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1/18 11:04:00 來源:中國甘肅網-金昌日報 閱讀數:
西漢時,匈奴在這兒敗退時發出過:“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悲歌。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昔日的祁連山下,牛羊肥壯,曾是一片天然牧場。
時至今日,地處祁連山下的永昌縣以科技為引領,改變草食牧業的品種,又掀起一場革命式的改良發展。全縣羊飼養量達到145.41萬只,出欄羊72.66萬只,分別比2008年增長88.48%和93.55%,昂首跨入全省十大養羊強縣的門檻。
古匈奴的青青牧場上,又傳唱起了內涵深厚的悠揚牧歌。
兩個養殖戶的不同境地
折射出品種改良優劣
在永昌縣朱王堡鎮流泉村,冉玉璽曾是當地的養羊大戶,規模*時,他家的肉羊存欄已達60多只,年收入1萬多元。然而,他養殖的都是當地的土種羊,年產羔一次,一次只有一只。
張勇是永昌縣朱王堡鎮董家堡村較早靠養羊致富的農民之一。剛開始養羊時,頭腦靈活的他就從外地引進小尾寒羊,改良肉羊品種。當別人養的羊還是一年產一只羔時,他的羊就能產4到5只。羊羔出欄率從20只到40只,每年都成倍地增長。到2000年,永昌縣引進新西蘭優質肉羊,縣上給他這個“羊狀元”獎勵了兩只種公羊,他養羊的效益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當年他僅養羊一項,收入達到1.7萬元。到現在,張勇養羊的出欄率保持在80只左右,一年收入達到6萬元。
同樣是一起養羊,規模大小相當,但發展的結果卻不一樣:冉玉璽已不再養羊了,他說:“當初養羊時,品種沒有選對,一下子不好掉頭。”而張勇卻靠養羊,有了一份固定的高收入,成為遠近聞名的養殖大戶。
兩個養殖大戶的不同境遇,折射出品種改良的優劣。許多農民早已清楚養羊品種對收入的巨大作用。
改良羊的品種,提高養殖效益。已經不再政府喊破嗓子宣傳,成了農民自主行為。自從96只越洋而來的新西蘭肉羊到永昌之后,從東河到西河,掀起了一場肉羊改良大潮。
甘肅省永昌肉用種羊場是沖在肉羊品種改良前列的“急先鋒”。它被農業部列為全國肉羊產業體系甘肅*綜合試驗站、全國農科教兩大人才培養基地之一、甘肅省“中部肉羊”新類群選育技術研究項目合作單位。
在肉羊品種改良的浪潮中,永昌肉用種羊場以甘肅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技術優勢為依托,先后引進波德代、白薩福克、杜泊等5個國外優質肉羊品種,開展了多項實驗研究,使肉羊場生產水平和能力得以增強,以先進的生產技術為支撐,建立現代肉羊產業技術試驗示范區,將實驗結果應用推廣,使全縣草食畜牧業技術達到全省領先水平。
正是有了永昌肉用種羊場這樣的輻射力強的單位,肉羊品種改良迅速在永昌縣古老的牧場推開。
隆冬時節,記者在永昌縣六壩鄉團莊村采訪時,正趕上五社村民楊彥民家的母羊產羔,一只羊一次就產了3只羔,這讓記者大開眼界。楊彥民說,這幾年通過羊種的改良,一只羊一次能產2到3只羔,甚至更多。
楊彥民說:“這多胎羊效益比較高,往年我們一只羊產一個羔,現在產3到4個羔。今年我80多只母羊,下了200多只羔,純收入也上了8萬塊錢了。”
產羔率高了,繁殖快了,養殖成本低了,農民的收入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為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永昌縣加強永昌肉用種羊場的改擴建,利用人工授精、密集產羔等技術加快種羊擴繁,增強良種肉羊供應能力,確保每年繁殖肉用種羊1000只,建成了優質肉羊新品種繁育核心群1000只,逐步培育適應河西走廊及生態條件類似地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羊新品種。以肉羊場為中心,建成肉羊二級擴繁場6個。
永昌縣為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按照“三投一配套”的方式,以養殖小區(場)和大戶為重點,每年新增肉羊人工授精改良站(點)50個,全縣肉羊改良站點累計達到631個,投放種公羊1200只,年改良羊15萬只以上,肉羊良種化率達到63%;整合原有的22個黃牛凍配改良站(點)建立12個肉牛標準化改良站,年改良牛8000頭以上,肉牛良種化率達到95%。
推廣實用技術,提高養殖效益。以永昌肉用種羊場先進舍飼養殖技術為基礎,良種技術為核心,飼草料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實用集成技術的組裝配套和應用推廣。按照“四有”(有規模:基礎母羊30只,肉牛10頭,有草地,有設施,有配種站)、“五化”(品種良種化、飼喂配方化、飼養管理標準化、防疫制度化、經營管理組織化)的標準,動員廣大農民群眾建設適度集中連片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和養殖場,并配套輸入“五良”技術、健康養殖技術等先進集成技術,實施標準化生產。結合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示范縣建設項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項目與甘肅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院校聯合,舉辦人工授精技術等培訓班,培訓農民技術員336人,受訓人員達5030人次。
肉羊品種的改良,為永昌縣農民敲開了致富之門。
企業集群科技引領
引發全新喂養變革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養羊場就是養羊喂羊,很少會跟專
利聯系在一起。然而,在永昌縣東寨鎮10萬噸秸稈循環生產線采訪時發現,這個生產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有6項成果申報了國家專利。
這條生產線由永昌元生飼料公司投資興建,該公司是河西地區較有影響力的飼料公司,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擁有成熟的技術和市場。
永昌是全國啤酒大麥種植基地,啤酒大麥收獲后,大量的秸稈成了廢料,農民們焚燒秸稈,給環境造成了二次污染。無生飼料公司負責人張希云看準市、縣鼓勵發展養殖業的機遇,通過研發,對秸稈進行深加工,大力發展養殖業,走農業循環經濟之路,既消耗了剩余的啤酒大麥秸稈,又解決了養殖業的飼料問題。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0萬噸肉羊全混合日糧生產線,配套羊飼料自動化輸送儲存設備48套,自動化飲水器23套,機械化清糞設施1套。
張希云說:“該項目利用秸稈生產的飼料,可根據羊的不同生長期,將含量不同的精飼料、纖維、營養成分科學配制,實現粗、精飼料的*節約和利用。每只羊節本增效203元,利潤是普通養殖的2倍多。這樣精細化的養殖流程,在全國都是第一家。”
和張希云精細養殖流程相比,位于朱王堡鎮的三洋公司,則是一家新型的飼料飼草加工和養殖企業。每年收購消化當地及周邊地區農民的大麥、小麥、飼料玉米、制種玉米進行精飼料加工,近萬農戶的農產品在這里實現就地消化。同時將飼料飼草就地銷售給養殖戶,帶動當地養殖業發展壯大,發揮著“龍頭”企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三洋飼草飼料公司總經理李國志說:“公司每年收購3萬噸到5萬噸的玉米秸稈、飼草,把這些飼草加工成優質的飼草之后,可以使得牛羊得到優質的營養,同時可以給農民增加收入,每畝地我們通過收購秸稈為農民創造效益達到300元到400元。”
“以前,西河地區的農民在喂養羊時,把羊趕到麥草堆上,一半多的草料浪費了,麥草根本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而現在,通過龍頭企業加工之后,草料*限度地起到喂養的功效。”永昌縣畜牧工作站潘萬忠說。
在建設優質肉羊基地的同時,注重健全草食畜牧業產業鏈條,通過加大招商引資,扶持發展龍頭加工企業,大力培植行業協會、中間組織和運銷大戶,初步形成穩定的銷售市場。四年來,培育楊柳青飼料公司建成年生產5萬噸顆粒飼料生產線、元生飼料公司年生產10萬噸麥類秸稈全混合日糧飼料生產線、三洋飼料公司年生產20萬噸玉米秸稈青貯飼料打捆包裝生產線等4家飼草料加工龍頭企業,并且建成活畜及其產品交易市場2個,溪源肉聯屠宰加工廠年加工15萬只羊、5萬頭牛的加工生產線,延長了草食畜產業鏈條,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增加畜產品附加值。
在大企業的帶動下,永昌縣農戶的規模養殖正如火如荼地從清河到西河鋪開。“抓大戶、建小區、帶農戶、促發展”。目前,全縣飼養基礎母羊20只以上的農戶達到60%,為養殖小區育肥提供有力保障。自2009年以來,全縣新增規模養羊戶1448戶,規模養羊戶累計達到15153戶;新增規模養牛戶201戶,規模養牛戶累計達到4378戶。建成萬只羊場19個,千頭牛場4個,標準化小區32個,規模養殖場(戶)牲畜飼養量占總養殖量的52%,規模養殖已成為全縣草食畜牧業發展的主力軍。
政策扶持做大規模
另辟蹊徑致富于民
杜義香是永昌縣城關鎮趙家莊村二社的村民,以前僅僅靠著種地和養幾只羊,日子過的緊巴巴的。兩年前,在政府的扶持下,她家建起了這個標準化的養殖場,說起如今的日子,杜義香滿心歡喜。
“養著300多只羊,一年出個200多只羔,一年賺個十來萬,我們家四口人,憑著羊上賺些錢,我們生活過得也好著呢。”杜義香說。
和杜義香一樣,趙家莊村共有21戶村民建起了這樣的標準化養殖場,政府除了給每戶補貼5萬元的扶持資金以外,還出資建設了水、電、路等相關的配套設施,全力支持農戶擴大規模養殖。
永昌縣城關鎮副鎮長孟有彬說:“趙家莊村通過三年時間的建設,已經建成了規模化標準養殖場21戶,政府通過資金扶持,基礎設施配套,水電路的配套進行扶持,農戶積極性也比較高。目前,趙家溝村養殖小區每年出欄的羊可以達到5000多頭,每戶的戶均收入可以達到10萬元以上,通過養殖小區的建設,帶動了全鎮草食畜牧業的發展,為農民增加收入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發展畜牧業關鍵在飼草,清河地區屬傳統精耕細作農業,秸稈多,便于發展養殖。西河地區是半農半牧區,土地多,但秸稈少,適宜放牧。
永昌縣針對各個地區的不同特點,擴大種草面積和秋季復種面積,加大飼草料加工利用力度。結合《退牧還草工程實施項目》和《草原生態保護獎勵補助機制政策》落實,實行禁牧圍封、補播改良、休牧輪牧相結合,科學利用草場養畜。
——在清河地區大面積種植制種玉米,豐收后的玉米秸稈成了養殖的優質飲料,在夏收的土地上復種上箭舌豌豆,綠油油的秧苗就是養羊的絕佳飼料。
——東西河地區推廣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和紫花苜蓿為主,全縣種植優質牧草面積達到10萬畝。
——在飼草較少的新城子鎮,能長到3米多高的玉米成了養殖的新飼料。
在發展養殖業中,各鄉鎮都有自己的新招,而且招招實用。永昌縣每年扶持建設青貯氨化窖1.5萬立方米,累計建成6萬多立方米,貯草3萬多噸,投放各類飼草加工機械600多臺,秸稈利用率達到85%以上。
在朱王堡鎮天富養殖小區里,雙列式標準圈舍內牛羊滿圈,叫聲不停。小區占地面積53280平方米,建有標準化圈舍8棟4000平方米,青貯氨化池2座1560立方米,飼料加工貯藏室1間500平方米。標準化、規模化的養殖區讓農戶張正福信心百倍。
張正福說:“我的養殖場是2009年辦起來的,政府補貼了38萬,小額貸款貸了16萬,所以資金方面充足,純收入每年都在60萬。有了政府的扶持,我有信心把養殖業做大做強。”
標準化、規模化的養殖也輻射帶動著周邊其他農戶進行舍飼養殖,在全縣形成了以大戶養殖為龍頭,小區養殖為支撐,分散養殖為補充,大戶育肥,小戶育羔的養殖新格局。
朱王堡鎮副鎮長張鈞乾說:“目前,全鎮已經發展成規模養殖戶4400多戶,規模養殖專區有14個,其中有兩個萬只羊廠,帶動全鎮的羊只飼養量截止目前達到25萬只左右,養殖上增加農民純收入人均可以達到2500元以上,草食畜牧業已經發展成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
好的產業如果沒有政策扶持,將成不了大的規模。永昌縣是全省肉羊產業大縣之一。在發展草食畜牧業中,永昌縣連續四年出臺了《永昌縣特色農業建設扶持政策和考核驗收辦法》,整合資金5445.65萬元扶持發展草食畜牧業,市政府連續兩年出臺扶持草食畜牧業發展的政策和計劃,投入資金2000萬元,進一步支持了以肉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目前,全縣羊飼養量已達到145.41萬只,年出欄羊72.66萬只,出欄率達到106%;牛飼養量達到7.05萬頭,年出欄牛3.11萬頭,出欄率達到86%;羊肉產量0.11萬噸,牛肉產量0.38萬噸,草食畜牧業增加值達到1.9億元,增長18.75%。人均牧業收入達到935元,增長23.34%,人均牧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2.4%。
永昌縣縣長馬國興說:“近年來,我們把草食畜牧業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加快發展,大力推進萬只羊專場、養殖小區的建設,著力推動規模養殖,形成了千家萬戶抓繁育,萬只羊場抓育肥的格局。永昌縣已經邁進了全省的肉羊產業大縣前列,草食畜牧業已經成為了永昌縣的一個主導產業,它對農業GDP的比重不斷在加大,已經占到了農民純收入的20%以上。我們將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推動草食畜牧業有新的突破,促進農民收入能夠持續快速增長。”
青青牧場,牛羊肥壯。在永昌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悠揚的新牧歌取代了古匈奴敗退的悲歌。養殖業這個傳統的行業,在注入科技等新內涵后,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永昌縣農民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