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8/2 17:44:00 來源:南湖晚報 閱讀數: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苦澀的鹽堿地是不毛之地,通常很難適合動植物生長。
然而,在南北湖黃沙塢外濱海——這塊典型的鹽堿地里,有一個300畝的“南北湖野生態白鵝基地”,成群的大白鵝嬉戲其間,悠然自得。
據了解,目前“南北湖野生態白鵝基地”的生態養殖模式已取得成功,與此同時,新探索的立體生態循環養殖模式也已開工建設。
化腐朽為神奇是如何實現的?
鹽堿地上養白鵝
4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的鹽堿地。
200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辦服裝廠的陳雪良發現,南北湖圍墾區有大量空地,但這里的土壤所含的可溶性鹽分很高,這嚴重降低了其利用價值。“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財富。”陳雪良決定把握住這份“財富”。可怎樣變廢為寶,成了一個愁煞人的難題。
對此,浙江省農科院專家給出了建議:養鵝!鵝是全食草動物,而且食量很大,吃得多,排泄物就多,而其排泄物是有機肥,能改良土壤。更重要的是,自然環境下養殖的鵝,營養價值高,脂肪含量少,符合現代人綠色健康的消費理念。
“周邊地區養鵝的很多,比如紹興人養鵝、吃鵝很常見,寧波人在吃鵝上也挺有特色。”陳雪良說,“但是咱們嘉興規模養鵝的不多,農村散養的也越來越少,我們想填補上這個空白。”
生態養鵝成規模
打定了養鵝的主意后,陳雪良多次赴福建、揚州等養鵝基地學習取經,并請來浙東白鵝研究所和海鹽縣農經局的專家出謀劃策,最終確定了生態養殖的模式。
于是,他們很快便在這片鹽堿地里種上了田菁、黑麥草、小麥等比較適合在鹽堿地生長的牧草。然后,用這些牧草來喂鵝,并搭建鵝棚用于給鵝集中喂食和供其排便。鵝的糞便,在稍作處理后,便作為有機肥料施入牧草田及周邊的甘藍田、紫薯田、西瓜田等,從而增加土壤肥力,幫助牧草等作物生長得更加旺盛。
“鵝喜歡吃加了鹽的飼料,而我們基地里種的牧草正好含有鹽分,鵝吃下去后,能吸收其中的鹽分,而鵝的糞便就成了牧草的肥料,這樣就改良了鹽堿地,起到生態循環作用。”陳雪良說。
目前,改良后的土壤可以種一季小麥,小麥又可作為鵝的精飼料,而且小麥秸稈還田后,既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又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有助于牧草等作物的生長。
整個循環中,鵝糞和秸稈等廢棄物得到了利用,土壤得到改良,核心的鵝產業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如今,生態養鵝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嘉興一品鮮、海鹽鵝掌門等鵝肉館陸續開張,標志著南北湖生態養鵝的產業已成功地延伸到了餐飲業。“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嘉興人接受吃鵝有益健康的理念。”陳雪良笑著說,“現在我們一年投入30多萬元,盈利在50萬元左右。”
探索立體養殖模式
但陳雪良生態養鵝的步伐并不止于此。昨天,在記者走訪“南北湖野生態白鵝基地”的時候,發現基地里正在施工。“今年打算增設6個鵝棚,擴大生態養殖的規模。”陳雪良說,“每個鵝棚都將配上陸地運動場和水上運動場,四周種上牧草以及金銀花等中草藥,來增強鵝的體質。”
與此同時,“南北湖野生態白鵝基地”還將探索立體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初步規劃,將在劃定的120畝土地上開挖一個兩米深的池塘,中間堆一個島,四周水面上種滿蘆葦,打造一個野生態的環境。”海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常務副主任王金良說,“水面上養鵝,預計每畝水面養30只鵝;然后,水的上層養蝦,因為鵝的排泄物有利于藻類生長,而藻類正好是蝦的食物;蝦的下面養鱸魚,鱸魚可以吃掉生病的蝦;再往下養甲魚,因為甲魚不需要太干凈的水,這個環境剛好適合甲魚生存,再說甲魚可以做‘清道夫’。整個形成一條食物鏈。”
據陳雪良介紹,正在建設的立體生態循環養鵝場將投資近60萬元,預計今年10月投入使用,“我覺得前景會比較樂觀,收入至少會再增加50萬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