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5/1/16 14:21:00 來源:前瞻網 閱讀數:
近日來,內蒙古、河北、山東等地頻頻傳出奶農殺牛倒奶事件,讓人唏噓不已。也許有讀者不禁會問:奶農為何不低價或者免費送給乳企呢?倒掉真是浪費!原因很簡單,奶牛飼養成本讓免費送成為倒貼錢的買賣;牛奶的消毒、倉儲等成本使得低價銷售能夠覆蓋奶牛飼養成本,但不能覆蓋牛奶的消毒、倉儲等生產成本,一樣是賠本的買賣,殺牛倒奶乃不得已為之。
分析賣奶難的原因,主要在于:今年以來,我國乳制品消費需求的增長并不明顯,乳企庫存處于高位,而國外奶源的價格明顯低于國內奶源,大量乳企加大國外奶源的采購,進而導致國內出現賣奶難的窘境。盡管有關部門出面協調,暫時緩解了賣奶難的局面,但倒奶風波已經成為中國乳業不得不反思的大問題。
1、賣奶難表面原因分析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乳制品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2年和2013年,我國乳制品銷量分別同比增長6.01%和6.1%,2014年1-9月,我國乳制品銷量1941.7萬噸,同比下降1.49%。面對乳制品消費需求的現狀,企業也紛紛做出戰略調整,產品結構不斷向中高端轉型,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奶源的需求。
從奶業大省黑龍江來看,由于乳業生產的主要原料全脂粉國際市場價格大幅下調,天津港到岸價格僅為22500元/噸,而乳品企業在當地奶源基地收奶制粉成本高達34000元/噸,企業每用一噸自產原料虧損近萬元,企業縮減采購國內奶源,使用進口原料無可厚非。
2、賣奶難深層原因分析
從國內外奶源價格對比,深層次分析乃是國內牧場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相比于國外牧場的落后所致:一是他們的飼養規模化程度比較高,單位成本低,一個家庭牧場一般兩三個人便可以養牛200至300頭,最高可養到400頭,而我們一個家庭只能舍飼3-5頭牛;二是牧場的管理成本低,擠奶、除糞、喂料都是機械化的;三是他們有大片的天然草原,400頭牛的牧場面積600畝以上,飼料基本不用花錢,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但是,據業內人士分析,即使國外奶源的成本再低,也不會低至24000元/噸,更不用說22500元/噸。因此,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對于“得奶源者得天下”的乳業來說,國外乳企試圖通過傾銷讓國內乳業陷入“滯銷降價——倒奶殺牛——緊缺漲價——買牛擴容——滯銷降價”的死循環,進而擊垮國內奶源供應,取得乳業控制權。若真如此,中國乳業將會成為“中國大豆第二”。
3、如何破解乳業難題?
國家統計數據顯示,城鎮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費量從2007年的23.5公斤下降至2013年的18公斤,農村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費量僅從3.5公斤上升至5.29公斤。目前,我國人均奶類占有量不到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還有很大增長空間。國外乳企嗅到了國內的商機,紛紛進入國內市場,欲分得一杯羹。
在中國和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簽署之后的5年,新西蘭對中國的乳制品出口從2008年5.21億新西蘭元(約合3.46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25.58億新西蘭元(約合20.78億美元),目前新西蘭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乳制品進口國。中國與澳大利亞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意向書,澳大利亞對中國所有產品、中國對澳大利亞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最終將降為零,其中澳大利亞乳制品進口關稅將在4年內逐漸取消。因此,業內紛紛預計2015年我國乳業將會受到進口奶的進一步沖擊,迎來大洗牌。
為此,如何破解中國乳業難題,已經迫在眉睫。首先,要科學借助各項技術指標,提高進口乳品準入門檻,推動優質乳品進入國內,為國內乳業市場創造時間。其次,奶業是一個產業鏈長、涉及面廣、科技含量高的產業,奶業發展不僅是養殖環節生產和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而且是養殖、加工和消費整個產業鏈全方位的升級。再次,建立奶粉臨時儲備,增強收奶積極性,提升養殖戶信心,遏制倒奶面擴大。最后,培養消費者鮮奶鮮飲的消費習慣,改善國內乳業產品結構,擴大低溫奶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