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4/12/24 8:36:00
來源:漯河市政府
閱讀數:
【導語·中國畜禽網】行走在漯河市鄉間小路上,但見一座座生態規模養殖場點綴在田野鄉間,成為新農村發展的一抹亮色,2013年以來,漯河市把生態畜牧業建設工程列入漯河市“三農”工作的“四大工程”之一,出臺扶持政策,支持采取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方式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促進畜禽糞便、污水等廢棄物就地就近利用。
初冬時節,廣袤的田野上,麥苗青青,生機無限,遠遠望去,猶如綠色的地毯鋪滿大地。行走在鄉間小路上,但見一座座生態規模養殖場點綴在田野鄉間,成為新農村發展的一抹亮色,孕育著生機,帶來了希望。
規模化養殖,循環化利用,生態化提升……如今,一個個標準化農牧結合生態養殖場的崛起,使農村的空氣更好了,環境更優了,田野更美麗了。同時,發展生態畜牧業,使土地得以流轉,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很多村民成為新型工人,收入不斷增加。
這一切,都源于漯河市對農村發展環境的現實思考。特別是2013年以來,漯河市把生態畜牧業建設工程列入漯河市“三農”工作的“四大工程”之一,出臺扶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支持采取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方式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促進畜禽糞便、污水等廢棄物就地就近利用。
兩年來,市財政拿出2200多萬元用于生態規模養殖場獎補,共培育出生態規模養殖示范場54個,其中年出欄生豬萬頭以上的生態養殖場22個,占漯河市同等規模養殖場數量的52%;年出欄生豬5000頭以上的生態養殖場32個,占漯河市同等規模養殖場數量的40%以上。
立足于做,先行先試;著眼于實,早見成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11月國務院發布《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之前,漯河市就對養殖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和充分論證。2013年年初,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決定迅速把發展種養結合、農牧一體的生態畜牧業作為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重大舉措,把過去對新建養殖場的獎補調整為重點獎補農牧結合的生態規模養殖場,走出一條高產、優質、安全、生態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作為一個地級城市,能夠投入這么大的精力和財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在全省乃至全國也為數不多,不僅保護和改善了環境,更有利于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漯河市的這項工作走在了前面、創造了經驗、提供了參考。特別是畜牧業糞肥還田、制取沼氣、制造有機肥等方法,對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循環利用,這是創新之舉、務實之舉,對于推進農村農業經濟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前來參觀學習的外地農業專家說。
“僅去年,由于漯河市畜牧業發展的轉型,使規模化養殖場減排COD6000噸、氨氮600噸,分別占漯河市年度污染減排總量的60%、75%,這對生態環境來說,是了不起的貢獻。如今,生態畜牧業已成為漯河生態宜居名城、中國食品名城的又一張閃亮名片。”畜牧業專家稱贊。
漯河市發展生態循環畜牧業,更受到各級、各大新聞媒體的一致贊譽:2014年2月,漯河市被評為“河南省生態循環畜牧業試驗示范市”,新華社、《半月談》雜志、河南電視臺、《河南日報·農村版》、《決策與探索》雜志等新聞媒體先后報道了漯河市的經驗和做法,國務院研究室還撰寫了專期送閱件,全面介紹了漯河市發展生態循環畜牧業的啟示。特別是生態畜牧業發展較快的舞陽縣半李村和臨潁縣北徐村,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
生態畜牧業:畜牧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些年來,關注環境質量、重視生態可持續,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廣大農村,由規模化養殖帶來的污染問題,成為制約農村經濟健康發展、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的關鍵因素,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舞陽縣豐盛養殖有限公司位于保和鄉二郎村黃莊,老板章國磷4年前從江西上饒來這里養豬。前兩年,豬場的排污問題可沒少讓他作難。“污水只能排到養豬場周邊的溝渠里,臭氣熏天,鄉親們意見很大,經常過來找我。”章國磷說,“糞渣很臭,病菌在里面滋生,豬生病了你都不知道病從哪里來,實際上源頭就是這個環境。”
遇到同樣問題的,還有位于吳城鎮棗樹楊村的舞陽縣新興牧業發展有限公司,這家集種豬、仔豬、商品豬為一體的綜合性養殖場,占地達120畝,年出欄商品豬2.5萬頭,但豬場的廢水處理,在以前也是個老大難問題。
據村民回憶:“以前遠親來家里串門,大老遠就能聞到臭氣。特別是遇到下雨天,豬場的污水能流好幾里遠。”
既污染了環境、浪費了資源,又給動物疫病防控和生物安全埋下了隱患……豬場廢水怎么處理?糞污如何凈化、實現再利用?規模養殖業發展的方向在哪里?
市畜牧局局長吳書清分析:“糞污處理設施與養殖規模不匹配是出現高污染風險的根由。由于大量畜牧業糞污沒有被利用,加上管理、技術、設施不完善等,畜禽污染成為制約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面對多年遺存的問題,如何找準一條適合漯河畜牧業良性發展的出路?通過近幾年的畜牧工作調研,多次赴外地參觀學習,吳書清在畜牧業轉型升級方面思索了很多。在他看來,這條路就是發展生態畜牧業,不僅要積極改善養殖條件、轉變生產方式,還要大力推行規模化養殖、循環化利用、生態化提升的發展模式,下定決心、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真正走出一條規模化養殖污染治理的新路子,實現畜牧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農牧一體化:生態畜牧業的“漯河樣板”
“養殖場在實行標準化生產的基礎上,必須建設配套的污水儲存池和沼氣設施”、“大型養殖場要流轉周邊土地,在農田鋪設污水輸送管道,確保污水全部用于農田施肥”、“要通過發展農牧結合生態養殖,真正實現糞污零排放、零污染,實現農牧結合、廢物利用、生態循環……”
面對畜牧業規模化發展與種植業分散經營之間的矛盾,以及大量畜牧業污染物不能被資源化利用的問題,2013年以來,市畜牧局著眼生態畜牧業重點工作推進,發揮牽總作用,積極協調,主動作為,加快推進畜牧業發展轉型升級。
2013年4月,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進行了專題研究,決定把發展種養結合、農牧一體的生態畜牧業作為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重點,調整雙匯產業化工程獎補政策,重點獎補農牧結合的生態規模養殖場,極大地調動了廣大養殖戶發展生態畜牧業的積極性。
2013年5月,市政府出臺了《雙匯產業化工程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把過去對新建場的獎勵調整為獎補農牧結合的生態養殖場,獎補標準由過去最低獎補15萬元提高到最低獎補30萬元,即對年出欄5000頭以上、污水儲存池2500立方米以上、流轉土地1000畝以上的生豬養殖場獎補30萬元;年出欄達到1萬頭、污水儲存池5000立方米以上、流轉土地2000畝以上的獎補60萬元;年出欄達到5萬頭、污水儲存池2.5萬立方米以上、流轉土地1萬畝以上的獎補100萬元。同時,對存欄奶牛、肉牛1000頭,流轉土地2000畝以上的獎補30萬元;存欄奶牛、肉牛2000頭,流轉土地4000畝以上的獎補60萬元。對符合標準通過驗收的生態規模養殖場,合格一個,獎補一個,上不封頂。
政策確定后,為引導規模養殖場負責人轉變養殖理念,積極參與創建,漯河市編印了《農牧結合生態養殖指導手冊》1000多冊免費發放到養殖戶手中;邀請省局專家舉辦生態養殖專題講座,對漯河市5000頭以上規模養豬場負責人進行了集中培訓;成立了畜牧專家服務團定期開展巡回培訓指導;專門邀請水利專家,現場解決管道鋪設布局、壓力罐規格、出水口分布等技術難題;召開了漯河市生態畜牧業現場會,組 織漯河市120多名養殖企業代表進行了實地觀摩和經驗交流。
與此同時,為強化目標管理責任,漯河市把生態畜牧業建設工程各項目標納入市政府目標考評體系,制訂下發了工作臺賬,明確了十多個市直部門的職責任務,為生態畜牧業建設營造了濃厚的發展氛圍和良好的政策環境。
持續用力,終見成效。如今,漯河市規模養殖場通過創建農牧結合生態養殖,形成了畜禽糞污收集預處理——干濕分離(固糞用于堆積發酵制成有機肥)——污水進入厭氧池發酵(沼渣繼續堆積發酵制成有機肥、沼液進入防滲處理過的儲污池、沼氣被沼氣罐收集后用于發電或供周邊農戶做燃料和照明使用)——沼液在儲物池沉淀稀釋——進入無塔供水等加壓設施——通過鋪設的地埋管道用于農田澆灌的糞污資源化循環利用的工藝流程,真正實現了廢物利用和生態循環。
生態化提升:“美麗鄉村”的閃亮名片
圣女果、羊角脆、綠寶甜瓜……進入11月份,舞陽縣豐盛養殖有限公司大棚里的瓜果已全部成熟,幾位婦女正忙著采摘和搬送裝箱的果品。
“養豬場里經過發酵和無害化處理的肥水直接流到田里,由于肥水充足,果子已經收了幾茬,發送到鄭州等地的市場上了!”老板章國磷說,“從去年開始,在市畜牧局的幫助指導下,我們全力推進農牧結合、生態循環發展,購置新設備,發展新的農業項目,帶動了鄉親們的參與,增加了流轉戶的收入!”
“目前我們建成了65個瓜果種植大棚,一畝地一個大棚,除去土地租金、種子、人工等費用,保守估計,一年兩季每畝地能凈收入3000元。走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經濟效益好著呢。下次你們再來,這條通往豬場的主道路,就變成美麗的葡萄園了!”章國磷欣喜地對說,通過發展多種經濟,他們走出了一條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的農牧結合發展之路。
“按照養殖場產生的糞水處理量,在保障周邊村莊用上沼液澆地施肥和沼氣做飯的同時,我們還有能力流轉些土地,將大棚規模擴大到150個。同時,發展高蛋雞、珍珠雞等養殖業,并將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后,制造成有機肥料,通過生態畜牧業發展多種經濟。”章國磷介紹。
農牧結合,沼液、沼渣綜合利用,一條條管道通向田間地頭,經過無害化處理的沼液隨時可流向油牡丹、蘆筍種植基地……生態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全產業鏈,不僅使舞陽縣新興牧業發展有限公司、雙匯萬東牧業有限公司自身成為受益方,還為在養殖場周邊村莊發展農業經濟的農戶帶來利益。
“我們隨時可以取用萬東牧業有限公司豬場無害化處理后的沼液,不僅解決了蘆筍種植基地的用肥、用水問題,每年還節省近百萬元的施肥費用。”漯河市清上種植合作社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負責人劉二偉說。
“臭味沒了,沼液的用途更廣了。如今,豬場里的沼液不僅能為鄉親們的糧田澆水、施肥,還為我們發展特色農業經濟項目提供了空間。”舞陽縣新興牧業發展有限公司老板楊自奎說,“通過農牧結合、種養結合,我們發展了510畝油用牡丹種植基地,目前已經栽種和育好苗,預計2016年就可以開花結籽有產量,供應市場。此外,我們還在油用牡丹地里套種了1萬多株核桃樹,再發展些散養雞項目,農牧結合生態養殖業,發展路子寬著呢!”
據介紹,目前,漯河市有二十多個規模養殖場實現了種植鏈條的延伸,利用沼渣、沼液發展瓜果、蔬菜、糧食、苗木、中藥材、優質牧草和水產養殖,形成了“豬—沼—糧”、“豬—沼—菜”、“豬—沼—林”、“豬—沼—漁”等多種農牧結合模式,帶動周邊種植糧食作物3萬多畝,有機蔬菜7000多畝,苗圃林木3000多畝。在實現農業經濟轉型發展的同時,持續提升中的生態畜牧業,更成為漯河市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張閃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