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甘肅省土壤肥料總站 閱讀數:
地膜小麥微壟覆膜集雨技術
一、技術機理
地膜小麥微壟覆膜集雨技術,也稱小麥膜側溝播栽培,是廣大甘肅農技人員在省農科院推廣的小麥地膜全生育期穴播栽培技術的基礎上,經多年實踐,開發的一種新型旱作地區小麥栽培技術。該技術創造性在于將新興的地膜覆蓋技術與傳統的壟溝種植技術有機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微積流、保墑、增溫作用,實現雨水的有效疊加,變無效水為有效水,建立起主動抗旱的思想;同時,投入低、操作簡便、抗逆性強,適應范圍廣。
二、技術實施地點特征
該技術適應在甘肅省旱作地區應用。以秦安縣為例,該縣地處甘肅隴中黃土高原區,海拔1120—2020米,年均降水507.3mm,年蒸發量1457.6mm,是降水量的3倍。干旱為主的旱、雹、低溫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1993—1998年間,總降水2167mm,年均361.2mm,較同期偏低146.1mm,尤其是1998年11月—1999年6月近140天出現無有效降水干旱時段,給冬小麥生長帶來了重大影響。全縣現有耕地105.9萬畝,其中山旱地101.1萬畝,占耕地面積95.5%,冬小麥面積40萬畝,占良田面積49.1%。
雖然近年推廣小麥穴播栽培技術,但隨著干旱的頻繁發生,如何有效發揮地膜穴播小麥的保墑、增溫作用,解決干旱年份地膜小麥生長后期造成的膜內高溫低濕,無墑可保,高溫干旱,加劇小麥根系早衰,導致青秕、白穗,影響產量等問題,就成為提高小麥產量中心問題。實施該技術可有效解決穴播小麥只能保墑而增墑效果不明顯及后期早衰逼熟的技術問題,采用膜際條播集流增墑,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有效改善小麥根部水、肥、氣、熱狀況,大大增強植株抗旱減災性能,達到小麥穩產、高產及正常成熟的目標。
三、技術要點
1、核心技術
地膜小麥微壟集雨技術集起壟、覆膜、施肥、精量條播、寬窄行種植和農用節水集流為一體的旱地小麥集雨增墑抗旱增產實用技術。該技術核心是以50—60cm為總帶幅,壟溝各25—30cm,用35—40cm寬的專用地膜覆蓋,壟成半圓形,壟間距內形成壟溝,每壟兩側各條播一行小麥。播種小麥選用抗逆性強、抗倒伏、分蘗成穗率高的大穗大粒品種,種子應精選包衣,山地梯田播種量在10—12kg,畝保苗24—26萬株,畝施用優質農肥3500kg,含量25%以上小麥專用肥40kg,播前一次性施用。為提高播種質量及速度,秦安縣選用由縣農機廠生產的2BM-1/2型人(畜)力覆膜播種機,可一次性完成從起壟、覆膜、播種三道工序,作業效率及作業質量都等到提高。
2、配套技術
影響地膜小麥技術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該技術節水、增產效果,二是能否研制配套機械,提高作業效率。目前,我省已研制出16種地膜小麥播種機械,其中有8家的11種機型于1996年6-7月通過了省農機鑒定站鑒定,并獲得了省農機局頒發了《農業機械推廣許可證》。其中(2BXFD—7型、2BJR—1型、2BRX—2型)和1種機引型(2BFX—7型)為首選推廣機型。這些機型主要特點:可一次完成從鋪膜、播種作業,每天播種20畝,比人工作業工效提高近100倍;畝可節省地膜2—3kg,在有小風時也可作業。2BFX—7型主要技術參數為:外形尺寸1700×1650×1010mm,結構重量180kg,配套動力15—25型小四輪機,連接方式為液壓全懸掛,地膜幅寬1450mm,穴粒數12—18粒/穴,行距200mm,穴距110mm,播種深度4—4.5cm,生產率4畝/h。
3、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是地膜小麥微壟集雨技術種植冬小麥應比當地露地平播*播種期適當推遲5—7天,并按照雨少宜稀,雨多宜密,瘦地宜稀,肥地宜密的原則,適當調整帶幅和播量;二是該技術適合在海拔1700mm的淺山易旱區和耕地面積大、耕作技術粗放、一次性投入不足的地區推廣,但在保灌水澆地及土層薄、肥力差的土壤增產幅度較小。
四、技術應用效果
1、經濟效益
秦安縣2000—2002年試驗示范251.3畝結果顯示,該技術平均產量為210.24kg,較露地播種增產84.95kg,增產67.8%;其中劉坪鄉陳寨村種植81.3畝,產量為246.84kg,增產99.71 kg,增產率67.77%;關興村種植60畝,產量為129.12kg,增產58.38 kg,增產率82.53%; 穿山村種植80畝,產量為253.46kg,增產88.14kg,增產率51.05%。另據平涼地區統計,54.05萬畝實施該技術,平均產量為226.6kg,較露地播種增產79.5kg,增產50.4%。
2、節水效益
該技術節水效果主要表現為雨水集流和抑制水分蒸發兩個方面。采用這項技術使壟上形成半園形集水面,自然降水收集利用率得到提高。據秦安劉坪示范點2000—2001年冬小麥全生育期9—6月測定,采用集雨技術示范田每毫米降水生產糧食1.41kg,較常規種植增加0.57 kg;其中秋苗期、解凍期、返青期0—30cm土壤含水量為181g/kg,較平膜穴播增加14.7 g/kg,較常規種植增加23.3 g/kg;4月19日降水9.6mm,兩天后測定,0—20cm水分含量為186.6 g/kg,較常規種植增加58.6 g/kg。
3、生態效益
這項技術具有良好的集雨增墑和增溫保墑效應,增強旱作農業區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小麥生長外部生存環境;能有效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充分發揮個體優勢及群體邊行優勢,增強植株的抗逆性;可緩解降水對土壤表面的沖蝕,保持土壤耕層的疏松和土壤物理性狀,既提高了降水資源提高利用率,又有利于水土保護,為小麥生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采用這項技術,地膜一般不易被破壞,便于二次利用和回收,減少殘膜對土壤的污染。
五、技術效果分析方法
以秦安縣為例,按四川省農科院制定《農業科技成果經濟效益評價方法》分析,采用地膜小麥微壟覆膜集雨技術示范面積251.3畝,主產物增產量為84.95kg,總增產量2.13萬kg,畝增產值120.63元(小麥計算價格1.42元/kg),新增總產值30.3萬元,畝新增生產費用34.74元。新增總生產費用0.87萬元,新增總純收益1.35萬元。科技投資收益率為3.5:1。
六、適宜地區
多年生產實踐證明,對甘肅省而言:一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水澆地、旱地,冬春小麥上廣泛應用;二越是水分不足、溫度偏低的逆境環境下,地膜小麥的節水、增產效果越表現明顯;三地膜小麥有一定的抑鹽保苗作用,在輕度鹽堿地上也可推廣應用。因此,在北方麥區特別是不保灌的水地春小麥、降水量400mm以上的旱地春小麥和北方晚茬冬小麥上均有一定的推廣前景。但地膜小麥在保灌水澆地增產幅度較小,在正茬冬小麥上容易導致冬前生長過旺,特別是在土層薄、肥力低的土壤增產幅度也較小,暫不宜推廣。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