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愛茶網 閱讀數:
石筧茶從制作工藝上看,石筧茶屬于半烘炒茶葉。不知道為什么85年以后這個茶葉就沒有再發展了。從它的獲獎評語沒有對它的香氣和滋味作出較高評價來看,此茶屬小范圍名茶。
石筧茶分特級和1-2級,特級又分為特一和特二兩個級。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或一芽一葉,芽長于葉,芽葉長2-3厘米,采制特級茶的原料,每500克鮮葉有茶芽6280個左右。恢復生產初期,石筧茶生產面積不足100畝,產量僅45公斤,目前面積已擴大到1.6萬畝,總產量200多噸。
石筧茶制作以手工為主,以“外形挺秀,綠翠顯毫,香味鮮嫩,湯色嫩綠明亮,葉底細嫩成朵”的優良評語,1984年被評為浙江名茶,成為當時浙江十四只名茶之一。1985年5月在全省名茶評比中,又獲優質名茶獎勵。 石筧茶具有一套特有的采制技術: 采摘技術 石筧茶在谷雨前開采,采期10天左右,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芽長在2-3厘米之間,不采病蟲茶葉,務求完整、新鮮、潔凈。據測定每500克鮮葉芽數在6280個左右,鮮葉大小整齊、嫩度一致,并做到鮮葉及時攤放。
制作技術
(1)殺青:鍋溫要求做到”前高后低“,溫度控制在120攝氏度左右,隨著水分的散失百錄活掌握鍋溫高低。殺青時間為5分鐘,每鍋投葉量為200-250克,殺青葉失水率在25-30%之間。
(2)揉捻:殺青葉適當攤涼,尚存余熱即在篾簾在用手向同一方向輕揉,動作要迅速,揉捻時間大約1-1.5分鐘,要求達到外形緊秀,毫鋒初露。
(3)整形:鍋溫掌握在80攝氏度左右,做到手法錄活,適時變換,整形時間為5-6分鐘,每鍋投葉量為150-200克,要求達到外形挺秀,綠翠顯毫。
(4)烘干:整形后的茶葉用烘籠烘焙,掌握”掌握“恒溫、長時、薄攤、慢烘”,合理控制烘干溫度、攤葉厚度和時間,烘籠溫度控制在60-70攝氏度之間,攤葉要薄,慢速長烘,以散失水分,揮發香氣,同時要及時翻動,烘干時間需3-4小時。
石筧茶產于紹興諸暨市境內的東白山麓,成名于宋代。南宋高似孫《剡錄》將石筧茶與當時進貢朝廷的日鑄茶、臥龍茶相提并論,后來成為貢茶。
石筧茶外形挺秀,綠翠顯毫,香味鮮嫩,湯色嫩綠明亮,葉底細嫩成朵。
石筧茶以良好的品質,博得消費者的歡迎,成為人們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產品銷路亦不斷擴大,目前主銷南京、上海、濟南、北京等城市。
東白山距諸暨市區近百里,山的最高峰海拔1195米,這里峰巒起伏,頂峰大白尖“上有天池,大旱不涸”,山澗終年流水淙淙,清澈明凈,流經茶園四周。茶樹大部分生長在由凝灰巖,流紋巖風化發育的土壤中,土層深厚、土質肥沃。茶區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6.5℃、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全年無霜期230天。采茶季節,產區呈現一派“晴時早晚遍地霧,陰時整日滿天云“的高山奇觀。在這種地理環境中,茶葉肥壯柔嫩,形成了石筧茶優良的原料基礎石筧茶曾失傳多年,1980年,諸暨市茶葉科技人員為恢復歷史名茶,對石筧茶的歷史淵源、產地概況、品質特征和采制特點進行詳細調查,并與當地茶農座談,會同專家考證,在此基礎上,制訂恢復計劃。經過三年努力,恢復工作取得成功,并有所創新。在幾次省名茶評比會上均名列前茅,1984年5月,獲省農業廳頒發的名茶證書。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