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8/28 17:54:00 來源:內江日報 閱讀數:
最近,旅居美國的李橙丹回內江看望父親,家鄉的一切都好,*讓李橙丹感到不適應的是買肉:在國外買慣了冷鮮肉,在內江想買冷鮮肉卻非常不便。
為何李橙丹想買冷鮮肉卻不好買?到底什么是冷鮮肉?在內江,冷鮮肉占多少市場份額?近日,筆者對此進行了走訪。
李橙丹的煩惱:
家鄉難買冷鮮肉
“吃慣了冷鮮肉,總覺得農貿市場的熱鮮肉口感要差一些。”李橙丹說,自己一心想買冷鮮肉并非矯情,而是冷鮮肉的口感與安全性的確比熱鮮肉好。“附近的超市沒有冷鮮肉賣,農貿市場賣的肉看得我眼花繚亂,指定想買哪一小塊的肉,有時候肉販還不賣。”
今年31歲的李橙丹是土生土長的內江人,同大多數內江人一樣,在上大學之前,她一直吃的是父親從農貿市場或超市買回的熱鮮肉。在父親的觀念里,凌晨宰殺、清晨上市,還帶著肉溫的熱鮮肉才是最好的肉。而在李橙丹心中,熱鮮肉的地位,早已被冷鮮肉取代。
筆者了解到,冷鮮肉又名“冷卻排酸肉”,是指嚴格執行獸醫檢疫制度,對屠宰后的畜胴體迅速進行冷卻處理,使胴體溫度在24小時內降為0~4℃,并在后續加工、流通和銷售過程中始終保持0~4℃范圍內的生鮮肉。冷鮮肉最明顯的優點在于:它克服了熱鮮肉在品質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始終處于低溫控制下,大多數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被抑制,肉毒梭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分泌毒素的速度大大降低。
然而,在內江想買冷鮮肉確如李橙丹所說的“很不方便”嗎?
超市經理的無奈:
從銷售100%冷鮮肉到5%冷鮮肉
筆者在內江市開始了“尋找冷鮮肉之旅”。
在位于東興區興盛路的一家大型超市內,筆者發現,該超市有各種肉類銷售,但并無冷鮮肉。
在位于西林大橋東興區一側的一家大型超市,肉類銷售區有少量的冷鮮肉及大量懸掛銷售的熱鮮肉。筆者觀察了近十分鐘,僅有兩名年輕顧客購買了冷鮮肉,而購買熱鮮肉的顧客則絡繹不絕。
“我們不賣冷鮮肉,你需要哪里的肉,我給你現切現稱。”在位于市中區玉溪路的一家大型超市內,賣肉的師傅一邊忙著給顧客稱肉,一邊回答筆者。
而在邱家嘴菜市場口,一名吳姓女士向筆者講起了翔龍山兩家冷鮮肉店的故事。“四個門面,十來個工人,一天只賣兩頭豬,還不如人家一個門面賣的肉多。看起來講究,但大家都不買賬。”吳女士透露,一年半前,翔龍山曾有兩家品牌冷鮮肉店,但都光景不長,一家撐了兩年多,一家只撐了幾個月就關張了。
“我們曾嘗試在旗下的一家超市全部賣冷鮮肉,但做不走,只好重新賣熱鮮肉。去年5月還是100%銷售冷鮮肉,到11月時,冷鮮肉已不到5%,一直到現在。市民不接受,我們也沒有辦法。”對冷鮮肉市場曾雄心勃勃的超市經理鄭先生無奈地告訴筆者。
冷鮮肉VS熱鮮肉:
傳統觀念難突破
“誰知道那個肉包裝了幾天了?不放心!還是買掛著的好,看得見摸得著聞得到。”在西林大橋頭的一家超市內,筆者向一位顧客詢問其不買冷鮮肉的原因,這名顧客直截了當地說,“買肉買了幾十年,都買掛著的。那些肉(冷鮮肉)是給圖方便的人準備的。”
筆者在采訪中發現,購買冷鮮肉的人對冷鮮肉價格略高于熱鮮肉并不敏感,往往是拿了就走。這也正印證了超市經理鄭先生所言:“主要是老百姓對冷鮮肉還沒有接受。”
據了解,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開始推廣冷鮮肉,在其目前消費的生鮮肉中,冷鮮肉已占到90%左右。而在我國冷鮮肉的市場占有率不足40%。筆者走訪中發現,冷鮮肉在內江市的市場占有率幾乎可忽略不計。
“內江乃三線城市,冷鮮肉不好賣很正常,關鍵是人們的觀念問題。實際上,冷鮮肉有很多優點,它在安全、營養、鮮美程度上都更勝熱鮮肉一籌。因為冷鮮肉從原料檢疫、屠宰、快冷分割到剔骨、包裝、運輸、貯藏、銷售都始終處于嚴格監控下,發生污染的幾率遠小于熱鮮肉。”市畜牧局生產科技科工作人員張強分析,冷鮮肉在內江市遇冷,主要是傳統觀念尚未突破。此外,國內頻繁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沖擊老百姓的信任底線,給冷鮮肉的銷售也帶來了阻力。
“從長遠來看,售賣冷鮮肉是大勢所趨。”張強說,隨著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以及屠宰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主打健康安全牌的冷鮮肉將逐漸得到市民認可,進入千家萬戶。
小知識
冷鮮肉≠冷凍肉
雖然冷鮮肉在銷售過程中也處于低溫,但它和冷凍肉有著本質的區別。
冷鮮肉是指嚴格執行檢疫、檢驗制度,對屠宰后的生豬迅速進行冷卻處理,使豬肉溫度在24小時內迅速降為0~4℃,并一直保持在0~4℃的低溫條件下,經解僵、排酸、成熟等過程后,進行分割加工而制成的冷卻豬肉。冷鮮肉質地柔軟有彈性,鮮嫩易熟,而且汁液流失少,口感好,營養成分更有利于人體吸收。
冷凍肉是在零下18℃以下凍結保存的肉品,雖然食用較安全,但肉質干硬,香味較淡,且冰晶破壞豬肉組織,導致營養成分大量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