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互聯網 閱讀數:
在中國小麥產量第二大省山東省的一處農家院落里,機器、鐵具堆得滿滿當當;院落中一間被改造成辦公室的屋子墻上、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寫著公式、數字、符號等。
46歲的姚承峰穿著一身灰色工作服,跟工人一起忙碌,全然看不出他是這家“小院工廠”的廠長。
姚承峰是山東省高青縣青城鎮香姚村的一名普通農民,雖僅有初中文化,但他卻能用動力學原理研制出小麥收割“雙割刀”,并申請獲得國家專利。
而姚承峰與“雙割刀”結緣完全是偶然。
12年前夏收的一天下午,姚承峰夫妻倆在高青縣田家村割麥,雇主要求把麥茬割低一點。姚承峰放低割刀后,一壟麥子沒割完,車就被麥穰塞住了。車走不了,割刀也轉不動。他和妻子急得團團轉,只能用手一點一點往外摳,從晚上七點一直摳到凌晨三點,也沒能使割刀轉起來。
農民常用“搶天奪時戰夏收”來形容麥收時節分秒必爭。但是,這一塞車就耽擱了姚承峰3天。
麥收很快結束,塞車的經歷令姚承峰陷入深思。從小喜歡搗鼓機械的他開始琢磨研制一種新型收割機器——讓收割機自帶的割刀收割麥穗,再安裝一套割刀收割麥稈。這樣既能使麥稈均勻鋪在地上,實現秸稈還田,方便播種玉米,還不會“塞車”。
姚承峰給這種機械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雙割刀”。
說干就干。那年麥收結束后,姚承峰就在小院里忙碌起來。買件、改裝、焊接,半年后“雙割刀”終于成型。第二年夏收前,村北一片蘆葦地又長高了,他趕來試刀,可收割機沒走幾步就宣告“罷工”。
姚承峰二話沒說,繼續回家再改進、再試驗。然而,試驗一次,失敗一次,直到十幾畝蘆葦地一點點被割光也沒成功。
但他沒有放棄,并堅信“雙割刀”能為農民、農機手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于是咬一咬牙,繼續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還不算完美的“雙割刀”終于可以完成一季麥收作業。
農民心里有本明白賬:用普通割刀,收10畝麥子需要1.5小時,使用“雙割刀”后,只需1小時。在這一年,賣出100多臺“雙割刀”的姚承峰備受鼓舞。
隨后幾年,姚承峰不斷完善“雙割刀”。在克服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后,他不僅為“雙割刀”申請下國家專利,還注冊了商標,順利將成熟的農機產品推向市場。今年夏收,這位農民發明家制造的“雙割刀”,銷量已突破500臺。
姚承峰說,如今“雙割刀”功能越來越強大。既能使麥葉、麥稈不再進入收割機,減輕車身負荷、提高行駛速度且避免塞車;還配備了可調式滑行器,使切割高度可自由調節;另外,還安裝了液壓控制系統,當遇到障礙或不便于使用時,不用停車就能提起“雙割刀”。
“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干啥事還是得有股鉆勁兒。”姚承峰說。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