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2/7 13:17:00 來源:周晶晶 閱讀數:
近日,北京大學經濟系畢業生陳生領銜的“大學生豬肉倌”正式在上海12個菜市場亮相,經營豬肉生意。50余名大學畢業生被分配到了各大菜場的柜臺,成為豬肉一線銷售員工,被市民戲稱為“大學生豬肉倌”。據悉,由于員工中大學畢業生占了一半多,學習能力強、素質好,使得壹號土豬發展很快,在珠三角的專柜已經超過500個。同時,一線“豬肉倌”的月收入也達到3000元以上,管理層更有10萬元以上年薪,這一薪酬與辦公室里的白領不相上下。
此消息一出網上網友針對此事看法不一,有的網友認為這些大學生“大材小用”,讀了這么多念書卻出來賣豬肉。有的網友則認為現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并不樂觀,有這樣一份不錯收入的工作,也未嘗不可。網絡輿論對此事褒貶不一,筆者則認為我們應該把眼睛從賣豬肉者大學生的身份上挪開,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來看待此事更為妥當。
由于傳統文化觀念影響,以往一提到賣豬肉賣菜,大部分人腦海里對此類人群的主觀印象是“沒文化”“粗俗”的菜商小販,當人們潛意識里“有知識,有文化”的大學生來做這樣的工作時大部分網民大跌眼鏡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們對于大學生這種“文人”賣豬肉的現象多少有些不明白,但畢竟時代不同了,社會多元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對這些大學生多一些理解。近年經濟大環境不景氣,年年就業形勢依舊嚴峻,各大崗位競爭依舊激烈,剛剛踏出校門的大學生當務之急是找到一份能夠鍛煉自己,養活自己的工作。而如果有這樣一份薪酬不錯且具有鍛煉價值的工作時,他們有什么理由來拒絕?
有人說“大材小用”,“學的知識要學以致用”,“高學歷賣豬肉是人力資源浪費”。公眾的初衷是美好的,希望大學生能夠在社會最需要他們的崗位上發揮其*的作用來為社會做貢獻。可是“賣豬肉”并非一個毫無價值的工作行當,通過這樣相對接近百姓基層的工作來鍛煉,日后無論在生活還是其他領域中都會是一筆不菲的閱歷財富。
春秋時期齊國雙杰管仲,鮑叔牙為相之前也是做著小買賣維持生計,秦國名相百里奚在為官之前一度在孟澤放馬,這些古代名官名相的經歷也能為今天賣豬肉的大學生做一個很好的典范,把在別人看來“低賤”的工作做好,機遇總會眷顧腳踏實地有準備的人,有了這樣的人生歷練,何愁日后不堪大用?
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當我們用一種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看待賣豬肉的大學生時,這對于整個社會的包容性也無疑是一種進步。將我們的眼睛從賣豬肉者的“身份”上挪開,無謂的緊盯只會束縛年輕人在生活中前行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