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云南網-保山日報 閱讀數:
脫貧攻堅后續鞏固提升工作怎么抓,怎么與現在的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工作有效銜接,如何穩定增加脫貧群眾的收入?仲夏時節,記者走訪了龍陵縣部分鄉村。
趕著牛兒奔小康
記者到龍陵縣木城鄉花椒村坪子寨李新發家的時候,正趕上他給一頭出生幾天的小牛犢喂米湯,李新發非常高興,興奮地告訴記者:“這幾年,家里種了6畝地,養了12頭牛,能繁母牛就有6頭,今年已有3頭母牛產崽,還有2頭母牛待產,一年收入10多萬元錢非常輕松,去年我家就脫貧了。有了好政策,現在的日子就像新生的這小牛犢,壯實,有奔頭。”說著,他指了一下掛在門口的國旗。記者注意到,在坪子寨,幾乎家家門口都掛著一面國旗。
“掛國旗是村民最樸實的感恩。”村黨總支書記羅忠和告訴記者,木城鄉開展了紅旗工程,強化國家意識,感恩黨和政府。在機關單位和農戶家中戶戶懸掛國旗,有黨員的加掛黨旗,3000余面國旗、500多面黨旗飄揚在邊境一線,激發了邊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激勵了群眾建設美麗鄉村的積極性。
“我這4頭牛有2頭是西門塔爾能繁母牛,每頭牛政府補助3000元的買牛款、鄉佳農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為每頭擔保1萬至2萬元的3年期融資貸款,每頭母牛成本價1萬至1.3萬元,每頭4個月的犢牛出欄價7000至8000元,壯牛由合作社包收購,每頭售價1萬多元,養西門塔爾牛比養本地牛掙錢多了!”坪子寨村民郭潤清邊給牛喂飼料邊對記者說。自從肉牛成為花椒村的主導產業后,建檔立卡戶郭潤清每年賣牛收入4萬多元,2018年從貧困戶中脫貧出列。
坪子寨是一個有32戶142人的彝族香堂人村寨,交通閉塞,生存環境惡劣,僅有一條公路通向山外,多年來過的是“隔山能對話,相會走半天;吃水如吃糧,半年有水半年荒”的生活。通過近幾年新農村建設和脫貧攻堅工程的實施,坪子寨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取得較大發展,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培植起糧、蔗、煙、畜為主的骨干產業,有了穩定的增收門路。2018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256元,1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村“兩委”積極引導坪子寨村民依托龍頭公司和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自然草山、甘蔗葉梢和莊稼秸稈發展肉牛養殖,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引導村民將牛從役用型向肉用型轉變。全寨20余戶養牛,肉牛存欄達100余頭,基本實現了每戶養牛戶一片優質牧草、一間標準圈舍、一個青貯池(青貯袋)、一把鍘刀、一名科技養殖“明白人”的目標。
“眼下,買一頭瘦牛5000元至6000元錢,驅蟲健胃半個月,然后再育肥120天左右,每天增重1公斤,每頭牛投工帶料共需1500多元錢,肉牛可以賣1萬元以上,這賬一算,你就知道每頭牛短期育肥的利潤是多少……”坪子寨養牛大戶李小會喜滋滋地給記者講起了他的“養牛經”。
李小會籌資建起了短期育肥場,收購瘦牛育肥3個月后出售,構建起收購、育肥、出售的家庭產業鏈,實行滾動發展。同時,不放松對能繁母牛的管理,目前,已出欄犢牛5頭、育肥牛4頭,收入5萬多元,存欄6頭。“肉牛短期育肥見效快,買瘦牛育肥100多天一賣就把錢賺了,吹糠見米實打實,我準備把掌握的育肥技術傳授給群眾,帶動寨里家家都養牛、戶戶都增收,大家趕著牛兒奔小康。”李小會說道。
“科技大餐”受熱捧
雨后初晴,碧寨鄉天寧村村民楊從彩的野生石斛園里,一場別開生面的活立木附樹種植(仿野生)石斛技術培訓會正在舉行,楊從彩當主講,鄉林業站技術員做“助教”,學員來自全村14個村民小組共86人,其中73人是2018年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楊從彩是自學成才的“斛專家”,經多年的探索,楊從彩找到了活立木附樹種植石斛的“密碼”,先后投資100多萬元附樹種植紫皮石斛93畝,在林下種植中藥材20余畝,注冊了龍陵縣林間野生石斛種植基地,年創產值80多萬元。去年,在石斛鮮條市場低迷的境況中,楊從彩的野生石斛鮮條賣到了好價錢,每千克售價在200元至240元之間。碧寨鄉森林資源寬廣,全鄉已在活立木上附樹種植石斛2300余畝。為了鞏固脫貧成果,拓寬群眾增收門路,采取資金、技術、種苗扶持的措施,扶持村民在自留山上附樹種石斛,今年以來,碧寨鄉已舉辦石斛種植技術培訓班12場次,培訓農民1600多人次,廣大群眾抓住雨季,掀起石斛種植熱潮。
“在活樹上栽石斛采用樹林中的腐質土或樹毛衣(苔蘚)做種植基質,用棕片把種植基質綁在樹干(杈)上,再栽種上石斛扦插苗……”楊從彩邊講解邊做示范。不少聽眾邊聽邊在筆記本上記下要點,有幾位學員躍躍欲試。楊從彩指著一名叫自金海的村民說:“自老表,你來綁幾棚。”小自拿起棕片、基質和石斛苗動起手來……
今年以來,在龍陵農村,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如雨后春筍般登場,農民紛紛走進“田間課堂”進行文化科技“充電”。
龍陵縣依托縣農廣校、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以鄉、村農技校為陣地,集中授課與進村入戶、實地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將實用生產技術培訓班辦到田間地頭、農家小院,采取與農民面對面講解的方式,宣傳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藥、新肥料等,為農民送上農業“科技大餐”。截至6月20日,全縣已舉辦種養加工業實用技術培訓班350余場次,培訓農民3.4萬多人次。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