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1/28 13:34:00 來源:阿里牧 閱讀數:
羊肝肺壞死桿菌病是由壞死桿菌引起的以肝臟和肺臟壞死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羊常發疾病之一。2011年山東省龍口市一羊場出現羔羊突然發病、死亡,病羊體溫達到41℃,表現出張口喘氣、精神沉郁、喜臥、不食等臨床癥狀。對病死羊進行剖解,肝臟明顯腫大、變硬,表面有很多灰白色的壞死灶,與周圍界限明顯;肺臟實變,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壞死灶,經實驗室檢測,確診為羊肝肺壞死桿菌病,現將診療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病情況該羊場共飼養羊67頭,其中羔羊34頭,均為3月齡,有羔羊陸續發病,出現咳嗽、張口喘氣、喜臥、不食等癥狀,共計發病數6只,死亡1只。
(二)臨床癥狀根據畜主描述,羔羊出生后健康狀況良好,直到3月齡時個別羔羊突然發病,病羊出現咳嗽、張口呼吸、精神沉郁,不愿走動,喜臥、反芻停止等臨床癥狀。其中一只患有口瘡,具有典型的口瘡病變。表面覆蓋一層很厚的灰黃色假膜,下面大面積潰爛,門齒脫落。氣味惡臭,病變組織周圍腫脹堅硬,口腔多涎,由于疼痛不愿采食,體溫高達41℃,迅速消瘦,數日內死亡。
(三)剖檢病變對病死羊剖檢發現:肝臟質地較硬,均勻散布著蠶豆至胡桃大的壞死灶,顏色灰白,周圍有紅暈,界限明顯。肝臟表面的病變有纖維性滲出,與腹腔接觸的器官發生纖維素性黏連;肺臟實變,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壞死灶,有的切面呈膿樣或干酪樣,有的切面干燥,病變和胸壁粘連,形成壞死性胸膜炎和心包炎;心臟肌肉散在米粒大的圓形壞死灶,呈白色;瘤胃有壞死病灶,分布在食道溝和前腹囊,其病變似豆腐渣樣,周圍由高出的上皮包圍著;氣管及喉頭等處有壞死病灶。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初步診斷為該羊患有羊肝肺壞死桿菌病。
(四)實驗室檢驗涂片染色鏡檢:取肝、肺的病灶與健康組織交界出的病料,將病料涂片,用酒精和乙醚的等量混合液固定5~10分鐘,用石炭酸復紅-美藍液(堿性復紅0.15克,無水酒精20毫升、結晶石炭酸10克,美藍2.5克、蒸餾水200毫升)染色30秒,鏡檢,發現密密麻麻長的淡許多淡藍色、著色不均的長絲狀菌,說明該病料存在大量壞死桿菌。
通過實驗室檢驗,進一步證實了該羊患有羊肝肺壞死桿菌病。
(五)防治措施搞好環境衛生,將患病羊進行隔離,用百毒殺對羊場內外環境進行徹底消毒,以后每周消毒1次。
對患病羊進行隔離治療,用5克/瓶青霉素鉀注射液,按5克/千克體重肌肉注射,1次/日,連用5天;對癥治療:對不食的病羊配合使用維生素B10.1毫升/次,1次/日;中藥治療:用咳喘星每袋(1?000克)拌料制成顆粒狀分早晚2次喂,主要治療肺熱咳喘,消腫散結,化痰止咳(主要成分:板藍根、葶藶子、浙貝母、桔梗、甘草);對大群未發病羊喂食磺胺間甲氧嘧啶片(0.5克/片),按體重2.5千克/片,連用3天。
通過以上措施,患病羊逐漸好轉并痊愈,大群羊未出現新增病例。
(六)診療體會該羊群經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未發現新增病例。發病羊進過治療,全部好轉。該病的發生與羊場飼養環境、預防以及治療措施是否適當等有著密切關系,所以控制本病的發生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在分娩之前,將圈舍打掃干凈,進行消毒,墊以清潔新鮮的干草。
2.羔羊出生后,用碘酊消毒臍帶,及時接種口瘡疫苗。
3.由粗飼草改變為精飼料時,要逐漸進行,減少應激反應,以防前胃炎的發生。
4.如果已發生了口瘡,及時對患口瘡的病羊用5%碘酊或石炭酸甘油(石炭酸甘油配方:石炭酸2份、甘油1份、食鹽少量,混勻溶解,每日涂搽1~2次。)涂抹,減少繼發感染;如果已經發生了肝肺壞死桿菌病(發現體溫持續升高),只要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或磺胺類藥物及時治療,可以獲得滿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