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吉林省植物保護網 閱讀數:
癥狀特點:
該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被有些省市列為檢疫對象。東北發生重,江蘇、安徽、四川、廣東、云南、貴州、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都有發生。玉米地上部均可發病,但莖稈和果穗受害重。莖稈、葉鞘染病多在近基部的4—5節或近果穗的莖稈產生褐色或紫褐色至黑色大型病斑,后變為灰白色。葉鞘和莖稈之間常存有白色菌絲,嚴重時莖稈折斷,病部長出很多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器。葉片染病多在葉片背面形成長條斑,長5cm,寬l一2cm,一般不生小黑點。果穗染病多表現早熟、僵化變輕。剝開苞葉可見果穗下部或全穗籽粒皺縮,苞葉和果穗間、粒行間常生有緊密的灰白色菌絲體。病果穗變輕易折斷。嚴重的籽粒基部或全粒均有少量白色菌絲體,散生很多小黑點。縱剖穗軸,穗軸內側、護穎上也生小黑粒點,這些癥狀是識別該病的重要特癥。Diplodiafrumenti引起的干腐病癥狀與D.zeae和D.macrospora引起的干腐病區別:前者在籽粒、穗軸上均產生暗褐色菌絲體,嚴重時整個果穗變成黑色,籽粒內充滿變黑的組織和菌絲體,其中還埋生黑色分生孢子器,同時莖稈的髓部也變黑,果穗基部最易受害。莖稈受害則以下部的節和節間發生較多,后期病部縱裂,分生孢子器突出。
病原:
Stenocarpellmaydis(Berk)Sutton稱玉米狹殼柱孢和S.macrospora(Earle)Sutton稱大孢狹殼柱孢及DiplodiafrumentiE11.etEv.稱干腐色二孢,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干腐色二孢菌的有性態為PhysalosporazeicolaEll.etEv.稱玉米囊孢殼。玉米狹殼柱孢菌分生孢子器直徑150—300um,產孢細胞10—20×2—3(um);分生孢子隔膜0—2個,大小l5—34×5—8(um)。大孢狹殼柱孢菌分生孢子器直徑200—300um,產孢細胞8—15×3—4(um);分生孢子0—3個分隔,大小44—82×7.5—11.5(um),著生于玉米莖稈、種子及葉片上。于腐色二孢子囊殼黑褐色,子囊孢子8個排成雙行,橢圓形,無色單胞,大小20—23×6—9(u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殘組織和種子上越冬。翌春遇雨水,分生孢子器吸水膨脹,釋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蔓延。玉米生長前期遇有高溫干旱,氣溫28—30℃,雌穗吐絲后半個月內遇有多雨天氣利其發病。
防治方法:
(1)列入檢疫對象的地區及無病區要加強檢疫,防止該病傳入。
(2)病區要建立無病留種田,供應無病種子。
(3)重病區應實行大面積輪作,不連作。
(4)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以減少菌源。
(5)藥劑防治:①播前用200倍福爾馬林浸種1小時或用50%多菌靈或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浸種24小時后,用清水沖洗晾干后播種。②抽穗期發病初噴灑50%多菌靈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l000倍液或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重點噴果穗和下部莖葉,隔7—l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