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6/25 13:43:00 來源:南方都市報 閱讀數:
鴨子不再圈養,而是趕到水稻田里放養。鴨子在稻田里吃害蟲,糞便又直接成為水稻的肥料,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大大減少。早在十年前,這項以生產無公害、健康食品為導向的農業技術在中山得到大力推廣,一度達到2000多畝的面積。然而形勢變遷,如今這項農業技術不再新奇,并且也失去了原來的規模。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2010年后建立起的三個推廣示范點,目前僅剩一個。
“鴨稻田”曾在多個鎮區鋪開
“中山那時候水稻面積比較大,比較集中,適合推廣這項技術。”昨日,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2000年以后,“鴨稻共養”作為一項生態種養技術在廣東省開始得到大力推廣。2005年,民進中山市委在政協會議上提交了《關于逐步推廣安全稻鴨生態種養方式的建議》,提案引起中山市農業局高度關注。隨后組織各鎮區有關人員和水稻種植大戶,召開了“鴨稻共養”生態種養技術現場會。
“很多農民聽到了以后就很感興趣,生態種養節省了農藥化肥方面的成本,產品還是無公害的。”該負責人介紹,由于農戶的接受,加之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廣,“鴨稻田”很快就在多個鎮區鋪開了。2010年前后,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在板芙鎮廣福村,設立起中山第一個“鴨稻共養”示范點,至2011年底,中山已經在板芙、南朗、三鄉分別建立了三個推廣示范點,該項技術的推廣面積一度也達到2000多畝。
“效果沒有預期的理想”
然而,示范點建立僅僅三年,“鴨稻共養”的景象在鎮區的農田里就已經難得一見。南朗鎮崖口村,是南部鎮區中水稻種植面積*且相對集中的村落之一,也曾經是最早一批開始推廣“鴨稻共養”技術的村落。昨日,崖口村譚村長向記者介紹,當時村里種植水稻的村民,幾乎家家都采用了這種方式,希望能利用這種新技術,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然而,似乎效果并沒有村民自己預期的那樣理想。
“這樣放養,鴨糞對于稻田確實有催肥的作用,但是水稻的產量提升實際上并沒有非常顯著,鴨子的生長速度比較慢,稻米和鴨子都按照普通的價格賣,還是沒有什么優勢。”譚村長表示,后來村中水稻種植戶陸續放棄了這種種養方式。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2010年后建立起的三個推廣示范點,其中的兩個也已經不復存在,目前僅存的一個示范點是南朗鎮濠涌村水稻基地。
試點現狀
“獨苗”試點那里的鴨稻米不愁賣
“每斤8元,一盒10斤80元。這里的鴨稻米不愁賣,一般都是熟客來買。”南朗鎮濠涌村水稻基地老板羅連基昨日告訴記者,自己的種植面積最初只有120畝,目前已經達到300多畝,作為示范點以來,一直堅持采用“鴨稻共養”的方式,稻米價格是市場普通價格的兩倍左右,效益一直不錯。
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生產的鴨稻米所打的正是“生態”牌,注重“無公害”的品質。生產的稻米一直未成形成自主品牌,盡管不愁銷路,但是銷售主要靠熟客光顧,品質也僅僅是靠口耳相傳。
衰落原因
“缺乏自主品牌創建,未凸顯品質優勢”
該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的探索嘗試,“鴨稻共養”技術其實早已經成熟,中山的農戶陸續放棄這種種養方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自主品牌的創建,未能凸顯產品的品質優勢。“打不出品牌,就沒有價格優勢,現在土地的租金也走高,很多人覺得這樣種植水稻,投入產出比比較低,很多轉搞養殖業了。”
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張定煌稱,農業部門一直也在研究幫助本地農戶打造“鴨稻米”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但是由于資金等多方面問題,還面臨困難。“水稻種植面積也減少了,現在只能鼓勵一些散戶集中起來,一起打造品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