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第一茶葉網 閱讀數:
在正常天氣下,一般采取自然萎調。鮮葉在水篩黃茶殺青應掌握“高溫殺青,先高后低”的原則,以徹底破壞酶活性,防止產生紅梗紅葉和煙焦味。要殺透、殺勻,紅梗紅葉紅湯不符合黃茶的質量要求。與同等嫩度的綠茶相比較,某些黃茶殺青投葉量偏多,鍋溫偏低,時間偏長。這就要求殺青時適當地少拋多悶,以迅速提高葉溫,徹底破壞酶的活性。殺青過程中,由于葉子處于濕熱條件下時間較長,葉色略黃,可見殺青過程己產生輕微的悶黃現象。至于殺青程度與綠茶無多大差異,某些黃茶在殺青后期。因結合滾炒輕揉做形,出鍋時含水率則稍低一些。
黃茶揉捻可以采用熱揉,在濕熱條件下易揉捻成條,也不影響品質。同時,揉捻后葉溫較高,有利于加速悶黃過程的進行。
(2)悶黃
是黃茶類制茶工藝的特點,是形成黃色黃湯品質特點的關鍵工序。從殺青開始至干燥結束,都可以為茶葉的黃變創造適當的濕熱工藝條件。但作為一個制茶工序,有的在殺青后悶黃,如偽山白毛尖;有的在揉捻后悶黃,如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廣東大葉青、溫州黃湯,有的則在毛火后悶黃,如霍山黃芽、黃大茶.還有的悶炒交替進行,如蒙頂黃芽三悶三炒,有的則是烘悶結合,如君山銀針二烘二悶;而溫州黃湯第二次悶黃二采用了邊烘邊悶,故稱為“悶烘”。
影響悶黃的因素主要有茶葉的含水量和葉溫。含水量愈多。葉溫愈高,則濕熱條件下的黃變進程也愈快。
悶黃時理化變化速度較緩慢,不及黑茶握堆劇烈,時間也較短,故葉溫不會有明顯上升。制茶車間的氣溫,悶黃的初始葉溫,悶黃葉的保溫條件,對葉溫影響較大。為了控制黃變進程,通常要采取趁熱悶黃,有時還要用烘、炒來提高葉溫,必要時也可通過翻堆散熱來降低葉溫。
悶黃過程要控制葉子含水率的變化,要防止水分的大量散失,尤其是濕坯堆悶要注意環境相對濕度和通風狀況,必要時應蓋上濕布以提高局部濕度和阻止空氣流通。
悶黃時間長短與黃變要求、含水率、葉溫密切相關。在濕坯悶黃的黃茶中,溫州黃湯的悶黃時間最長(2-3天)最后還要進行悶烘,黃變程度較充分;北港毛尖的悶黃時間最短(30-40分鐘),黃變程度不夠重,因而常被誤認為是綠茶,造成“黃(茶)綠(茶)不分;溈山白毛尖、鹿苑毛尖、廣東大葉青則介于上述兩者之間,悶黃時間5-6小時左右。君山銀針和蒙頂黃芽悶黃和烘炒交替進行,不僅制工精細,且悶黃是在不同含水率條件下分階段進行的,前期黃變快,后期黃變慢,歷時2-3天左右,屬于典型的黃茶。霍山黃芽在初烘后攤放1-2天,黃變不甚明顯,所以有人說霍山黃芽應屬綠茶。近年來,新創制了霍山翠(綠)芽,成為名優茶中的一個新產品。這樣黃芽、綠芽同出霍山,品質風格各異,可能就不會“黃綠不分”了。黃大茶堆悶時間長達5-7天之久,但由于堆悶時水分含量低(已達九成干),故黃變十分緩慢,其深黃顯褐的色澤,主要是在高溫拉老火過程中形成的。
(3)干燥
一般采用分次干燥。干燥方法有烘干和炒干兩種。干燥時溫度掌握比其他茶類偏低,且有先低后高之趨勢。這實際上是使水分散失速度減慢,在濕熱條件下,邊干燥、邊悶黃。溈山白毛尖的干燥技術與安化黑茶相似;霍山黃芽、皖西黃大茶的烘干溫度先低后高,與六安瓜片的火功同出一轍。尤其是皖西黃大茶,拉足火過程溫度高、時間長,色變現象十分顯著,色澤由黃綠轉變為黃褐,香氣、滋味也發生明顯變化,對其品質風味形成產生重要的作用。與悶黃相比,其黃變程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