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12/3 10:48:00 來源:新文化網-新文化報 閱讀數:
豬肉價向上拱不動了,牛肉價卻“牛”了起來。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數據顯示,4月份以來,全國牛肉價格呈較為明顯的上漲走勢。與今年4月1日相比,12月2日,全國牛腱肉、牛腩肉價格分別上漲22.0%,24.0%。分地區來看,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的牛腱肉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吉林、黑龍江、浙江、重慶的牛腩肉價格漲幅居前,均在30.0%~40.0%之間。
牛肉價格上漲藏著一個大大的問號。近日記者來到東北*的肉牛交易平臺——長春榆樹市五棵樹鎮漢夏黃牛交易市場。據資料顯示,五棵樹牛肉供應量約占全省供應量的40%,在全國占比約為5%。作為養殖黃牛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這里對牛肉價格的溫度又是否有所感知?近日本報記者到此進行了調查。
賣牛者:
給不到價堅決不賣
“最多8300元,這哪是買牛呀,就是搶牛”
西門塔爾牛、夏洛萊牛、利木贊牛、海福特牛……每到黃牛交易的日子,漢夏作為東北地區*的黃牛市場,都會聚集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黃牛經紀人。在這個集市上,賣牛買牛、討價還價構成了市場的主要風景。
10月30日6時30分,黃牛養殖戶王志國牽著3頭黃牛,從長春漢夏黃牛交易市場的南門入場,開始了自己的賣牛之旅。王志國踏著零星的牛糞來回串場、不斷喊價,高聲吆喝,為了能讓自家的黃牛賣出高價,他用盡手段吸引買家,不放棄場內的任何一次機會。
王志國告訴記者,這次帶來的3頭黃牛,都是800斤左右的瘦牛,經過3個月左右的飼養,每頭牛長到1500斤應該沒什么問題。“市場里凡是看到我這牛的,都說是好牛,但就是感覺價高。”王志國說,一頭牛9000元,看著價格挺嚇人,但眼下人工和飼料都在漲價,要是價格再壓一點,就沒錢賺了。這牛要是價格不給到位,一頭也不賣。
在交談中記者了解到,之所以他把還能長膘的黃牛拿到集上賣,其實就是想給家里另外12頭牛換點口糧。每頭牛一天的養殖費要30多元,對于養殖戶來說,換錢*的渠道就是賣牛。
“算上今天,這個月已趕了三個瘦牛集,成本也不小。”王志國告訴記者,如果不能成交,每次趕集從家里拉到市場,再拉回去,光是車費每頭牛就要60元(每次30元),另外每頭牛還要交10元錢的“參展費”。就算牛和人不吃不喝,光是這三次趕集的賣牛成本每頭就要210元。“如果一天花200元,還賣不了,心疼錢啊。”
“最少8800元,圖個吉利。”交談中,有買家上門詢價,王志國報出了底線。 “你這牛架子小,最多8300元,這就不算低了。”對方說……王志國告訴記者,現在買牛的,價格壓得太狠了,要價9000元的一頭黃牛,看著都挺誠心,但給的價錢不到位,“最多8300元,這哪是買牛呀,就是搶牛”。
買牛者:
價格高難成交
數量減少,養牛戶成本提升,交易時考量的更多了
與賣家王志國恰恰相反,從齊齊哈爾專門來趕集的譚東,此行目的是買牛。作為規模較大的養牛專業戶,全國各地的牛市,譚東有時間就要去逛一逛,遇到好牛就買下,而且只買架子牛。
“今年牛市好,業內都預計到年底的時候,牛肉價格還會堅挺。我現在家里雖然養了50多頭黃牛,但基本都是處在育肥階段的小牛,到年底的時候還賣不上價。”譚東說,這次想買幾頭架子牛,拉回家養幾個月就能賣肉,為的是賺點快錢。不過,他認為今年的架子牛價格真是太高了,去年同期如果說一頭架子牛的價格是5000元,那么今年就得一萬元,而且數量特別少,可心的牛并不是太好找。他說,買牛是個著急事,可你越是著急,越是達不成愿望,一大早一共談到議價環節的買家有5個,價格太高,都沒有成交。
事實上,作為賣家王志國和買家譚東,此時此刻所想所做,正是集市上買賣雙方真實的心里寫照。買賣雙方因價格僵持著,原本快捷的黃牛交易,被人為地控制著節奏。
截止到當天13時散集,賣家王志國和買家譚東愿望實現了嗎?記者再次尋找到2人,對方均表示,因為價格談不攏,又是“白忙活”。
市場上的黃牛交易為啥這么不痛快?記者就此詢問了漢夏黃牛交易市場副經理王立恒。王立恒說:“黃牛數量是從今年春節后迅速減少的,即便是處于旺季的現在,市場日交易量高峰也不過在3000頭左右,而這個數字在一年前要接近5000頭,減少了約三分之一。”黃牛數量的減少,加上飼料價格的上漲使得養牛戶成本提升,交易時自然對價格的考量更多了,“黃牛數量沒減少時,做成一單生意一般只要5分鐘。”王立恒說。
冷清的牛市飯館
市場里現在只剩下15家飯店,正是中午飯口,卻沒幾個走進飯店的
白菜燉豆腐,咸菜蘿卜干,一杯小燒酒,抻面館老板兼大廚萬長發(應被采訪者要求此處為化名)獨自喝著悶酒打發起本應忙碌的飯口時間。兩年前在漢夏黃牛交易市場開起這間飯店時,萬長發怎么也想不到今天的生意會如此慘淡。
剛開業那時,飯店生意火爆得很,“廚師根本忙不過來,一中午得翻好幾次臺。”萬長發說,“當時市場邊開了20來家飯店,都掙錢。”萬長發盯著遠處略顯冷清的市場,回憶著往昔熱鬧的場面。
透過飯店的玻璃門遠遠看去,上千頭牛呼出的熱氣不斷地蒸騰而上,像一團團云般籠罩著整個市場。“看著不錯,可牛少多了,牛一少,人也就少了。”萬長發說。
市場里現在只剩下15家飯店,記者看到,正是中午飯口,飯店老板們站在門口熱情地招攬著每一個過往的客商,但沒幾個走進飯店的。慘淡的生意讓每個飯店老板的笑容都帶著點苦澀。
中午了,一車車的牛陸續被拉走,碩大的市場里只剩下不足百頭黃牛,空蕩蕩的。幾個沒交易成功的牛戶牽著牛走過萬長發的飯店前,牛戶們轉身向飯店里看了看又回過身低頭用力拉著牛向前走去。“在這兒吃飯的大多是賣完牛的牛戶,那些年牛戶賣了牛,到這兒都是一頓大吃。現在這樣的少了。”萬長發說。
這天中午,萬長發家的飯店沒能等來客人。與萬長發家的情況類似,市場周邊售賣飼料、獸藥的商家也都感嘆:生意不如從前。
地位暴跌的牛販子
過去販牛那是吃香喝辣,現在可不行了
便宜的牛收不到,體型不好的牛還不敢收。不光是五棵樹,現在整個國內市場的牛肉價格都在看漲。
從賺到第一桶金那天算起,對了20多年“牛縫”的呂先生承認,現在靠忽悠賤價收牛已經不靈了,如今交易市場就在鎮上,價格都是透明的,如果說過去還能靠著信息不對稱賺些錢,現在這條路是明顯走不通了。
“到村屯收購瘦牛也好、肥牛也好,價格有的比市場還高,根本沒賬算。”呂先生坦言,三年前低價收牛后拿到市場上出售,一頭就能掙300~500元,但現在牛都收不到,更別說對縫了。呂先生說,現在他們這樣的牛販都是從內蒙古收購“下山牛”,這樣相對成本能降低一些,在市場售出后刨去來回的運輸成本,一頭牛最多賺二百,“起早貪黑也就賺倆辛苦錢”。這次在瘦牛集上,呂先生賣了7頭牛,賺了1400元,“要知道不是你把牛牽來就一定有人買,如果牛放在手里半個多月折騰不出去,那就賠大了。”
與其情況類似,常年在該集市內販牛的商販胡先生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養殖戶求著販子幫著賣牛,因為他們去市場根本賣不上價,也賣不出去。隨著牛市的回暖,買賣雙方的位置開始顛倒了,現在是牛販子求著養殖戶賣牛,不能從終端養殖戶手中收牛,市場上報價已經很高了,根本沒留多少余地給二手牛販子,因此賺錢就更難了。
“過去販牛那是吃香喝辣,錢賺得容易,現在可不行了,牛販子也比過去少了不少。”在他看來,牛源減少導致的收購困難以及市場價格透明度高,嚴重影響了“生意”以及收益。
養牛專業戶:
牛市井噴牛卻少了
大家都不愿意養牛,是因為成本支出大、風險高、養殖周期長、抗風險能力太弱
牛市井噴,養牛戶賺得多了吧?在長新村七舍一戶莊稼院大門外,一股牛糞的味道在空氣中彌漫,記者向院內看去,只見用薄膜扣著的大棚內,一群牛兒正在吃食。養牛專業戶叫李順清,今年69歲。養了二十幾年的牛。“現在牛市比去年強了不少,但是誰也不敢保證,養殖戶一定能賺到錢”,李順清告訴記者,今年的養殖成本有所增加,人工暫且不提,單是買牛成本與飼料成本,漲的可就不是一丁點兒,對于散戶來講,壓力還是不小的。
據他介紹,過去村里養牛的不少,到了2008年牛市不景氣,牛肉價格太低,就都不養了。到現在村里只有兩家養牛戶。對于散戶來說,都是買幾個月后就能上市的架子牛回家育肥后賣,院子里面的幾頭牛,就是從內蒙古自治區那邊新抓的。都不敢從本地抓,現在架子牛太貴了,飼料也貴、小牛犢更貴。
李順清給記者算了筆賬,以一頭1100斤左右的瘦牛一天的飼料為例,每頭牛每月的飼養成本便要840元,而這樣的牛李順清家有20頭,每個月需16800元。這還不包括牛的防疫以及營養費等額外支出。“跟去年比,今年飼料漲了至少10%。”李順清說,今年飼養成本的上漲讓他們的壓力更大了。像1100斤這樣的瘦牛,買時花了12800元,每斤11.6元。“一頭牛養三個月,最多也就能漲300斤肉。但這得是喂得特別好,一點問題沒有才行。”記者計算了一下,按現在的行情,肥牛銷售時每斤價格基本與瘦牛購入價持平,最好的肥牛也不過是12元/斤,按李順清的牛長300斤肉計算,到出售時不減去成本能掙到約4000元。而這三個月的成本為2520元(僅飼養成本),理想狀況下純利潤為1480元。
李順清說,之所以牛市上的牛少了,價格漲了,是因為大家都不愿意養牛,成本支出大、風險也高、養殖周期還長,而對散戶養殖整體來說,抗風險能力太弱。事實上,李順清所言并非個例。合發村養殖戶張老板也承認,以前的漢夏黃牛交易市場,車都進不去。就是養殖風險太大了,成本投入高。養殖戶都是試探著養,能養10頭,肯定減半養5頭,市場行情隨時都有可能改變,這次去趕集只賣了兩頭牛,就是這個道理。養牛的人少了、飼養的牛也少了,市場當然就沒有這些牛了,牛肉漲價也就不難理解了。
市場擔憂
母牛“危機”
沒人養母牛,肥牛就會越來越少,形成惡性循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交易市場出現這樣一個現象,就是母牛根本就見不到自己的后代,而是變成了餐桌上的美食了,個別養殖戶專門挑母牛賣,理由是風險小。而買家也專挑母牛買,認為價格合理,且交易成功概率高。
“母牛都殺了吃肉,幾年都緩不過來,到時候咋整,牛源出問題了。”對于這個現象帶來的長遠影響,王立恒解釋說,母牛的繁育周期比較長,一般要經過一年以上的飼養才能進入生育期,而由于近來飼養成本的不斷上升,養牛戶出于躲避風險迅速回流資金的考量,不愿再飼養母牛。“現在的牛戶都是拿母牛當肥牛養,三四個月就出售。沒人養母牛,肥牛就會越來越少,形成惡性循環。”王立恒說。
五棵樹鎮副鎮長閆立成介紹,目前五棵樹地區農業人口約15000戶,其中養牛戶8000戶,占比一半以上,目前五棵樹牛肉供應量約占全省供應量的40%,在全國占比約為5%。高峰時黃牛市場日交易量約為5000~6000頭,現在日交易量下降了幾乎四分之一,僅3000~4000頭。
對于牛源緊缺的現狀,他表達了和王立恒同樣的擔憂,這個問題不僅在五棵樹存在,在全國也是一個普遍問題,而養牛業不同于養豬業,牛的繁育周期遠長于豬而且繁育數量也較豬要少得多,一旦產業鏈遭到破壞恢復起來也要困難得多。
專家建議
建立收儲制度
提供較大資金扶持力度,從根源上解決供應缺口
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占國曾對黃牛產業做過實地調研,近日,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養牛的附加值其實非常高,這是一個商機。比如牛皮、下水,價格都超過牛肉本身,此外牛血還能變成生物制品,因此,這個產業大有可為。“吉林省是產糧明星省份,養牛產業最近幾年也取得了較大發展,酒糟等衍生產品,是養牛的巨大優勢。”他說,眼下牛肉價格上漲,不是吉林省的個例,全國都如此,主要牧區供應量也不太充裕。想從根本上解決牛源緊張局面,需要從源頭下手。建立健全牛肉收儲機制,提供較大資金扶持力度,重點對養殖戶提供母牛、飼料、育肥上資金扶持,買賣過程中給予補貼,這樣才能從根源上解決供應缺口,從而起到平抑價格的作用。此外,養牛風險大,收益慢,應該在保險問題上予以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