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互聯網 閱讀數:
茶葉斑蛾又稱茶斑蛾。國內分布于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四川、貴州、云南等省(自治區)。除為害茶樹外,還為害油茶。
1、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7~20毫米,翅展56~66毫米。頭、胸部黑色,帶青藍色光澤。腹部第一、二節藍黑色,自第三節起背面黃色,腹面黑色。觸角雙櫛狀。翅藍黑色,前翅有黃白色斑3列,基部一列連成寬帶狀;后翅有黃白斑2列,中部黃白色斑呈帶狀,甚寬。
卵橢圓形,初為乳黃色,后變灰褐色。
幼蟲成長時體長20~30毫米,黃褐色,中部較兩端肥大,各體節滿布疣狀突起,上簇生短毛。中、后胸各有疣突5對,腹部第一至第八節各有3對,第九節有2對,體背常有不定型褐色斑紋。
蛹黃褐色,繭長橢圓形,淡赭灰色,絲質,半壁貼于葉片中央,葉緣對折向上稍卷。
2、習性及規律
茶葉斑蛾的蛹大多在早晨或黃昏羽化。成蟲飛翔能力強,晝夜均能活動,有趨光性。卵散產或成堆產于茶樹枝干、葉片上。
初孵幼蟲常十至數十頭群集在葉背,2齡后逐漸分散,行動遲緩,稍受驚動即分泌出透明汁液(無毒),有的墜落地面。幼蟲大多在茶樹中、下部成老葉上取食,但晚間及清晨常爬至葉面活動。
茶葉斑蛾以幼蟲咀食茶樹成、老葉。低齡幼蟲取食下表皮及葉肉,留下上表皮,被害葉呈現不規則形的黃色枯斑。3齡后蠶食全葉,常留下葉柄,也有食至半葉即轉葉危害。大發生時可將茶樹食成光禿,影響茶葉產量及茶樹樹勢。
幼蟲老熟后,爬至茶樹中、下部老葉上吐絲使葉片略向正面卷曲,做成薄繭,化蛹其中。
影響茶葉斑蛾種群數量的關鍵因子是茶葉斑蛾顆粒體病毒。病毒常在5、6月間流行,對抑制越冬后的蟲量十分明顯,可導致全年發生量下降。
3、預測預報
用歷期預測法來預測田間防治適期。可利用茶葉斑蛾成蟲的趨光性,在發蛾期點燈誘集成蟲,每天記錄誘到的成蟲數,數量最多的這段時間即為發蛾高峰期;或者從田間采集茶葉斑蛾蛹繭,室內觀察蛹的羽化進度,掌握蛹的羽化高峰期和盛末期,按下式計算田間防治適期。
防治適期=發蛾高峰期(蛹羽化高峰期)+成蟲產卵前期(1~2天)+卵歷期+5~7天。
防治適期=蛹羽化盛末期+成蟲產卵前期+卵歷期。
4、防治措施
(1)清園除蟲
冬季結合茶園管理,清除茶叢下落葉,殺滅越冬幼蟲。
(2)點燈誘殺
發蛾期田間點燈,可以誘殺大批成蟲,減輕田間發生量。
(3)生物防治
平時收集由顆粒體病毒致死的蟲尸,每畝用顆粒體病毒的包涵體3000億個左右,即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農藥防治
防治適期選擇在幼蟲低齡期。施藥方式以低容量側位噴灑為佳。農藥可選用80%敵敵畏(每畝用藥50~70毫升)、25%喹硫磷(每畝用藥25~30毫升)、50%辛硫磷(每畝用藥50毫升),菊酯類農藥也有較理想的防治效果。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