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食品產業網 閱讀數:
油茶炭疽病在我國油茶產區普遍發生,引起嚴重落果、落蕾、落葉、枝枯,甚至整株衰亡。病害落果率通常在20%左右,嚴重時40%以上。晚期病果雖可采收,但種子含油量僅為健康種子的一半。
癥狀:病菌為害果、葉、枝梢、花芽和葉芽。果實被害初期在果皮上出現褐色小斑,漸擴大為黑色圓形病斑,有時數個病斑連結成不規則形,無明顯邊緣,后期病斑上出現輪生的小黑點,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當空氣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粘性粉紅色的分生孢子堆。病果開裂易落。嫩葉受害,其病斑多在葉緣或葉尖,呈半圓形或不規則形,黑褐色,具水漬狀輪紋,邊緣紫紅色,后期病部下陷,病斑中心灰白色,內有輪生小黑點。枝梢受害,病斑多發生在新梢基部,少數在梢中部,橢圓形或梭形,略下陷,邊緣淡紅色,病斑后期黑褐色,中部灰白色,其上生黑色小粒點,皮層縱向開裂,病斑若環梢一周,梢即枯死。枝干上的病斑呈梭形潰瘍或不規則下陷,剝去皮層,可見木質部變黑色。花芽和葉芽受害變黑色或黃褐色,無明顯邊緣,后期呈灰白色,上生小黑點,嚴重時芽枯蕾落
病原:油茶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是由核菌綱、球殼目、療痤霉科、小叢殼屬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病菌的無性世代為茶刺盤孢菌,主要以無性孢子侵染。分生孢子單胞、長橢圓形,12-24×4-6微米。有性世代子囊殼黑色,略長圓形,散生,半埋生在寄主組織內,直徑86-189.2×111.8-197.8微米。子囊無色,棍棒狀,子囊孢子8個,單胞,無色或淡色,橢圓形或紡錘形,大小15.27×5.67微米。炭疽菌對溫度適應范圍較廣,菌絲在10℃時開始生長,38℃停止,最適溫度為28℃。
發病規律:油茶炭疽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病葉、病芽、病蕾、枯花、病果、果柄或病枝上越冬。第二年春,當溫、濕度適宜時,分生孢子借風雨飛濺或昆蟲傳播,從傷口和自然孔口侵入,潛育期5-17天。一般每年4月初開始發病,先是危害嫩葉、嫩梢。5月中旬至6月病菌侵染果實,8-9月落果最多。10月間為害花蕾,使病蕾脫落。病害發生和蔓延與溫、濕度有關。當旬平均溫度達到20℃,相對濕度達86%時,開始發病,氣溫在25-30℃,相對濕度88%時,出現發病高峰;夏秋間降雨次數和持續時間與病害擴展蔓延及嚴重程度密切相關,雨日長,雨量大的年份,病害嚴重,反之則輕。油茶炭疽病的發病率,一般來說,低山高于高山,陽坡高于陰坡,山腳高于山頂,林緣高于林內,成林高于幼林。油茶林間種不當,發病期氮肥施得過多,常常會加重病情。油茶不同品種類型抗病力不同,小葉油茶、攸縣油茶抗病性強;普通油茶易感病,紫紅果比青皮果抗病。
防治方法:油茶炭疽病發病時間長,侵染來源廣,受害部位多,危害面積大,必需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堅持數年,才能收到預期防效。
(1)油茶林內查清歷史病株,在冬、春挖去另行補種。重病區或在輕病區內的重病株,結合油茶復壯修剪,清除病枝、病葉、枯梢、病果和病蕾,*限度減少初侵染來源。
(2)油茶林密度不宜過大,使通風透光,降低林內濕度。若要間種,需選擇矮桿作物,忌用高桿作物,以此造就不利于病菌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發病期不宜多施氮肥,應增施磷、鉀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3)早春新梢生長后,噴灑1%波爾多液保護。5-9月果病盛發期,可選用75%百菌清1000倍液;50%退菌特800倍液;或20%三環唑600倍液噴霧。
(4)新發展油茶林地區,應選育或推廣抗病品種。如攸縣油茶或普通油茶中的豐產高抗優株。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