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互聯網 閱讀數:
近幾年,隨著河蟹養殖規模的擴大,對育種的需求景也不斷增加。由于早繁苗(大眼幼體)產量高、質量好、價格低,因此通過溫室大棚培育幼蟹,再進行養成,可降低苗種成本,縮短養成周期,提高經濟效益。作者通過長期培育幼蟹的親身體驗及參照他人的經驗,介紹幼蟹培育的方法,以期為培育幼蟹提供技術參考。
1放苗前準備
1.1 溫室大棚條件
大棚選建在避風向陽處,單池為東西走向,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利用。面積一般為(30—50)m×8m,竹木結構,棚頂覆蓋8一10絲白色塑料薄膜,池兩端各留一門,內設竹木架成的通道。池深80cm以上,可納水50一60cm。池底鋪3—4排充氣石或充氣管(均勻打眼)。同時,建好進排水系統。土池大棚的數量為2組,一組為自然日光棚,另一組為鍋爐加熱,池底鋪3—4排加熱管道,與充氣管并排平行。
1。2 清塘
舊池由于多年使用,放苗前需把池底黑泥清凈,以露出黃上為好,個別角落清淤不凈可用含鐵鍋爐渣覆蓋,或用砂十全池鋪墊5cm厚。清淤后加水,加入的水剛浸遍池底,用10—20g/m3的有效氯消塘,或用300—500g/m3生石灰消塘。
1.3 進水、種草
待消塘藥物發揮藥效后,可排去池水,重新灌人無污染的河水(需過濾)或地下水,進水深度30cm。鍋爐棚栽種水草。可使用的水草種類很多,如水花生、輪葉黑藻、菹草等,栽種時選取新鮮個體,除去枯枝、敗葉,放草面積以覆蓋水面30%—40%為宜,自然棚暫不放草。幾天后,自然棚水溫一般要比大水面高出6-10℃左右,而鍋爐棚水溫控制15℃以上,待水草返青發芽后,棚內水質良好、穩定,才可以放苗。
2 放苗
2.1 苗種選擇與運輸
苗種的選擇是極為重要的環節。目前蟹苗的培育(在沿海)與養成(內陸淡水區域)一般都是互相隔離的,在選擇苗種時要對種蟹的產地、來源、質量狀況作充分了解,同時對其已售出投放苗種進行跟蹤了解,然后決定是否采用。健康的苗種一般顏色金黃,大小一致(每千克15萬一16萬只),體表光滑,無附著污物,無雜質,活力強。由于早繁苗種一般在2月中下旬出池,此時氣溫較低,運輸過程中需注意保溫,要選擇晴天氣溫高時運輸。干運法若運輸時間過長,中途可淋水1次,瀝干后重新包裝。
2.2 放苗
放苗時棚內水溫保持18—25℃,與育苗池內水溫差別不超過3℃為宜。當苗種運到棚內后,打開包裝,先用池內水淋灑苗箱一遍,空氣中靜置15min后,再均勻撒人池內。為準確統計大眼幼體成活率,可少量抽取幾份,每份25-30g,置于苗箱背面,沉人底池,24h后檢查剩余死亡個體數量及比例。放苗量為規格16萬只/kg的大眼幼體4 798只/㎡。
3 日常管理
3.1 水溫水質的調控
鍋爐棚內水溫保持在18—28℃,水質的調控主要通過換水來解決,初期以加水為主,在晴天下午水溫最高時抽自自然棚內(尚未放苗),每3d加水10—15cm,加至50—60cm。質量較好的苗種經過10d培育絕大部分變為2期幼蟹,此時隨著投餌料量增加,可視水質情況少量換水,一般每5—7d換水一次,換水量30%一40%,水源仍來自自然棚內。后期隨氣溫升高,換水量加大,露天曬水池內的水溫也能滿足換水要求,一般為3—5 d換水50%一60%,源水要求水質較好。另外,通過投入光合細菌,活性硝化細菌等能很好地改善水質;棚內水草生長旺盛對水質的凈化作用是巨大的,水草會不斷生長但覆蓋不宜超過水面60%。整個幼蟹培育過程中要求棚內水質肥、活、嫩、爽。
3.2飼料的投喂
前10d以蛋羹、魚糜蒸蛋為主,每天投喂6次。投喂量每隔5d調整1次,前期為蟹重的100%—150%,10d后以魚糜、顆粒飼料、淡水橈足類、枝角類為主,其中鮮飼料投喂前需進行消毒處理,魚糜等蒸好后需用20目篩絹過濾后投喂,投喂前需加大量水,攪勻潑撒。日投飼料量逐漸降至30%—20%,投餌次數也減至3—4次。上午投喂占日投喂量的30%,下午為70%。另外每池可設投餌臺一個,用來檢查餌料的豐歉,并適時調節投喂量。
3.3病害防治
3.3.1 幼蟹上岸病 通常發生在大眼幼體剛變為工期幼蟹后,大量幼蟹爬到木樁、圍網上,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如苗體質較差,水質、底質差,附著性纖毛蟲大量繁殖附于鰓等。防治方法:放苗前棚內水質、底質需嚴格處理,選購苗種時,可用3—5 mL/m3制霉菌素藥浴12h,然后再出池運輸。已經有上岸的可用25g/m3福爾馬林或3-5g/m3高錳酸鉀藥浴。
3.3.2 蛻殼不遂 發生于幼蟹蛻皮變態期,用撈網撈取池底部或水草,能發現部分死亡個體,舊外殼部分與身體分離,但仍然附于身上,新殼尚未硬化。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多為水體中鈣離子含量低,或由于生物耗氧及腐爛水草或餌料的化學耗氧產生過多CO2,使水體pH值下降低于6.4,此時最容易發生蛻殼不遂。防治方法;除經常換水外,還要把水草中死亡腐爛部分及時剪除撈去,定期向水中潑撒CaO,一般每隔3—5d全池潑撒20g/m3。
3.3.3 腸炎病 多發生于蛻殼后不久,甲殼顏色淡灰,掀開腹部,腹甲灰白,腹部與頭胸部連接處可見腸道紅腫,活力很差,剝殼后,胃內無食物。原因多為投入腐敗變質餌料,及水體中有害菌數量過多。防治方法:定期潑灑二氧化氯或苗毒凈0.3g/m3,連續3d;定期投喂藥餌,制作魚糜蒸蛋時,加入0.1%一0.3%鹽酸環丙沙星或氟哌酸,或混合1%一3%大蒜泥。
3.3.4 其它方面 勤于檢查,發現食害生物如水老鼠、水蛇、蛙類等,及時捕殺。
3.4及時出池或分池
培育初期,自然水溫較低,因此日光棚內不放苗,只用來曬水、蓄水。一般從2月中下旬開始在鍋爐內培育,經過20多d培育,幼蟹進入3—4期,3月中下旬,自然棚內水溫能滿足培育要求,此時應及早分池或出池。方法:用大網目撈網撈取水草,把幼蟹抖落到下面的大盆內,移入自然棚內養殖,同時稱量計數,把鍋爐組內的幼蟹撈取50%左右,進入自然棚內;移入后,雖然自然棚內水溫較低,且晝夜溫差較大,但由于底質、水質好,因此再經過1個月的培育,2組棚內培育的幼蟹規格基本一致,規格為3 000—5 000只/kg。
近幾年河蟹早期育苗,由于氣溫低、水溫低、病害少等原因,早期育苗技術風險小、產量高、質量好,但供大于求,價格較低(以2002年連云港地區為例:2月中下旬苗種平均價格低于1 200元/kg)。利用配套兩組大棚進行幼蟹早期培育,前期集中于鍋爐棚內培育,充分利用熱能,培育到3—4期幼蟹后,再分池培育,不但促進生長,而且減少自殘傷亡。經過50 d培育,凈增重12倍以上,平均成活率接近40%。而后期育苗,技術風險高,且養殖戶集中大量購買,價格飛漲(2002年4月底5月初,售價超過3200元/kg),另苗質及高溫運輸等原因,質量不夠穩定。因此進行早期幼蟹培育可降低苗種成本,縮短養成周期,提高經濟效益。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