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浙江日報 閱讀數:
消除貧困,一直是全球性的緊迫議題。由于環境、文化等因素,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相對貧困,更是扶貧工作中的難點和重點。2015年,浙江成為全國首個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省份。在溫州蒼南富源這個畬族村,又發生了一個怎樣的脫貧故事呢?
浙江最南端,天茫水清的蒼南,離縣城百來公里,有個富源村,近半人口是畬族。富源村如今還不算富:作為岱嶺畬族鄉的省級扶貧重點村之一,2013年,全村350戶村民,低收入農戶就占到157戶。到2015年,全村低收入農戶人均年收入8550元。
這是一個扶貧“正在進行時”的故事。原先,富源村不叫這個名,2001年,朗腰、南山、斗灣、龍鳳4個行政村合并,才有了如今的富源村。“取名‘富源’,是希望村里能夠摸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致富路。”村委會主任陳書寶說:“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富源村正在進行的探索,暗含著浙江扶貧經驗中最普適的因子:千方百計增強低收入農戶的自我發展能力。
下山:邁出脫貧第一步
富源村146號,三層樓,外加一間閣樓。51歲的鐘光純坐在自家敞亮的廚房里,腳下是白凈的地磚,墻壁刷得雪白,也貼上了瓷磚。
6年前,新房剛結頂,一家四口就迫不及待搬下山來。“山上的屋子,一天也不想住了。”鐘光純說,在山上,全家人擠在一間20多平方米的茅草屋里,陰暗潮濕,衣柜里的衣服都要發霉。
背靠筆架山,富源村人山上的日子卻不像風景那么美好。山里的村民靠山謀生,不僅模式單一,山高路遠,也成了村民致富的障礙。
在山上時,鐘光純和妻子常常要將曬干的番薯干、山上割下來的草挑去市場上賣。從家里到馬站鎮的集市,走路要花上一個多小時。全家的收入都指著薄薄1畝多的田地,然而,“每斤番薯只能賣到1塊多錢。”鐘光純的妻子袁曉琴回憶。
轉折發生在2002年,村里分批進行下山搬遷。新家園就建在山腳下,村里為村民統一打好了地基,按人頭提供每人5600元的政策補貼,村民再自籌一部分資金建房。2008年,鐘光純離家前往新疆打工,一年多時間他省吃儉用攢下5萬多元,回鄉第二年就蓋起新房。2012年,富源村成立扶貧資金互助會,借款主要用于解決村里農戶生產資金的籌措難題,至今已借出220余筆。這些年,富源村的村民陸續下山,已搬遷129戶。
“今年,我們村最后42戶的搬遷也開始了。”陳書寶介紹,搬下山只是第一步。在去年全面“消除4600”的基礎上,溫州市今年正加強對低收入農戶的動態管理,逐村甄別出重點幫扶對象。針對這部分人,當地正通過農業企業和扶貧資金互助會進行試點,運用財政資金折股量化等創新手段,增加他們的轉移性收入。
對“大山上的居民”來說,下山搬遷,既能改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也能就近享有醫療、教育等優質資源,增加就業機會。浙江各級政府都出臺相應的補助政策幫助有條件、有意愿的村民下山,在基礎設施等配套政策方面給予重點支持。鐘光純的大兒子,讀到初中家里就供不下去了。但現在,鐘家堅持讓小兒子好好讀書。“不能再讓小兒子也輟學了。”鐘光純說。
兩年前,鐘光純家三層半的新居裝修好了第二層,但再往上還是紅磚裸墻。鐘光純說,和村里好些人家比,自己家是落后的,但和過去比,覺得對現在很滿意,“以后的日子還會好起來。”
增收:新產業“造血”扶貧
中秋前后,筆架山上,308畝特早熟蜜柑就可以采收了。李發勇是省農科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的專家,2007年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下派到岱嶺畬族鄉,一扎根就已第10年。
對原欠發達地區來說,科技特派員的作用是“授人以漁”,通過新的技術、新的產業激發當地發展活力。選擇特早熟蜜柑,就是李先勇的主意。“有好幾重考慮因素。早熟品種具備市場優勢,管理方式也相對粗放,村民比較容易上手。”他解釋道,蒼南是臺風重災區,發展農業,必須考慮自然風險。相較其他品種,橘子樹根系發達,對風雨的抵御能力強,富源村所處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也讓特早熟蜜柑的口感更甘甜。
這片蜜柑林,恰好填補了富源村村民搬下山來的產業空缺。隨著搬遷工作的推進,不少村民拆除了山上的舊房,復墾宅基地,村里可開發利用的土地不斷騰出。“現在,我們的種植面積已經有1008畝,包括了265戶村民的土地。”李發勇說。
最初,富源村采用“基地+農戶”的模式,成立專業合作社,農戶以土地入股,對收益進行分紅。但是有村民擔心收成風險,現在,村集體暫時按照每年每畝地500元的租金回饋農戶。“先確保村民的收益,投資收回后,剩余部分將用來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更多致富產業。”陳書寶介紹,目前,村集體累計投入260多萬元,整個蜜柑林已擴展到第三期,去年總收入42萬元。
在富源村村兩委的大院里,一幢二層小樓辦起了富源來料加工廠。“村里免費提供這個場地,我也把工資開得高一些,盡量讓村民多賺一點。”工廠負責人蘭加斌告訴記者,工人都是閑在家里的村民。去年,廠里支付的勞務工資就有70多萬元,工人人均年收入達到1.8萬多元。
來料加工這種“家門口就業”形式,是這些年來浙江異地搬遷政策的“標配”,廣泛動員了閑置勞動力的增收力量。蘭加斌這個點,9年來專注生產無紡布袋,在村里培養了一批技藝純熟的工人。“最近每個月少說也有15萬只的訂單,都來自美國。”蘭加斌說。
生態:再造一個活力畬鄉
在富源村新開辟的畬族風情文化園里,23歲的藍琴琴擔任了蒼南畬族博物館的講解員。富源村將相關扶持資金投入到博物館的建設中,館內的老物件、舊照片,大部分都是從鄉里搜集來的。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村民發現,從蜜柑產業、水果采摘到未來的民宿經濟、四季花景,當年山高路遠的筆架山早已不再是勉強糊口的“老家”,而是催生出更多生態紅利,融入到富源村的未來圖景里。
“‘旅游+’,是富源村乃至整個鄉今后的發展方向。”岱嶺畬族鄉鄉長蘭成子告訴記者,鄉里沒有工業,生態是*的優勢,結合畬族文化特色,下一步,這個民族鄉將推進全域旅游。
今年4月,富源村承辦了全省第三屆畬族風情旅游文化節。“我們近期將完成100多畝土地的流轉,規劃四季花海景觀。”蘭成子說,鄉里正與富源村外出創業的溫商接觸,準備時機成熟時,利用閑置民房發展畬族風情民宿。
隔一條馬路,兩邊的富源村的房子有著統一的外立面,白色墻壁繪上了畬族獨有彩帶文字裝飾,還有各式展現畬族文化習俗的壁畫。“這些都是村里統一規劃設計的。”陳書寶指著馬路對面一座老房子,“這座老房子是特意保留的,也是畬族文化的見證。”
李發勇也在謀劃富源村農業的未來。他告訴記者,隨著蜜柑林面積的擴大,今年的總產量將達到40多萬斤,他正與電商平臺進行接洽,要帶著蜜柑“觸網”。去年蜜柑林的42萬元收入中,采摘游的收入就占到30萬元。
從博物館的天臺上向外望,遠處的筆架山和富源村融為一體,儼然一張生態山水圖。從“搬得下”到“穩得住”,再到“富得起”,這一步步,是富源村致富路上的堅實腳印。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