牛牛犢分給農戶飼養,并成立合作社,示范帶動全村養奶牛致富。
第三招:組織培訓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并組建工程隊進城攬生意。村民種一畝青稞,一年忙到頭最多收入1000元,盡管林村人均耕地多,但是僅靠種地,村民富不起來。近年來,日喀則市招商引資成效明顯,不少企業都在招工,當地工人的月工資都在千元以上,相當于種一畝青稞的年收入。
“這套‘組合拳’打得并沒有想象中順利。最難的是轉變村民的傳統觀念,有的村民甚至提出,聯合收割機收割后留的麥茬高,他們舍不得,因為要喂牛 ”拉果感慨道:“我們工作組成員分頭挨家挨戶耐心做工作,手把手地算細賬,光奶牛養殖培訓會就舉辦了4次 ”
一些其他的現實問題也需要解決。例如,村民人均地面積雖然大,但是田塊小、分散,而且原來靠“二牛抬扛”耕地,田埂高矮不齊,制約了機械的作用發揮。
“好事多磨。問題我們一個個都想辦法解決了。”拉果說,“現在村民的思想觀念有了可喜的變化。今年春播,僅林村用農機耕地、播種的面積就達950畝,占實播面積的71%,農機合作社的社員已經有分紅了;部分奶牛明年初就可產奶 ”
思路決定出路,生產方式的進步直接決定著生產力的提升。林村的嬗變,只是近年來雪域高原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透過村民的一張張笑臉,我們看到了西藏各族群眾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