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6/25 16:52:00
來源:聊城新聞網
閱讀數:
“200天的種雞下的蛋,當商品蛋賣,多可惜呀!”20日上午,看著一箱箱的種蛋賣不出去,耿丙周很無奈。
耿丙周是東昌府區斗虎屯鎮唐鋪村村民,從事家禽養殖業已經有18個年頭。18年的風風雨雨,讓耿丙周切實感受到家禽養殖業的起起落落。他所在的村子,也因著這些起伏發生了許多變化。
從3家養殖戶發展到50多戶,再從50多戶退縮到如今的不到10戶。H7N9禽流感似乎在其中充當了不光彩的角色。如今,H7N9禽流感的陰云似乎快要散盡,但在耿丙周和其他村民看來,家禽養殖業的回暖之路還得一段時間。
不僅如此,幾年來的經歷更讓耿丙周等有經驗的養殖戶認識到,這種家庭散養模式有些落后了,已經不再適應市場的需求,且缺乏應對風險的能力,他們正在尋求一種更好的模式——擴大規模,統一經營、統一管理,走股份制發展道路。
【興起】3戶人家帶動一個村走上養殖路
上世紀80至90年代,唐鋪村是東昌府區斗虎屯鎮一個偏僻又貧窮的村莊。村民以種地為生,很少有人外出打工。說是以種地為生,其實地也不好種,唐鋪村的土地都是鹽堿地,地下水苦澀、發黃,用村民的話說,這里的地下水連莊稼都能澆死。全村人飲水都要去村上的一口深井挑水。
光靠地里的莊稼也存不了多少錢,村里一些有頭腦的村民便琢磨著干點副業,增加一些收入,耿丙周就是其中的一個。
耿丙周告訴記者,他從1995年開始養雞,那時全村只有3家養殖戶。“那時候養的雞都很少。我在自家的院子里用土坯蓋了一個五六十平方米的雞棚,養了500只雞,這在那時已經算多的了。”耿丙周說,當時3戶養殖戶加起來也就1100只雞左右。不過,因為村里養雞的少,雞很少得病,加之家禽養殖、雞蛋價格行情比較好,很是讓他們嘗到了一些甜頭。
看到他們賺錢了,一些村民開始眼紅,有錢的把存款拿出來,沒錢的就五戶聯保貸款養雞,幾年的時間里,村里養雞的農戶多了好幾倍。到2011年,全村200多戶人家有50戶都養起了雞,不少村民也因為養雞賺了錢,蓋了大房子。
養雞,因此成為唐鋪村村民“發家致富”的門道。
【興旺】他靠養雞蓋起二層樓還供出倆大學生
2010年和2011年是養雞最賺錢的時候,唐鋪村全村養雞戶達到50戶,加起來有將近12萬只雞。
“那兩年,行情比較好,雞蛋價格漲到每斤4.8至5.0元,養一只商品雞的純利潤能達到30至40元,一家養5000只雞的話,一年就能賺15萬至20萬元錢。”耿丙周說。
村民耿立友也是通過養雞致富的農戶。他從1999年開始養雞。2007年那一年,他靠養雞就賺了10多萬元,這讓他成為村上最早蓋上二層小樓的農民。
“多年來養雞攢了一部分錢,2007年我蓋了樓房之后,還結余了幾萬塊錢,供養了兩個大學生。”一提到這些,耿立友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如今,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已經大學畢業,一個還在讀研究生。“要是不養雞,光靠種地,我肯定供不起他們兩個上大學。”耿立友說。
“2011年我們村人均年收入過萬元。”唐鋪村村委書記耿丙華給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唐鋪村共有村民700多人,近200戶,全村共有1500多畝地,按照一畝地一年收入1000元計算,全村一年種地收入是150多萬元;全村按200人出去打工計算,每人一年賺1.5萬元,全村打工賺的錢就是300萬;2011年全村養雞將近12萬只,一只雞的純利潤是30至40元,養雞這一項能賺360萬至480萬元,三項收入加起來就是八九百萬,這些錢平均到700多人中,人均年收入過萬元。
【拐點】不景氣行情逼走養殖戶全村僅余幾戶“堅守”
“最近這兩年,家禽、蛋類行情大不如前,現在養雞,能保住本錢就不錯了。”20日上午,耿丙周的老婆一邊喂雞,一邊告訴記者。以前村上養雞的少,雞不容易生病,比較好喂;最近這幾年大家都養雞,空氣質量下降,病毒也容易傳播,一家的雞得了病,不光自家的雞受影響,附近村民的雞也會跟著遭殃。
耿丙周說,因為這兩年雞鬧病嚴重,很多養殖戶都虧了錢,一些新的養殖戶因為無力承擔風險,只能放棄養殖。“有的農戶當初貸款養雞,現在賠得連貸款都還不上,只能外出打工賺錢。”耿丙周告訴記者,現在村上還剩10戶左右的村民在養雞,而且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紀沒法再出去打工的家庭。
記者在村子里走訪發現,不少村民家的雞棚內已經沒了雞。有的還剩下一堆破破爛爛的雞籠子,有的已經被當成了農具儲藏室。“幸好今年沒養雞,不然肯定賠死了。”村民孫秀玲說,從2009開始,她家養了1500只雞,前兩年還賺到了一些錢,到2012年,養雞就開始賠錢了。“去年2月份,我家蓋房子太忙,便沒再養雞。”
近年來家禽養殖行業不景氣,讓唐鋪村村民很受傷。今年的H7N9禽流感,更是讓養殖戶“雪上加霜”。
“受H7N9禽流感的影響,今年行情更不好,都沒人敢喂雞了,我家種雞下的蛋,現在只能當商品蛋賣。”耿丙周一臉憂愁地說,去年11月份,他從北京進了4000只“父母代”種雞,喂到現在已經有200多天,正是下蛋的好時候,卻賣不出去。
“行情好的時候,一個種蛋能賣8毛錢,現在按商品蛋賣,只能賣4毛錢,一個種蛋就少賣4毛錢,加上買雞苗、平時喂養飼料、打疫苗等花的錢,這一年下來,估計得賠好幾萬元。”耿丙周說。
【思索】他想轉變養殖模式走合作共贏之路
教訓總是沉痛的。在唐鋪村不少人看來,家庭養殖模式已經逐漸顯現出落后的一面。
從事家禽種雞養殖的唐鋪村村民耿丙濤從19歲開始就跟家禽打交道,最初他和村民開著機動三輪車到100里地之外的河北館陶縣進行禽蛋交易,后來自己建起了養殖場,專門養殖種雞。為了提高養殖技術,他還經常到一些有規模、發展比較好的養殖場參觀學習。
在耿丙濤看來,唐鋪村養殖業之所以出現現在的困境,主要是因為村民的養殖意識、觀念落后,養殖自動化、機械化水平太低,村民自負盈虧,沒有統一的管理和領導,加之遇到風險時反應較慢,且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抵抗”,抵御風險的能力太差。
“我覺得要想讓我們村的養殖業重新站起來,就得走規模化、制度化、集約化的發展道路,這應該是養殖業今后發展的趨勢。”耿丙濤認為,可以建立一個實行股份制的養殖企業,由村民出錢,一塊辦廠,統一經營、統一管理、集中養殖,獲得的利潤按比例分紅。
耿丙濤說,他在斗虎屯鎮附近建了一個占地10畝的飼料廠,還未投產使用,目前他想做的是,在村里成立一個養殖合作社,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養殖戶的家禽副產品,集中往外銷售,并且想辦法提高雞蛋的附加值,做品牌雞蛋,走一條產業化的道路,幫助村民致富。
與耿丙濤有同樣想法的,還有耿立友等幾位老養殖戶。在他們看來,做一些改變也許能讓村子重現昔日的輝煌。
思路雖然是好的,但耿丙濤等人覺得,這條路也并不好走,至少在目前,還有很多阻礙。“現在村民未必能接受我的這種經營模式,很多村民不放心把錢投出去,如此一來,這條道路就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