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4/6/24 16:03:00 來源: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 閱讀數:
“我按照‘30+1’模式養羊兩年多來,已賣羊152只,凈收入12萬元。”6月3日,在寧縣九峴鄉川口村養羊戶王俊祥的羊場里,他邊打掃羊舍邊樂滋滋地對筆者說。王俊祥是全縣“30+1”肉羊養殖優秀示范戶,在川口村,像老王一樣的100多農戶,靠種全膜玉米、養肉羊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這一切都得益于寧縣去年開始大規模推行的“30+1”精準扶貧新模式。
2013年,寧縣將種全膜玉米、養優質肉羊確定為扶貧攻堅、農民增收的首位產業重點扶持、優先發展,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大禹寧州肉用羊種場的技術,大力實施兩個“30+1”肉羊養殖模式:戶養“30+1”,即30只基礎能繁母羊+1只種公羊;村發展30個“30+1”養羊戶+1個千只良種羊場。今年以來,縣上籌集貼息資金1000萬元,爭取郵政銀行等金融部門扶持貸款8500萬元做強肉羊產業,幫助農民靠種優質飼草養優質肉羊實現小康夢想。
在兩個“30+1”養殖模式驅動下,至5月底,全縣涌現出像王俊祥這樣的養羊戶3910戶,涌現出像川口村一樣擁有1家龍頭羊場和30戶以上“30+1”養羊戶的專業村82個,示范帶動6.32萬農戶養羊,使肉羊產業成功實現了升級。今年前5個月,全縣農民人均養羊純收入1650元,比上年增加375元。
寧縣畜牧局局長賈廣合說:“近年來,寧縣全膜玉米種植面積每年都在10萬畝以上,用玉米秸稈做飼草、玉米做飼料,羊長得好;用羊糞種玉米,玉米又增產,一舉兩得。”
平子鎮西堡村黨支部書記趙永林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養羊,不同的是,前些年靠放養,養的羊身體瘦小,產羔率低,經濟效益差;封山禁牧以后,他嘗試用青貯玉米等農作物秸稈、粉碎后的玉米粒加飼料舍飼養羊,養成的肉羊個頭足,產羔率高,經濟收入翻了近3番,如今他的的羊場規模已達千只。他還給筆者算了一筆賬,用自家出產的玉米養羊,每斤玉米通過羊的“過腹”增值,可以多賺兩倍的錢。
不僅僅在千只羊場,養羊散戶也已嘗到了“30+1”的甜頭。新莊鎮丁任村養殖大戶楊小昌,去年10月從寧州肉用羊種場購養的62只寧州肉羊,現在第一輪生產已經開始。他告訴筆者:“寧州肉羊就是比土種肉羊強,一胎最少生兩只,一只羊羔至少賣500元。”
為了使群眾發展肉羊產業的技術更加規范,今年寧縣邀請專家研究制定了寧州肉羊飼養配方,聘請專家分赴鄉鎮指導建設青貯窖1162個,采取“專家走進村講、學員走出去學”的辦法,培訓防疫、養殖人員3.85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