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5/2/3 14:34:00 來源:華龍網 閱讀數: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發家致富要凝心聚力,單打獨干傷神費力”,這是人稱“老王”的興牧黃牛養殖股份合作社理事長王賢於常掛嘴邊的一句“口頭禪”。“老王”是一名資深的獸醫,面像敦厚老實,但在敦厚老實的外表下,卻長有一顆“七巧玲瓏心”。他常年與牲畜、家禽打交道,對他們的生活習性、病害防治、市場需求都了然于胸,多年來一直懷有一顆“不安分”的創業心,想找機會在養殖業方面“大干一場”。
關注農業發展信息敏銳察覺創業機遇
老王這顆“躁動不安分”的心,終于有了“爆發點”。2012年4月,他在例常觀看央視《致富經》欄目時,無意間了解到“80后美女牛總”陳金娥的故事,這讓他下定了養殖“老君山黃牛”的決心。他心里默想“做服裝生意的80后美女都能養牛,我堂堂七尺男兒,為何不能一試?失敗了,大不了重頭再來!”
老王會想、少說、敢做,是個“知行合一”的人,在下定決心后他立即與妻兒、親人、朋友進行溝通,但開始招來一致反對,都認為搞養殖活雜、人累、風險大,不是明智的選擇。但當他把“國家扶持政策、黃牛養殖技術、市場需求潛力、成功的案例”等詳細分析講解給他們聽后,大家才知道他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胸有成竹,都改變了看法,積極支持讓他放手去做,他的創業之旅正式啟程。
創業之路崎嶇艱辛櫛風沐雨四處斡旋
創業前多數困難都不會顯現,但創業時就會知其艱辛。投入精力后,老王感覺“滿河都是灘”!養殖場建設要多少資金?預算缺口如何彌補?場址選在哪?土地怎么解決?采用何種方式運作?種源哪來?銷售渠道怎么建立?質量如何保證?如何屠宰?飼料如何配比?一系列問題讓他每天忙得焦頭爛額。
他走得早了,回得晚了,飯量大了,人卻瘦了。
“一個人‘玩不轉’,得做改變,找幾個‘同志’一起干才行。”這是他當時的內心寫照。于是他一邊繼續籌備養殖場,一邊開始尋找“合伙人”。
“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的想法一個多月后傳到了高燕鎮西溝村幾個村干部的耳朵里。這幾個人想帶著村民搞發展,正苦無門路,雙方原本熟人,現在又有共同愿望,一拍即合,決定合伙出資成立合作社,并興建養殖場,場址就定在位于城口縣高燕鎮西溝村的農業綜合示范園區。
高燕鎮西溝村位于老君山腳下,原屬老明月鄉,離縣城只有6分鐘車程,城萬快速通道貫穿而過,交通便捷、土地廣袤、區位較好,是發展養殖業的理想場所。
有了幾位合伙人的加入,老王壓力減輕不小,合伙人齊心協力、各盡其責,籌建工作快速推進。管財務的負責籌集建設資金;跑公關的負責合作社注冊、尋求政策扶持;管購銷的多方奔走選育黃牛良種,與人談判建立銷售渠道;管建設的租地建場、發動群眾種植牧草等飼料。
老王和他的幾位合伙人飽含熱情,櫛風沐雨四處奔波斡旋,終于在2012年10月掛牌成立了“興牧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并建起“興牧黃牛養殖場”。該養殖場距城萬快速通道500米,占地面積3000㎡,總投資400多萬元,圈舍、生活區、辦公室、值班室、獸醫室、飼料儲存、氨化池、化糞池、牧草基地、飼料加工房等功能完備、設施齊全,達到了現代化養牛場建設的基本要求。
就這樣,老王和他的幾位合伙人開啟了共同的“創業夢”。
政策支持添翼助力克服困難破舊辟新
黨和政府歷來重視農業發展,進入新世紀,黨的十六大以來,明確提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出臺多個文件指導和扶持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
城口縣、高燕鎮兩級黨委政府和縣屬相關部門高度關注“興牧黃牛養殖場”的健康發展。除積極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外,還曾多次聘請專家到養殖場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并組織老王等人到全國各地考察學習先進養牛技術,安排縣農委、高燕鎮政府聯合牽頭研究肉牛市場,提供市場信息,協助建立銷售平臺,幫助引進優質肉牛品種,一起為養殖場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添翼助力。
老王等人在政府的幫助下,學到了技術,開闊了眼界,引進了優良品種,拓展了市場,養殖事業蒸蒸日上。2013年“興牧黃牛養殖場”出欄肉牛150余頭,產值達到200萬元,創造就業崗位30余個,周邊參與打工或飼料種植的農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老百姓得了實惠,老王等人打心底高興。但因前期投資較大,合作社成本短期肯定無法全部回收。但考慮到牛肉供不應求、養殖經驗越發豐富、銷售渠道已建成等向好因素,老王等人經過一番商議、咨詢后,決定在保證牛肉質量的同時,一邊擴大養殖規模,一邊建立品牌開拓市場,雙管齊下提升養殖效益。
在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2014年“興牧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又籌集資金將“興牧黃牛養殖場”的規模擴大了1倍,“老君山黃牛”品牌也應運而生。現在養殖場平均每天出欄1頭“老君山黃牛”,因其產品有機純天然,味美肉鮮,營養豐富,飽受消費者青睞,牛肉暢銷全縣,供不應求。
展望未來躊躇滿志富民增收合作共贏
2014年,“興牧黃牛養殖場”共出欄“老君山黃牛”360余頭,保有適齡繁育母牛100余頭,肉牛養殖產業直接帶動100余人就業,人均增收4000余元,連以前靠政府救助生活的袁老太太,也在年底時領到了5000多元的牧草收購費。
看到仔細數著鈔票、笑得合不攏嘴的群眾,老王等人也像喝了蜜汁。他說道:“合作社現在還在繼續投錢,我的一家老小也要生活,肩上的壓力也大。但是看到群眾的笑臉,看到他們生活能因此而改善,不管別人怎么看我們,也不管未來有多少艱難險阻,我和我的幾位合伙人都會一如既往地保持昂揚斗志,把養殖場做大做強,力爭2015年的規模再擴大一倍,做靚‘老君山黃牛’這塊牌子,讓跟著我們一起共進退的老鄉們,年年增收,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
“老王等人不像駿馬一樣馳騁疆場,立下赫赫戰功;也不像斑馬一樣漂亮,供人觀賞;他們只是如同所養的‘老黃牛’一樣,默默無聞地耕耘著,揮灑著辛勤的汗水,邁著沉重而穩妥的步子耕耘土地,用實際行動把勞動果實奉獻于人們。”城口縣高燕鎮政府負責人如是說,衷心祝福老王等人的“老黃牛”越養越多,也愿社會上能將自己蠢蠢心動化作堅實行動的“老黃牛”越來越多,一起發力帶動群眾發家致富、共奔小康,用自己的夢想成真來鑄就我們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