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5/1/16 14:23:00 來源:搜狐網 閱讀數:
近期,山東、河北、內蒙古等地出現奶農大面積“倒奶殺牛”的現象,奶農每天把滯銷的鮮奶賤價賣給養豬戶或者倒入農田,甚者選擇殺牛來“斷臂保身”。
奶源地接二連三出現“倒奶殺牛”事件,對奶農而言,是一種現實的無奈。對社會來說,則無異于是一種巨大的浪費。時下,輿論對此現象已有一些議論。比如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典型性“經濟危機”。還有人說這是洋牛奶企業的“陰謀”,大意是洋品牌低價向中國輸入奶制品,致使國產奶滯銷,奶農殺牛,搞垮中國奶制品行業,它們趁機占領中國市場后再大幅漲價。
乍一聽,這些議論似乎都有板有眼,細加研究我們就會發現,當下的奶農“倒奶”絕非百姓“沒錢買奶”或者社會消費能力不足所致,它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描述的經濟危機本質上不同。從根本上說,今日的奶制品滯銷,是一種市場競爭帶來的轉型期陣痛。一方面,由于生產條件、養殖環境和技術等原因,國產牛奶的質量總體上確實比不上新西蘭等以畜牧業為主的國家。另一方面,三聚氰胺事件引起的社會信任危機至今未能完全修復,民眾對國產奶依然信心不足,很大一部分消費者情愿高價購買進口牛奶。在此情形下,進口奶制品應需而入,整個國產奶制品產業鏈遭受巨大沖擊,很多地方又未能找到減震之策,處于傳統產業鏈最上游的奶農散戶,勢單力薄,跟不上轉型的步伐,自然難有招架之力。
至于說“陰謀論”,則更是顯得偏執和狹隘。一方面,時下“倒奶殺牛”的主體是一些奶牛養殖的散戶。數據顯示,我國散戶奶農提供的原奶約400萬噸,其市場占有率僅為國內市場需求的10%,占大頭的仍是成規模的牧場和奶企。也就是說,部分散戶“殺牛”斷不至于拖垮國產奶制品的市場根基。另一方面,中國加入WTO之后,包括奶制品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內商品都須參與國際競爭,整個世界貿易的格局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優勝劣汰關系?,F在整個國際市場上的奶制品品質都在提高,如果我們的品質跟不上,應該加強自我反思,而不是一味埋怨國外企業搶占了市場,指責別人有“陰謀”。
說到底,部分奶農“倒奶殺牛”是一種產業轉型的陣痛。經濟全球化的加劇應該加快中國奶制品行業轉型升級,其核心有二,一是確保安全,二是提升品質。借鑒國外經驗,地方政府此時應該出手幫一把,引導散戶建立合作社,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聚零為整,改善奶牛養殖的環境和技術,提升牛奶品質,才能幫助奶農走出當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