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11/6 10:59:00 來源:中國畜牧業信息網 閱讀數:
一直以來,“活牛南運、異地育肥”是我國肉牛產業的主要生產模式。因為南方產區肉牛相對北方產區肉牛來說養殖分散,且體型小,造成南方肉牛產業一直被輕視甚至被忽視,導致近年來南方產區的肉牛存欄量下降。
但時過境遷,近年來,我國消費者對草食畜產品,尤其是牛肉剛性需求量的快速增加與肉用母牛的連年減欄和隨之帶來的牛肉連年減產,加劇了我國牛肉供求矛盾。
南方地區牛肉產量少與消費需求量大之間的缺口,主要通過從北方和西部采購活牛和牛肉的方式來解決,無形中增加了成本,包括長途運輸造成的失重(一般運距500公里,活牛體重減輕約40公斤~50公斤)、運輸應激造成的疾病治療費甚至是死亡損失和運輸費用、相關人員費用以及到場后恢復應激期間的飼養管理費用等,增加的成本約占活牛購入費的5%~10%,這是南方牛肉價格高于全國平均值的主要因素之一。
農業部2009年發布的《全國肉牛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新增了“西南地區”肉牛優勢區域,說明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南方肉牛產業的重要性。南方各地相關政府也響應規劃,開始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把發展肉牛產業放在了重要地位。近年來,重慶、云南、廣西、湖北、四川等省區的肉牛數量、質量和經濟總量呈現增長態勢,今后“活牛不出省、牛肉天下行”將逐步替代“北牛南運、異地育肥”的產業模式,成為肉牛產業的主流模式。在這種形勢下,南方肉牛產業亟待快速發展。
提純本地牛種開發特色價值
南方雖然有雷瓊牛、棗北牛等體型較大的牛種,但多數牛種體型小、生長速度慢,對于這些特點需要一分為二看待。從滿足大眾牛肉消費和本地生產、消費最經濟的角度來說,在飼料資源相對充足、地勢較為平坦的局部地區,建議對本地黃牛向中等體型方向改良。因為南方飼料原料的連續供應所需要的輻射范圍和地勢,以及場舍條件承受不了大體型牛的需要。根據肉牛牦牛體系的研究經驗,如果生產大眾牛肉,中等體型牛總體上在南方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要比大體型牛高。
我國南方有很多區域的地理、地勢和飼料條件等更適合飼養本地黃牛。經過多年的自然選擇,這些體型較小、生長較慢的黃牛在抗病、適應性、牛肉風味等方面都表現出非常優秀的性能,部分黃牛失去役用性能后,向偏中型體型方向的選育空間相應擴大。如果按照當前大眾需求的牛肉類型來改良,這些黃牛不占經濟優勢,長此以往,這些牛種會被牛肉市場淘汰,從而難免處于絕種的境地。因此,南方各地需要揚長避短,進行特色(特異性、差異性、排他性)開發,如改進養殖技術,向大理石紋肉、雪花牛肉、臘用型肉、烤全牛型方向發展,以此來提高經濟效益,帶動本地品種牛的選育提高,形成具有南方黃牛特色的肉牛產業。
拉長產業鏈提高養殖效益
我國正處于耕牛減少、肉牛增加、肉牛產業形成的初始階段,產業鏈各關鍵點上的經濟效益由上到下依次增加,利益分配很不平衡。屠宰加工以后各關鍵點上的經濟利益本應從后端獲得,而現在收益的一大部分卻來自產業鏈前端,打擊了母牛養殖的積極性,這是不正常的,也是產業形成或者是產業結構變化過程中的特殊現象,這種現象將隨著牛肉供求矛盾的突出、高端牛肉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市場對牛肉品質要求的進一步提高而逐步顛倒過來。
南方肉牛產業模式需要創新。其創新之一就是利用經濟和政策杠桿創造農戶或合作組織專業化母牛養殖模式,使之與龍頭企業形成封閉的全產業鏈生產,從而形成產業模式。如同葡萄的果穗,每個葡萄果粒就是一個專業化母牛養殖場(戶、合作社),分散的果粒由果莖鏈接帶動,這些果莖就是育肥和屠宰加工企業。總而言之,利用廉價、豐富多樣的飼料資源和豐富的牛種,組織化、精細化、特異化提升當下耕牛的附加值,就是南方肉牛產業的創新模式。
“量體裁衣”制定肉牛產業政策
2008年末,農業部和財政部聯合啟動了涵蓋全國的國家肉牛產業技術體系,并在2012年又對該體系追加了牦牛一項;2009年發布的《全國肉牛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增加了“西南地區”肉牛優勢區域;2010年開始對用于肉牛改良的精液實施補貼;2011年開始的“標準化養殖”工程也開始在南方設立肉牛標準化養殖示范場;2012年開始了國家行為的“肉牛遺傳改良計劃”等。這些政策十分重要,但對于具體的肉牛產業而言,政策量、類別以及力度又十分不足。肉牛產業在我國南方地區屬于新興產業,要扎實發展一方肉牛產業,需要各地在充分利用這些國家政策和相關畜牧業政策的同時,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量體裁衣式地研制適合本地系列政策和措施,注重各類、各項政策措施的相互效果,加大政策措施力度,具體推動產業進步。
培育人才提高南方肉牛產業能力
目前,在我國南方大專院所的課程設置、研究課題、技術推廣等領域幾乎沒有專門的肉牛科技及其內容,因此,南方成為肉牛科教,技術研發、推廣、應用上的人才空白區,嚴重制約著南方肉牛產業的發展,以致目前南方的肉牛養殖企業盲目模仿北方的養殖技術模式,反而遭遇了北方技術和模式在南方水土不服,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南方在牛肉消費市場、肉牛品種、飼料原料、氣候類型、人文生態等方面有諸多特色,必然會生產出特色產品,形成南方特色肉牛產業,這條特色產業鏈需要熟知南方特色的本地技術人才來支撐。可以肯定,無論現在還是將來,我國與國外的肉牛與牛肉行業之間、行業內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