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6/14 8:59:00 來源:中國網 閱讀數:
【導語·中國畜禽網】“我家現在養了7只綿羊,三個月的小羊羔子一只賣800元,大養1500元一只,一年的收入大約一萬多點,地里種的糧食解決了吃的問題,種苜蓿養羊是收入的來源”,環縣南湫鄉的村民李向東說到,現年27歲。
“我家現在養了7只綿羊,三個月的小羊羔子一只賣800元,大養1500元一只,一年的收入大約一萬多點,地里種的糧食解決了吃的問題,種苜蓿養羊是收入的來源”,環縣南湫鄉的村民李向東說到,現年27歲。
環縣踞陜、甘、寧三省(區)交界,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屬干旱和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境內山大溝深,生態環境脆弱,正常年降水量為300毫米左右,縣北部分鄉鎮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水資源嚴重短缺。
面對如此嚴重的自然環境,環縣政府經過正確分析和研判形勢,意識到本縣發展種苜蓿草養羊的優越性,因為,一方面苜蓿可以有效防止沙化與荒漠化,另一方面也可促進養殖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此背景之下,慢慢形成了以個體戶和合作社兩種形式的養殖產業。
個體村民“舍飼圈養”
“6年前,我們鎮提倡發展舍飼圈養,我就把草當糧種,然后在周邊的養殖廠學習專業技術,養了150只肉羊,草料全部用的是自家地里玉米、苜蓿、麥稈等,現在發展到500只羊,一年純收入20萬左右。”回憶起“舍飼圈養”的前后,曲子鎮西溝村的養殖大戶周卓感受頗深。
據了解,從2003年起,這個縣在中南部的鄉鎮進行“封山禁牧、舍飼養羊”試點,試點成功后,2007年在全縣全面推開。曲子鎮西溝村作為“舍飼圈養”的試點村,他們率先探索出“山頂沙棘戴帽、山坡梯田纏腰、溝底林草穿靴”的治理模式,使全村的6架山、5道梁、3條溝全部披上了綠裝,戶均種植紫花苜蓿地達到59畝,成為全縣羊畜養殖效益最好的村。
同樣,草畜產業亦成為作為“舍飼圈養”試點的毛井鄉楊東掌村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目前,全村多年生牧草達14200畝,新建養畜暖棚130座,全村養羊13000多只、養牛140只,真可謂村山綠了,羊肥了、民富了。
“今年我們還將再種3000畝紫花苜蓿、4000畝禾草,爭取戶均養羊達到50只,養羊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在談到下一步打算時,上述村支書楊世會滿懷信心地說到。
專業養殖合作社
“我們這里三四個月的小羊羔子大概能賣700—800元一只呢”,劉世強專業養殖合作社的劉世強說到,“大黑山羊一只可以下1-2胎,一只大概可以賣1200元左右;白綿羊一只可以下3-10胎,一只大概可以賣1600-1800元左右,年收入約可達百萬元。”
據了解,劉世強養殖合作社是于2009年3月籌建,2010年1月完成注冊的農民自愿發起成立的。目前,年可繁育出欄山羊2萬只,能存欄各種羊只6000只,年收入95萬元左右,擁有資產達1200余萬元。
除了單純賣羊增收之路,合作社還在積極籌建屠宰及羊肉深加工的廠房,以形成養羊—屠宰——深加工羊肉的生產流水線,進而真空包裝達到外銷創收的目的。
“下一步,計劃投資1000萬元,流轉土地1000畝作為飼草料基地,建設2個肉用山羊示范養殖場,1個環縣無角黑山羊保種繁育種羊場,年出欄種羊2000只,繁育母羊4000只規模,發展社員養殖大戶100戶,年育成山羊(含合作社養殖戶)達到6萬只的規模,形成年屠宰和加工能力6萬只羊規模的深加工生產流水線,年創利潤600萬元。”,縣級的一位部長說到。
財政大力支持”雙百雙萬“工程
環縣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決定了其發展養殖產業的優越性,為了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縣政府把種草養畜作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產業來抓,著力抓好養羊“雙百雙萬”工程(發展100個養羊專業村,培育100個農業專業合作社,扶持1萬戶養羊大戶,養羊大戶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
“縣財政計劃每年列支2000萬元,支持肉羊產業發展,并每年爭取4億元以上的惠農貼息貸款,扶持專業合作社和養殖大戶。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鼓勵合作社發展,依靠“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支持大多數農戶發展草畜產業。”,何英禪縣長這樣說到。
除此之外,他還指出,年前安縣長帶領畜牧、財政、監察及相關鄉鎮負責人赴山東、寧夏、內蒙等地進行了考察,已經確定山東梁山縣作為小尾寒羊調引的主基地。下一步,將要聘請著名專家對環縣肉羊的品質進行權威認定,要聘請全國知名策劃公司對我縣的羊羔肉進行全方位的策劃定位,放眼全國市場進行宣傳和營銷,提高知名度,擴大銷售量。同時,在縣城附近盡快規劃建設羊畜交易市場,搭建好交易平臺。
授魚莫若授漁,輸血不如造血,環縣根據自身的特點奮力發展自身養殖產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據統計,截止2012年底,全縣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積達到220.4萬畝,羊畜飼養量達到214.47萬頭(只),建成標準化養殖廠157個,種羊場3個、示范基地21個,規模養殖大戶達到12580戶,草畜產業為農民提供人均純收入86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