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互聯網 閱讀數:
關于太平洋牡蠣的養殖技術
之一 太平洋牡蠣三倍體育苗技術措施
三倍體技術是國際上一項先進的生物技術。通過技術手段,使正常的二倍體生物的染色體加倍,以達到倍化效果。經過倍化處理得到的三倍體品種具有不育性及許多優良性狀,使它體現出了很高的商業價值和生物學價值。目前,這一領域已成為海洋生物技術研究和開發的熱點,國內外對這一技術的發展都極為重現,在不同領域都得到應用,尤其在水產領域的開發更為突出。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已利用先進的三倍體技術有力的推動了水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一些品種已實現了產業化生產。
我區由于近幾年二倍體太平洋牡蠣夏季大批死亡,嚴重抑制了太平洋牡蠣養殖業的發展。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各方面都極為關注。根據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的驗證,三倍體的不育性正是解決牡蠣夏季繁殖后大量死亡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 倍化處理技術
(一)6-DMAP誘導法:
1、器材:
500目、260目篩絹,顯微鏡,燒杯,量筒,計時電子表,15L塑料桶,1ml啄管,載玻片,棕色容量瓶,解剖工具(蠣鉤解剖刀)。
2、藥品及配置:
1)二甲基嘌呤(6-DMAP)配置方法:準備好餌料培育藻種的海水(經消毒過濾),提前在容量瓶內將1克藥品溶于400ml海水中,搖勻,配置成0.0153mol/L的溶液待用。
2)次氯酸鈉溶液:將其溶于海水中,配成5%的濃度,用于消毒。
附:藥品用量計算
M1V1=M2V2
V2=M2V2÷M1
M1:0.0153mol/L
V1:未知量
M2:400μmol/L(6-MAP的倍化處理濃度)
V2:用量筒提前在15L水桶內定出一個標準體積(生產單位自由掌握)
3、苗室準備
1)成熟種貝:必需是性腺發育飽滿,卵黃顆粒均勻,精子活動快。否則授精率低,影響孵化與倍化效果。
2)提前準備25.2℃-25.3℃的預熱海水。
4、操作過程:
1)雌雄鑒別:
解剖:派專人解剖種貝,注意解剖時盡量不碰生殖腺,以免精液污染。每解剖一次必須將解剖工具浸入消毒液中消毒一下再用。
鑒別:用載玻片擠出精卵液沾水對光觀察,顆粒散開的是雌的。無粒粘稠的是雄的。鑒別后要嚴格將雌雄種貝分開,載玻片每用一次都要消毒。
2)獲卵:
獲卵方法:用玻璃片將卵刮入盛25℃海水的容器內桶或燒杯。
定量:將卵液用260目篩絹過濾到15L的水桶內,定量。一般取1ml卵液稀釋1000倍鏡下定量。要求卵數在倍化處理時密度達到2萬--3萬個/ml。
3)授精:取多枚雄貝的精液(10--20枚),用少量潑入卵液中授精,攪拌均勻。同時計時。最好能檢查一下授精情況,一般一個卵子周圍有5個左右精子為宜,越少越好。授精5--6分鐘以后,用500目篩絹濾出卵子,倒入標定好體積的水桶內,加水至定容線。15分鐘時加藥進行倍化處理。(這次過濾是為了濾出精子)
注:提前過濾是因為500目網過濾速度很慢,必須提前過濾,否則會延誤倍化處理時間。定容的方法是用量筒量出一個標準體積,在桶上劃線做標記,即為定容線。
4)倍化處理;15分鐘時加入6-DMAP溶液,用量筒量V1數量的藥液,倒入盛卵水桶內,使倍化處理濃度達到400μmol/L。處理15分鐘,在12-13分鐘時開始用500目網過濾。因過濾速度慢,需要提前過濾。
最后再向濾網中加水洗卵幾次,濾好后入池孵化。(這次過濾是為了濾出藥品)
注:在受精15分鐘時處理是為了抑制第一極體的出現。
5)孵化:水溫25℃。
以后育苗程序、技術、操作、管理如二倍體育苗。
(二)咖啡因誘導法:
1、器材:
260目篩絹、量筒、計時電子表、15L塑料桶、1ml啄管、載玻片、解剖工具50-100L左右的大容器、牙簽。
2、藥品及配置:
咖啡因:倍化處理濃度為10mmol/L,配置方法:2g/L,需提前2小時用高溫水化開溶解,可以自配一定濃度,用時用量筒量出需要的藥品量。
消毒;用熱開水
3、苗室準備:
1)準備成熟種貝
2)準備25℃、35℃預熱海水
4、育苗操作
1)雌雄鑒別:
解剖:同上
鑒別:用牙簽挑生殖液沾到玻璃片上觀察,挑完一個扔掉一個牙簽。玻片在開水中消毒。鑒別后將種貝分開。
2)獲卵:方法同上。要求卵數在倍化處理時密度達到1萬個/ml。
3)授精:方法同上。授精后20分鐘準備進行倍化處理。
4)倍化處理:在受精時間達到22-23分鐘時,進行倍化處理。將V1體積的受精卵倒入V2體積的35℃的海水中,配置成V3體積的32℃-34℃的倍化海水,同時加入使V3體積海水達到10mol/L濃度的藥品,進行倍化處理,處理15分鐘后入池。
溫度換算公式:25℃×V1+35℃×V2=(32-34℃)×V3
V3=V1+V2
注:入池前最好進行溫度緩沖,即加入25℃海水降溫。緩沖處理可在12分鐘內進行。緩沖處理可避免溫差大使受精卵受刺激,影響孵化率。在受精22-23分鐘時,即第一極體剛一出現時進行倍化,這是為了抑制第二極體的出現。
5)孵化:在15分鐘時,將受精卵倒入25℃孵化池中孵化。
以下操作基本同二倍體苗,只是需要在選育后第3天進行倒池。因為咖啡因處理,對卵損傷較大,幼蟲畸形較多,此時倒池會淘汰掉畸形和死亡幼蟲,避免污染水質。
二、看法與設想
這兩項技術都在我區進行了生產實踐,經過驗證:6-DMAP處理法比較可靠,育苗三次,雖然效果有所差異,但都基本上獲得了成功,比較適于普及推廣。而咖啡因--溫度休克法卻在幾次實踐中遭到失敗。總結教訓,雖然原因眾多,但也發現這一技術還存在有許多不穩定因素,不易掌握。因此它的可靠性和技術的成熟度,還需在以后的生產實路中經過驗證和提高。
通過實踐,我們從成功與失敗中吸取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對這一技術大家都有了比較深的認識,下面是我們的一些看法與設想。
1、針對6--DMAP誘導法
這一方法具有安全可靠,操作比較方便,孵化率、倍化率、幼蟲成活率都比較高的特點。一般孵化率可達30%-40%,倍化率可達50%以上。但在操作中500目網的兩次過濾處理比較占時費力。而且藥品和500目網都比較緊張,價格也比較昂貴。
但我們按如下成本換算:
藥品用量 1000元/克
0.0652g → 62.5元
↑400μmol/L濃度處理
倍化處理時受精卵密度按3000萬/ ml
↓孵化率30%
900萬D形幼蟲
↓成活率30%
270萬眼點幼蟲
↓20%變態附著
54萬稚貝
↓40個/片
1.35萬片
由上可見,處理3000萬卵用藥費用65.2元,下殼1.35萬片。每片可折藥品成本65.2元÷1.35萬片=0.005元/片。通過上述計算我們可以看出,藥品投入成本與育苗收益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計,而且500目網成本為500元/m2,可以多年重復利用,也不會占多大育苗成本。所以我們認為此法在生產中確實可行。
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此法的兩次過濾比較繁瑣,占時較多,如果網不夠用,則會延長操作處理時間。經過討論,認為這種過濾處理似乎沒有必要。因為:1)人工受精的精子數量可以人為控制。而且根據二倍體的生產實踐,多余的精子不會對孵化產生多大的影響,所以可以不濾出精子。2)倍化處理時,加入的1克、2克藥物,下到大池后的濃度會被稀釋到很小,如此小的濃度按理不會對生產產生多大的影響。專家們對這一提議也表示贊同,因為過濾手段來源于傳統的CB誘導法,實驗過程中一直采用傳統操作法,在大生產中是否可以簡化,還沒有進行實驗,但是理論上應該可行。所以在以后的生產實踐中,在藥品充足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對這一技術改革進行實踐驗證。如果此法可行,那么6-DMAP誘導法在生產中將會變得更加簡單、方便。
2、針對咖啡因--溫度休克法
此法在國外,如日本、美國等國家都有實驗成功的報導。但在我區幾次生產都遭到失敗。個別苗室也確實育出了三倍體幼蟲,但在后期卻大批下沉,有的面盤解體,所以此法在大生產上是否可行還沒有得到驗證。幼蟲下沉的原因是否與處理方法有關也無從考察。雖然失敗是慘痛的,但客觀原因也很多,所以目前對它還不能全盤否定。若想在以后繼續推廣此法,還需要對它進行更多的實驗和實踐。可喜的是我們在生產中對此法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這對于以后的生產實踐大有益處。
這一方法是咖啡因結合溫度休克法,具有藥物低廉,不用過濾,操作也比較簡便的特點。但在生產上經常會碰到調溫不易的現象,直接影響到處理效果。所以在生產前一定要進行準確的計算,操作中要準確、嚴謹。
按照專家提出的技術要求,溫度休克時溫度要從25℃急升到32℃-34℃恒溫,調溫水最好用35℃海水。在生產中曾有因計算失誤,沒按要求將25℃的受精卵液倒入35℃的海水中,而是倒入3 9℃海水中,欲得到33℃海水進行溫度休克,結果卻將受精卵全部激死的例子。這不但提醒我們要嚴格控制溫度,而且也說明了休克過程中的高溫變化對受精卵的傷害太大。我們認為這也可能是造成這一方法孵化率太低的主要原因,而且此法處理后幼蟲成活率低也可能與它有直接關系。因此,我們考慮調溫時在*溫度休克范圍內盡量走下限,可能會更好地保護受精卵。可這1℃-2℃的調整溫差是否會產生明顯效果或對倍化率存在多大影響,我們也大膽地進行了實驗生產。但卻因為對比生產沒有成功,所以沒有得到最后結論。我們認為這一思路可以在以后的生產中進行驗證。找出一個*處理溫度,對于這一技術的完善以及對以后的生產都尤為關鍵。
同時我們在研究探討中發現溫度休克這一方法還存在有很多弊端目前還無人能夠解決。大家知道,在三倍體處理中,把握好處理時機尤為重要。即在某一特定時刻進行倍化處理的時機掌握對倍化效果特別關鍵。而溫度休克時很難在特定時刻將溫度一下子調到指定溫度,這項技術目前還無人能夠突破。正如一些專家指出,如果溫度休克法在生產中切實可行,那就無需進行藥物處理。看來溫度休克法確實還存在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進一步解決。
三、苗種狀況對比分析
通過育苗生產和海上養成,我們發現三倍體苗種,在幼蟲培育階段,生長程度較快。一般出現眼點的時間比二倍體早1-2天,而且幼蟲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比二倍體強。只是在培育期間幼蟲個體差異較大,給后期下殼造成一定的難度。育苗單位多采用篩苗法解決這一難題。培育期間的日常管理基本和二倍體相同,但是三倍體在選育后的畸形率和死亡率都比二倍體高,所以需要在選育后的第三天提前倒池一次,淘汰掉畸形和死亡的幼蟲。根據專家的意見,三倍體幼蟲在培育前期密度最好小一點,7-8個/ml,這樣會減小幼蟲個體差異,幼蟲生長速度也會加快。這樣的幼蟲后期變態率高,所以下殼時在殼數適宜的前提下(參考:海灣扇貝7000片/m3,櫛孔扇貝5000片/m3),幼蟲可以少下,一般2-3個/ml,就能保證變態附著效果。這樣可以減少三倍體幼蟲的損失。因為三倍體幼蟲的孵化率和成活率都比二倍體低,所以幼蟲比較珍貴。因此在生產中要"精",盡量減少幼蟲不必要的損失。
對今年的三倍體牡蠣苗的海上跟蹤調查,我們計劃每月進行1-2次。在過去的兩個月中,我們經過兩次海上調查,發現出庫后三倍體牡蠣苗的長勢要好于二倍體牡蠣苗。據董家溝育苗室的數據,三倍體牡蠣苗的夾苗時間要比二倍體提前一周左右,夾苗后的長勢差別,雖然表現不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倍體牡蠣已逐漸表現出了很好的生長優勢。由7月中旬和8月中旬的兩次調查數據就可以看出這種優勢。第一次調查,同期的三倍體和二倍體的長度都是2cm左右。看不出個體差異。但第二次調查,大小就有了差別。三倍體*個體長約6cm,平均4cm。而同期的二倍體*只有5cm,平均3.5cm,這時就可以看出長勢上的差異。而在同時進行的對養成1年的商品牡蠣的海上調查,也可以看出三倍體牡蠣的生長優勢。在8月的調查中,我們發現養成1年的三倍體牡蠣*個體長度可達15-16cm,平均長度比同期的二倍體長約2-3cm。出肉率的比較受季節影響較大,在夏季漿期以前,三倍體牡蠣的出肉率要高于二倍體約20%,而在二倍體漿后,出肉率就比二倍體略低。而且三倍體牡蠣比二倍體牡蠣抓繩牢靠,刺多,顏色鮮艷,口感甜香,不澀不膩,很受養殖戶的歡迎。從育苗到養成,三倍體牡蠣比二倍體表現出的諸多優良性狀,都可以看出三倍體牡蠣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四、牡蠣三倍體育苗生產應注意的問題
1、蠣種問題
蠣種是三倍體育苗生產成敗的關鍵。通過對幾家苗室生產結果的分析,我們發現利用成熟的二齡蠣種,其倍化效果要遠遠好于不成熟的二齡蠣種和1齡蠣種。因為1齡蠣種雌雄同體較多,對生產上嚴格要求同步受精不利。而不成熟蠣種由于卵很難變圓和卵黃顆粒不均勻,極易造成受精后發育不同步,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甚至不發育,這樣會嚴重影響倍化效果,還會造成幼蟲因為卵黃營養供應不足而在變態過程中大量下沉,直接影響到育苗生產的成敗。因此我們提倡在三倍體育苗中,體用成熟的二齡蠣種,以提高三倍體育苗效果,保障育苗的成功率。
2、操作技術要嚴格
在牡蠣三倍體育苗中,倍化處理技術要求比較嚴格。在目前還沒有更新、更好的處理方法和革新技術手段之前,嚴格按照當前的技術要求,在操作中規范、嚴謹,會大大提高育苗的成功率。在生產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技術要求:
1)嚴防雌雄混雜,嚴格達到同步受精,以提高倍化率。
建議:在嚴格分開雌雄的前提上,將卵液放置45分鐘-1小時,待變圓后再受精,這樣會提高發育的同步性和倍化處理效果。
2)在藥品數量、溫度控制、處理時間等方面要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因為小小的誤差就會影響到倍化效果以至育苗生產的成敗。
返回
之二 太平洋牡蠣工廠化育苗技術的研究
本文是對太平洋牡蠣工廠化育苗技術的總結,論述了太平洋牡蠣工廠化育苗技
術以及在水質、餌料、固著基的選用中應注意的事項,并就生產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
一、材料
太平洋牡蠣親貝來源于福建省漳浦縣竹嶼蝦池,殼長平均9.5cm,幼蟲固著基為太平洋牡蠣殼中間打孔,光滑面相對,用45絲聚乙烯穿成串,每串100片,4串為一組,育苗有效水體560m3,餌料池水體150m3,使用經二級沙濾沉淀過后的海水。
二、方法
1、親貝培育:
于今年元月上旬購進個體大、生長正確、無病害親貝放入蝦池育肥促熟,加強蝦池餌料生物培養,調節好水質。
2、人工授精孵化:
從蝦池中取出個體較大、肥滿度好、即將排放精卵的親貝,洗刷清除殼面附著物,之后剖殼取出性腺組織進行鏡檢,雌雄比為10∶1,將成熟的卵子和成熟的精子各擠入干凈的海水中,然后混在一起輕微攪拌,使其結合成為受精卵,經500目篩絹網洗卵2次后移入孵化池孵化,孵化期間投EDTA 2 ppm,土霉素1 ppm,每隔1小時攪動池水一次,12小時后連續微量充氣。水溫1 9.5℃,比重1.021。
3、幼蟲培育
對15.4億個,密度14.8個/ml的D型幼蟲,一星期內進行分池,分池后幼蟲密度為4-5個/ml,水位1.1-1.2m,后慢慢加水至水位1.4m。一星期后開始換水,每天換水一次,換水量為1/3,投EDTA 2 ppm,土霉素1 ppm,每星期倒池1次,晝夜充氣培養。水溫1 9.50℃-20.50℃,比重1.021,餌料種類以云微藻、小球藻為主,輔以扁藻,幼蟲的開口餌料為云微藻,幼蟲平均殼長達到130μm以上時,搭配投喂小球藻、扁藻,投餌量和投餌次數依據幼蟲胃含物多少和水渾濁度情況確定,一般幼蟲初期每毫升水體日投喂云微藻2.5-3萬細胞/ml,小球藻4-5萬細胞/ml,扁藻0.4-0.8萬細胞/ml。
4、投放固著基
幼蟲培育到殼長280-330μm,密度0.6-0.9個/ml,眼點比例30%以上,采用竹桿懸掛固著基的方法,開始投放固著基,固著基表面不得有臟物,投放前經海水沖洗干凈,懸掛時將整串殼投入池中使固著基距池底15-20cm左右,離水面40cm左右,每立方水體投放牡蠣殼30-33串。
三、結果
受精卵22.6億個在水溫19.5℃,比重1.021下,經過24小時的孵化,獲D型幼蟲15.4億,孵化率為68%,在水溫1 9.5℃-20.5℃,比重1.021,培育密度D型前期密度8-15/ml,殼頂密度0.7-2.5個/ml條件下,這些幼蟲經過23天的培育,有30%左右出現眼點,此時存活2.16億,成活率14%,投放106.4萬個牡蠣殼,平均每個牡蠣殼(40-50)cm2附著稚貝20-22個,出苗125畝。第二批苗采用同樣工藝和技術措施,受精卵24.5億粒,在水溫20.5℃,比重1.021條件下,獲D型幼蟲17.15億個,孵化率為70%,當眼點出現30%時,此時存活幼蟲7.02億(它場運走1億),成活率40.9%,投放213.6萬個牡蠣殼,平均每個牡蠣殼40-50cm2附著稚貝25-30個,出苗270畝,連續兩批共出苗3 95畝。
四、討論:
(1)水的混濁度對太平洋牡蠣的育苗生產有著很大的影響。首批苗當幼蟲發育到殼長160-190μm時,一級沙濾受損,加上連續幾天降大雨,水混濁度大,是導致幼蟲由12.2億銳減到4.3億的主要原因。
(2)我們對幼蟲餌料的投喂是根據鏡檢幼蟲的攝食,活力情況來進行的,投喂的單胞藻品種和數量基本上是能滿足幼蟲的營養需求
幼蟲的生長情況水溫(19.5℃-20.5℃比重1.021)
日期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平均殼長 70.5 81.2 92.5 102 111.3 120.6 130 141.9 151 160.1 168.3
日增長 10.7 11.3 9.5 9.3 9.3 9.4 11.9 9.1 9.1 8.2
日期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5.1 5.2
平均殼長 174 180 185 191.5 200 210.9 221 233.6 248 264 279.5
日增長 5.7 6 5 6.5 8.5 10.9 10.1 13.6 14.4 16 15.5
(3)固著基要選舊殼,有貝肉的殼或味道濃的殼不投,以保持水質的穩定,投固著基后保持暗光,有利于附苗均勻。附著的稚貝不宜在池子里放太長時間以防稚貝脫落,一般在水溫1 9.50℃-20.50℃投固著器的第4天就要將苗移至海區暫養;在水溫24.5℃-26.5℃投固著器的第3天就要將苗移至海區暫養。
返回
之三 淺海平掛太平洋牡蠣養殖技術的改進
太平洋牡蠣(crassotrea gigas)具有生長快、個體大、適應性強、味道鮮美等特點,是人們喜食的海水貝類,也是常見的養殖貝類品種之一。由于福建省夏季經常受到臺風的影響,10-30m等深線以內海區水流急、風浪大,給吊養太平洋牡蠣造成極大的危害,制約了生產的發展。為了探索太平洋牡蠣養殖的新模式,我們針對海區風浪大、水流急這一特點,對臺架結構進行重新設計,采用"浮球網繩長短調節法"平掛太平洋牡蠣養殖取得成功,特別是1 9 97年經過"11號"、"14號"臺風侵襲,臺筏仍能安全生產。1 9 96年度、1 9 97年度太平洋牡蠣平均畝產量為4.5噸、5.1噸。現將該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海區選擇
選擇*高潮線水深3m以上,潮流暢通,無逆撞流、渦漩流,營養鹽豐富,透明度60cm以上,海水比重在1.015-1.022之間,無工業污染的海區。以泥沙質或沙泥質底質為佳。
二、臺架材料與結構
養殖臺架是采用聚乙烯纜繩、橫纜繩、樁繩、浮球、樁等相互聯結的海上纜繩和浮球的聯結體,選用的臺架材料以耐用牢固為準。
1、打樁或拋錨:根據海區不同底質選擇不同材料打樁或拋錨。沙泥質底的應選用直徑為12-15cm、長2m左右的松木為樁;泥沙質底的選用直徑15-18cm、長3m以上的毛竹為樁;泥質底應拋50-100公斤的鐵錨。松木樁或竹樁的末端要削鋸成錐形,離頂端10-15cm處鉆孔穿入直徑10cm、長25-30cm的鋼筋一根,以防系上的樁繩滑脫;毛竹末端打通竹節,長度約占全長的1/3,這樣打下的竹樁管內可入土,樁會更加穩固,木樁和竹樁應全部打入土中,防止外露生蛆斷裂。各樁縱橫排列應整齊、樁橫距2.5m,縱距依水深和纜繩長短而定。
2、樁繩:樁繩的粗細視海區風浪大小而定,一般選用3000-5000絲聚乙烯繩,風浪大、水流急的海區樁繩應用3500絲的聚乙烯繩,不易造成拔樁。樁繩的長度為高潮滿時水深的2倍,一般長約35m左右。
3、纜繩:采用2400絲聚乙烯繩,長度為110-125m,每區纜繩21條,可養10畝左右。纜繩長度要統一標準,以利于排列整齊,平衡受力,防止斷繩或拔樁起錨。
4、橫纜繩:采用1200絲聚乙烯繩,間距8m,相鄰纜繩間的橫纜繩長度2.3m。
5、輔助繩:采用2400絲聚乙烯繩,長度與纜繩相同。
6、苗繩:采用 90-120絲聚乙烯繩,長度2.4m,苗繩的末端應燒捏以便穿結。殼間距20cm,相鄰苗串間距30-35cm。
7、浮力:
淺海海區風浪較大,浮力應選用實心的顆粒型泡沫浮球。規格為20cm×25cm×40cm,浮球兩端端繩設長短分別為2m、1m各一條,端繩采用600絲的聚乙烯繩。浮球的數量按牡蠣生長速度進行調整,以保持蠣串穩定在1m水深左右為準。
三、苗種生產
太平洋牡蠣苗種系室內人工育苗,附苗器選用當年的牡蠣殼。牡蠣殼附著面大,體輕質堅,蠣殼可就地取材,采苗、分苗、吊養輕便,蠣殼形狀不一,分苗搬運時磨擦面小,蠣苗不易脫落。制作附苗器的蠣殼應洗刷干凈、鉆孔,用120絲聚乙烯繩對合綁串每串200殼,經消毒處理后集中采苗。室內采苗后一周移到海區暫養。
四、養殖技術
1、養殖區的合理布局:養殖密度過大,病害頻發,肥滿度差;養殖密度過稀,水域利用率低。實踐證明,淺海吊養太平洋牡蠣養殖面積占水域面積的15%-20%較為合理。每10-15畝為一區,每區應留有一定的間距,保持潮流暢通,一般區間距為50m,呈"品"字形排列。
2、臺筏設置方向:潮流和季風是設置臺筏方向的主要依據,由于潮水的漲退,使牡蠣隨潮水的運動而增加攝食量,有利于牡蠣養成前期快速生長和后期增加肥滿度,臺架應順風浪潮流設置。若風浪與潮流方向不一致,應順流向設置臺筏。
3、增加養殖區兩側的輔助繩:由于潮水的漲和退,使養殖區的纜繩、橫纜繩、樁繩等隨潮水的運動而變化,增加養殖區兩側的輔助繩各一條,可起到輔助平衡的作用。一則可減少牡蠣脫落;二則可加固臺筏的安全。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