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
如何將貧困地區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長期奮斗在扶貧攻堅第一線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專家發現,以“三區三州”為代表的我國深度貧困地區與現有中蜂適宜養殖地有超過90%的重疊,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蜜蜂正是*的生態承載體。
“寧陜模式”:科學養蜂助力合作社帶動脫貧解困
寧陜是陜西省南部的一個貧困縣,森林覆蓋率達90.2%,迄今還有貧困戶3844戶8925人,仍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秦巴山區集中連片扶貧開發縣。
在寧陜縣,養蜂承載著當地百姓的脫貧致富夢想,全縣有2160余戶農戶從事中蜂養殖。蜜蜂所確立了以李建科教授作為對口幫扶的責任專家的專家團隊深入實地調研發現,當地雖有養蜂習慣,但老百姓不會科學養蜂,主要體現在養殖管理粗放、飼養技術不過關、蜂病防治難三個方面。
對此,李建科教授帶著先進的養蜂理念和養蜂技術,在8個月時間內先后6次深入寧陜開展科學養蜂技術、蜂病防控、蜂種選育和產品加工等環節技術指導,開展現場培訓十余次,向貧困地區群眾培訓便于管理的活框取蜜養蜂方式,有效解決了中蜂的現代化飼養技術問題、“中囊病”的防控問題。
有了蜜蜂所專家保駕護航,短短幾年,寧陜全縣中蜂數量由不足4000箱發展到1.8萬箱,蜂蜜產量126噸,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000萬元,產業初具規模。全縣有516戶貧困戶養蜂7854箱,年產蜂蜜39.3噸,戶均增收4000元。2018年7月寧陜縣被授予“蜂業提質工程示范縣”稱號。
“鶴峰模式”:質量安全保障精準扶貧模式落地生根
上世紀八十年代,蜜蜂所楊冠煌等中蜂養殖專家在湖北省農業廳的配合下,連續多年在恩施州開展中蜂活框飼養技術研究及推廣示范,幫助當地建立了養蜂技術推廣和管理隊伍,為恩施養蜂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在2015年和2016年,鶴峰縣和利川市發生食用蜂蜜造成中毒死亡事件,引起輿論關注,恩施蜂蜜陷入全面滯銷,產業面臨崩潰,公眾消費蜂蜜恐慌蔓延。
在產業發展遭遇波折的關鍵之時,蜜蜂所質檢中心主任、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產品質量控制與安全評價崗位科學家李熠受命第一時間奔赴現場,會同當地專家深入山溝開展有毒蜜源植物的排查和調查處理。
問題導向,危中求機。通過辛苦攻關,李熠及其科研團隊終于探明了有毒蜜源植物,并成功研制了蜂蜜中雷公藤甲素檢測試紙條。如今,測試紙條已在鶴峰縣蜂蜜生產和收購環節推廣應用,只需要3-5分鐘即可判斷該蜂蜜中是否含有有毒成分,徹底解決了困擾當地幾十年之久的難題。測試紙條的廣泛應用,也為保障云貴地區、橫斷山區、武陵山區的蜂蜜產品質量安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考慮到現在貧困地區主要養殖的中蜂,具有產量低、價格高的特點,質量安全尤其是生命線。蜜蜂所專家們通過普及科學養蜂和飼喂技術、普及養蜂器具衛生及消毒知識、倡導蜂農個人衛生和蜂場內務整治,宣傳蜂產品加工和品牌營銷思路等,讓質量安全、優質優價等現代生產理念走入更多貧困地區蜂農的心。
“隴南模式”:為貧困地區蜂業發展搭上“電商直通車”
蜜蜂所從2015年起,在秦巴山區特困地區隴南市開展了定點蜂業扶貧工作。隴南市1區8縣都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是甘肅省貧困村最多的市,當地扶貧任務巨大。
受中國農科院黨組選派,時任科技局處長、現任蜜蜂所副所長的楊永坤同志到隴南市掛職副市長,由此開啟了蜜蜂所與隴南市接近4年的蜂業扶貧之路。
2015年,楊永坤牽線蜜蜂所與隴南市政府簽訂了《所地科技合作協議》,確定把隴南建設成中國農科院蜜蜂所的科研示范基地,蜜蜂所李熠、石巍、張紅城等專家被聘為隴南市中蜂養殖技術顧問。3年間,蜜蜂所專家跑遍了90個貧困鄉鎮、500多個貧困村,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為精準施策及推進蜂業技術應用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基礎。專家們還協助打造出徽縣榆樹鄉茍店村、嘉陵鎮嚴坪村等一批養蜂專業村社,大批貧困戶通過中蜂養殖實現了脫貧。
經過努力,隴南市蜂產業成效斐然。地方政府扶持發展養蜂農戶2.7萬戶,其中貧困戶0.82萬戶,建成養蜂專業合作社539個、蜂產品加工企業14家,大面積普及中蜂新法飼養技術,活框飼養率達到25%以上。2018年隴南市中蜂養殖規模達到26.19萬群,比2015年的8.7萬群翻三番,產值達2.19億元,占全市農民經濟收入的15%以上。如今,蜂業與電商相融合的扶貧模式已逐步成為秦巴山區脫貧攻堅的一道亮麗名片。
在推動養蜂產業脫貧的過程中,蜜蜂所的專家們像勤勞的蜜蜂一樣,忙碌在全國最偏遠的很多角落:一年四季做培訓,從春到秋幫產業。蜜蜂所專家常常不辭勞苦,驅車6個小時到達最偏遠的鄉鎮,只為開展2個小時的技術培訓和現場教學。由于養蜂場多在偏遠山區,一路顛簸、暈車是家常便飯,有的專家一年中一半時間在外地做培訓,有的過敏體質專家被蜂蜇后多次被送進醫院……據統計,2015年以來,蜜蜂所共有60多名專家忙碌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累計開展技術培訓班108次,現場指導300余次,培訓蜂農人次超過1.6萬人,培訓骨干技術人才450人,帶動3300戶農民實現脫貧。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