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9/2 9:0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閱讀數:
【導語·中國畜禽網】得天時,占地利,仰人和。和順縣抓住地域優勢,發揮品牌效應,全力實施“一縣一業”養牛富民工程,使養牛業成為生態循環農業的關鍵環節和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截至2012年底,全縣存欄牛82452頭,同比增長3.2%。養牛收入16667萬元,人均養牛收入1508元,同比增長298元,養牛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得天時,占地利,仰人和。和順縣抓住地域優勢,發揮品牌效應,全力實施“一縣一業”養牛富民工程,使養牛業成為生態循環農業的關鍵環節和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截至2012年底,全縣存欄牛82452頭,同比增長3.2%。養牛收入16667萬元,人均養牛收入1508元,同比增長298元,養牛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高擎“和順肉牛”活體地標品牌,加快“一縣一業”養牛基地縣發展進程
2011年“和順肉牛”被授予全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0年“中國優質肉牛產業可持續發展峰會”在和順召開,2009年和順縣入選全國優質農特產品(肉牛)百強縣,2008年和順牛作為優質肉牛直供港澳……
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和順就成為全國黃牛改良試點縣和全國商品牛生產基地縣。和順人用本地土牛與世界名種牛西門達爾精液進行“冷配”,開始了黃牛改良,如今已是雜交9代,全國惟一實現黃牛全部改良的縣。
品牌的建立,為和順養牛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十二五”規劃中,和順縣將養牛業確定為“一縣一業”主打產業,并列為“五地兩區”建設之一,強勢推進肉牛基地縣建設步伐。如今,“和順肉牛”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以和順肉牛為生產標準,申報注冊的“雙和牛”、“太行紅”等商品牛、肉遠銷全國30多個省市,免檢直供港澳且供不應求。
建設“十企百區千戶”現代養牛業鏈條,不斷壯大養牛產業
以“十企百區千戶”現代養牛業鏈條來壯大養牛產業是發展“一縣一業”的主要抓手。多年來,該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養牛業作為強縣富民的基礎產業進行發展壯大,組織實施了“十企百區千戶”養牛富民工程,穩步快速壯大養牛產業。
截至目前,“十企”中,龍旺、德牧、天和、大友、東泰等五個肉牛育肥企業均正常生產,累計育肥出欄肉牛5622頭,其中完成供港肉牛736頭。龍旺公司肉牛屠宰場于2012年10月27日正式剪彩開刀,已屠宰分割肉牛282頭,實現產值846萬元,邁出了養牛業由過去的出售架子牛等低級產品,向出售分割牛肉高端產品的重要一步。綠和、宇蕻、和牧三個千頭規模肉牛育肥企業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之中。“百區”建設中,改造完成的標準化園區已達到88個,完成五年規劃的88%,提前完場目標任務達28%。在“千戶”建設中,扶持5頭母牛養殖戶的擴大、發展,全縣飼養母牛10頭以上的規模戶達到2153戶,飼養母牛達2.4萬頭。新發展了榮德、宏泰兩個存欄300頭以上的母牛養殖大戶,母牛飼養逐步走上穩定快速發展軌道。
打造“兩條產業化”經營鏈條,實現養牛增收致富
由養牛發展起來的兩條“牛”產業,不斷鼓起和順農民的錢袋子。第一條是圍繞“繁育—育肥—屠宰加工”一條龍產業化經營鏈條。即確立組織形式、明確目標任務和主攻方向,推進養牛業產業化經營的*效益化。主要以龍旺肉牛屠宰加工廠和10個肉牛育肥企業為龍頭,以100個標準化養牛園區為基地,連接全縣6000個規模母牛繁育戶。全面實行定單生產模式,為養牛戶提供技術指導、飼料供給等服務。第二條是依托養牛業發展起來的延伸鏈條。即在牛的“吃”和“拉”上做文章,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青貯飼草種植和確立“養牛為主,種養結合循環發展”道路。雙孢菇就是以牛糞為主要原料生產的一種食用菌,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這樣就實現了“變廢為寶”,即“青貯飼草種植—養牛業發展—雙孢菇生產—廢料還田”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
完善服務機制,推進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基地縣建設
和順縣完善的扶持政策為“和順肉牛”發展壯大注入了活力,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基地縣建設不斷加快。
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首先提供振興養牛產業政策優惠,提出凡在本縣境內興辦養牛企業的,均可享受縣相關優惠扶持政策;其次,建立振興養牛產業綠色通道;第三,農業專項資金捆綁集中向養牛業投放,每年安排一定額度的以工代賑資金、扶貧整村推進資金、片區開發專項資金和國家繁改體系、食品安全體系、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專項資金。同時,招聘專業人才充實基層,對于投資額達到500萬元的肉牛育肥企業,縣財政擔保公司給予擔保100萬元的流動資金貸款支持;第四,加強執法監管,嚴格疫病防控,不留死角;第五,把推廣應用科技適用技術作為推進建設的重要舉措和重大支撐來抓,2012年共舉辦培訓班16期。引進德系牛凍精1.2萬支改良當地母牛,通過三元雜交進一步提高品質。目前,已有大友、天和、東泰三個公司注冊了本企業的肉牛品牌;第六,在10個鄉鎮建設10個科普惠農培訓中心10處、技術服務站15處、培訓點100個,形成覆蓋縣、鄉、村三級的網絡培訓體系,實現了辦公自動化、電子化,開創全省畜牧系統電子辦公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