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中國畜牧街 閱讀數:
( 1 )什么是孔雀大腸桿菌病?孔雀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埃希氏菌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一種傳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季寒冷和氣溫多變季節多發。在自然條件下各種年齡的禽都可發病。但多發生于雛孔雀,特別是3~6 周齡雛孔雀最易感,發病率一般在30% ~ 70 % ,死亡率不等,隨飼養條件不同差異很大。
( 2 )孔雀大腸桿菌病的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有哪些?
① 大腸桿菌敗血癥:是本病的代表性病型,多見于6 ~ 10 周齡的孔雀,死亡率一般為5%~20% ,多發生于寒冷季節,在同群孔雀患病率相當高,患病孔雀采食量下降,出現精神沉郁,食欲喪失,羽毛逆立,顏面褪色,消瘦,下痢。呼吸道有病變者有打噴嚏和呼吸障礙等癥狀,與支原體病很相似,但一般沒有顏面浮腫和流鼻汁等癥狀,但有時與支原體病混合感染。
幼雛在夏季發病也較多見,無特征癥狀,表現精神不振,食欲減退,2 ~ 4 天后衰竭死亡。有的出現白色及黃色下痢癥狀,腹部膨脹,與雛雞白痢病相似。
本病的特征性病變為纖維素性心包炎。心包膜肥厚混濁,表面附著有纖維素和千酪樣滲出物,有時與心肌粘連。經常出現肝包膜炎,肝腫大,包膜肥厚、混濁,有纖維素沉著,有時伴有氣囊炎。小雛還有肺炎的變化。
② 死胎、初生雛敗血癥及臍帶炎:由內源性和外源性感染的卵在孵化過程中細菌大量增殖,多數胎兒在孵化后期或將出殼前死亡,有時發生爆蛋、一端破殼卵,如進行細菌培養,在包括卵黃的體內各個部位都能檢出大腸桿菌。有的即使孵出,出殼后活力也較低,卵黃吸收不良,多發生臍帶炎,排出白色下痢便,腹部膨脹,多在出殼后2 ~ 3 天死亡,超過1 周死亡減少。
死胎及出殼后死亡的雛剖檢可見卵黃膜變薄,卵黃吸收不良,其內容物呈黃褐色泥水狀,混有干酪樣顆粒物,4 日齡以上感染雛經常可見到心包炎。
③ 全眼球炎:多發生在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癥的后期,表現為一側眼失明,開始眼瞼腫脹、流淚、怕光,逐漸瞳孔混濁,繼而眼液、角膜混濁,視網膜脫落而失明,眼球萎縮,眼窩凹陷。
④ 關節炎及滑膜炎:多發生于幼雛和中雛,散發,多見于慢性病例。多在跗關節周圍呈竹節狀腫脹,有跛行癥狀,關節液增多、混濁,腔內有時出現膿性或干酪物。有的發生腿鞘炎,走路困難。
⑤ 墜卵性腹膜炎及輸卵管炎:在腹部氣囊內有大腸桿菌侵入的產蛋禽,病變可從氣囊炎發展到腹膜炎以及慢性輸卵管炎,輸卵管變薄,管腔內充滿干酪物。嚴重時輸卵管堵塞,排出的卵泡墜落到腹腔內。
⑥ 出血性腸炎:主要病變在消化道,尤其是小腸黏膜出血和饋瘍,嚴重時在漿膜即可見到密集的小出血點。
⑦ 腦炎型大腸桿菌病:主要癥狀是發病后頭頸后傾,震顫,產蛋率下降。剖檢可見腦膜充血,肝稍腫大、易碎,表面有黃白色壞死點,腸黏膜充血等。
( 3 )禽大腸桿菌病防治措施有哪些?對本病的防治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首先從孵化衛生及環境衛生著手,對種蛋及孵化設備進行徹底消毒。防止種蛋及初生雛的感染是防治本病的重要環節。
從發病孔雀場分離出致病性的大腸桿菌,然后制成多價油乳劑滅活苗,再在發病的孔雀場應用,具有較好的預防效果,因此,有條件的孔雀場最好自制大腸桿菌苗,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發生。另外,發生本病時,可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但該菌對常用的抗生素易產生耐藥性,因此在用藥前最好做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一般對慶大霉素較敏感。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