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10/23 11:27:00 來源:中國畜牧業信息網 閱讀數:
“青綿羊回來啦!青綿羊回來啦!”
8月18日下午6點半,石屏縣哨沖鎮拖龍黑村的村民們興奮地叫著,因為這是青綿羊放牧完準時“回家” 的時間,青綿羊在青山綠水間吃飽喝足,沿著村外的小路向奔跑村子而來。
今月3月,國家農業部種羊及羊毛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主任陶衛東、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昆明綜合試驗站站長邵慶勇等專家到石屏縣哨沖鎮,對石屏青綿羊生活的自然生態環境、生物學特性、資源狀況等進行了調查,并采集毛樣、血樣、肉樣送國家測試中心檢測。同時,制作羊體標本,作為一個我國新發現的綿羊遺傳資源在*綿羊種質資源基因庫展出。
石屏青綿羊“落戶”于農業部種羊及羊毛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標志著石屏青綿羊成為了我國又一個新的綿羊遺傳資源。同時,在云南省農業廳組織開展的云南“六大名豬、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雞、六大名魚”評選活動中,石屏縣推選的青綿羊入圍云南“六大名羊”候選品種。
石屏青綿羊分布于該縣龍武鎮、哨沖鎮、龍朋鎮,是一個以全身被毛青色為主要特征的肉毛兼用型地方綿羊遺傳資源,現已列入云南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目錄及中國畜禽遺傳資源目錄。據哨沖鎮業內人士介紹,石屏北部山區飼養青綿羊最少已有300年歷史,青綿羊不僅肉質細嫩,無膻味,而且青色羊毛色澤鮮亮,在羊毛產品紡織中不需染色,是既環保又不褪色的好羊毛。
以前,青綿羊由于自然界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選擇、突變、遷移和遺傳漂變等因素,且群體的大小、性別比例、留種方式、選種選配以及世代間隔等都在影響保種群體近交系數的增量和遺傳變異。品種也存在種質退化、近交衰退等現象,加上管理體制的變化、當地養殖戶思想觀念的改變、人們對保種的重視程度和意識不足、封山育林、草地的實際面積減少和草地退化、養羊的經濟效益較低以及市場需求等導致青綿羊種種群數量減少甚至處于頻臨滅絕狀態。哨沖鎮青綿羊養殖80年代曾達到3000多只,因羊毛產品未曾開發,青綿羊主要是食用,羊肉市場價也偏低,每只羊最多只能賣到2000元左右。然而,多年來由于群眾認識不到青綿羊肉質好、毛色鮮、抗病性及適應性強等優點,不注重對青綿羊的保護和發展,存欄數呈逐年減少的趨勢,有的家只是象征性地養個2、3只,遇到宴請,青綿羊又成為餐桌上的菜品,這樣更加快它的種群數量的減少。
自1990年開始,我省逐漸重視山羊產業的發展,建立了科學養羊綜示區和商品羊生產基地,針對地方品種退化嚴重、國內外肉用山羊良種缺乏、南方活羊市場喜歡黑色、黃色青色個體的現狀,從1994年開始“云南肉山羊品種選育”連續三個五年計劃被列入省重點科技攻關計劃。
近年來,石屏人已意識到,加強本地青綿羊品種資源保護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狠抓青綿羊劣質公羊的騸除育肥工作,為品種改良奠定了基礎的同時,積極進行凍精改良。如哨沖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保種場為基礎,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青綿羊養殖。目前,已建成占地500畝的青綿羊保種場一個,總投資400余萬元。發展種羊養殖300只,帶動養殖戶100戶,計劃用6年時間發展青綿羊1萬只。通過大力發展青綿羊養殖,從而形成規模化經營,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在拖龍黑村,除了有大的青綿羊保種場,當地村民也利用這里山好水好的自然資源優勢,參與到發展青綿羊養殖中來。村民楊仕榮說,等青綿羊養殖規模壯大起來,一定會是一片廣闊市場前景,我們老百姓的日子會一天比一天好。
今年7月,石屏縣采取實施5年牧草良種補貼項目建設,擬建成4.77萬畝優質多年生人工草地,分別由石屏縣黃龍生態養殖場,石屏青綿羊保種場牽頭承建。項目實施后,將有效改善局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改良草地,提高草場生產能力,加快青綿羊發展、提高出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