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閱讀數:
猴頭是一種著名的食用菌,味道鮮美,歷來作為高級席宴上的四大名菜之一,不但營養豐富,而且藥效特別顯著深受群眾歡迎。
一、概 述
1、猴頭〔Hericium erinaceus(Bull.er Fr) Pers.〕。又名刺猬菌、花菜菌,是我國人民素來喜食的“山珍”。猴頭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但主要集中于北溫帶,在我國的黑龍江、甘肅、陜西、山西、內蒙古、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廣西、浙江等省區均有出產,大都著生在闊葉林或混交林中的硬質闊葉樹干上。
2、猴頭是一種罕見的珍貴食用菌,鮮嫩的猴頭外型美觀,營養豐富,肉質細膩,風味鮮美,是我國著名的八大山珍之一。同時也是一種難得的健身補品和珍貴藥材。很早以前,人們就把它與熊掌、海參和魚翅并列為四大名菜,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之稱。
3、猴頭含有人體所必須的十六種氨基酸,其蛋白質含量是香菇、木耳、豬肉、米、面的兩倍,平菇的三倍,銀耳的五倍;維生素B2的含量是一般米、面、蔬菜的三十多倍,是木耳的三倍;維生素B1的含量是木耳的十倍。另外,猴頭性平、味甘,有助消化、利五臟之功能,可治療胃潰瘍等多種胃病及神經衰弱等疾病。近年來又發現猴頭所含的多肽類物質,對食道癌、賁門癌、胃癌有很好療效。
二、猴頭菇栽培的生物學基礎
4、猴頭在其它有些國家,稱之為熊頭(bear's head),按其在植物分類學中最新的分類系統,猴頭隸屬于真菌門Ermycophyta、擔子菌亞門、層菌綱、無隔擔子菌亞綱(Holobasidiomycetidae)、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猴頭菌科Hericiaceae、猴頭菌屬Hericium。
5、猴頭由菌絲體和子實體兩部分組成。菌絲體是猴頭的營養器官,由擔孢子萌發而成,呈白色,絨毛狀,有橫隔和分枝,細胞壁薄。菌絲直徑2—4微米,相互結合呈網狀,蔓延于枯木和培養基中,不斷繁殖集合成菌絲體,成為攝取基質中養料的主要器官。
6、猴頭的子實體是人們食用的部分,也是猴頭的繁殖器官,相當于高等植物的果實。幼小的子實體呈乳白色,老熟后變為黃白色或黃褐色,正常情況下單生,形體呈橢圓形或梨形,塊狀,肉質,直徑5—20厘米,也有更大者。
7、猴頭的子實體主要由菌柄、菌蓋、子實層三部分組成。菌柄呈圓筒形或稍扁,起輸送養分和支撐作用;菌蓋位于菌柄之上,是由菌絲聚集而成的緊密塊狀組織,其上布滿許多密集下垂的內質針形菌刺,菌刺一般1—3厘米長,直徑1—2毫米;子實層是由密布于菌蓋上的菌刺形成的,其上著生著具繁殖作用的擔子及較擔子個體長些、略突出的囊狀體。
8、猴頭的生活史。猴頭子實體所產生的孢子(擔孢子),遇到適宜的條件時,就萌發形成單核菌絲(也就是初生菌絲),單核菌絲發育到一定階段后,由兩個不同性別的菌絲結合,形成雙核菌絲。這些雙核菌絲體在段木或培養基中充分生長發育后,通過鎖狀聯合分裂生長,最后在適宜條件下互相扭結成團,發育成子實體的胚胎原基,進一步發育,即可分化成新的子實體。
9、人工栽培猴頭的成敗、產量的高低,主要決定于能否采取正確的栽培技術措施,以滿足猴頭在各個生長階段所必需的生長發育條件。猴頭在生長發育中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主要有營養、溫度、水分、濕度、氧氣、光線、酸堿度等七個方面。
10、猴頭屬營腐生真菌,所需營養物質主要為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礦物質鹽類和維生素。營養生長階段碳氮比為20∶1,生殖生長階段為30—40∶1,一般要求培養料中的含氮量為0.6%左右,同時還需要磷、鉀、鈣、鎂、鋅、鐵、鉬等礦質元素及維生素B1、B2、B6等生長素,以滿足其生長發育需要,特別是維生素B1最為重要。
11、猴頭生育對溫度要求較寬,在12—34℃之間都可生長,但其菌絲體生長與子實體形成所需溫度明顯不同。菌絲體以25—28℃最為適宜,子實體發育以15—22℃最為適宜,若低于14℃或高于25℃,子實體呈微紅色,且生長緩慢。
12、水分不僅是猴頭的重要組分,而且是新陳代謝、吸收營養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質。菌絲的生長發育以60—70%的濕度條件為最好,子實體以85—95%的空氣相對濕度最適宜。在濕度低于60%時,子實體很快干縮、發黃,若高于95%,很容易產生畸形子實體。
13、猴頭培養料的含水量和培養基性狀有密切關系。質地堅實的,要求含水量較低,質地疏松的,要求含水量較高。甘蔗渣、米糠培養基含水量以65—70%為宜;木屑、米糠培養基含水量以45—60%為宜。段木栽培時,含水量以40%左右為好。
14、猴頭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中性或偏酸性環境。酸堿度是影響猴頭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常用PH值表示,PH值越小表示越酸,越大表示堿性越強,7為中性。猴頭菌絲生長的PH值范圍為4—8.5,最適PH值是4—5,PH值低于4或者大于7時,菌絲生長明顯受阻。
15、猴頭屬于好氣性真菌,子實體與菌絲對空氣要求不同。菌絲體能在二氧化碳含量高的空氣中生長,一般能忍受0.5—1%甚至更高的二氧化碳含量,子實體對二氧化碳極為敏感,通氣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高,子實體生長緩慢,易產生畸形,同時霉菌污染嚴重。二氧化碳含量低,子實體生長快,菇形好看、個大,孢子形成早。一般子實體生長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能超過0.1%,因此,子實體生長階段要加強空氣流通。
16、猴頭對光照要求特殊。猴頭不同于一般綠色植物,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在菌絲生長過程中不需要光照,但實踐證明,猴頭在子實體分化和生長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猴頭的分化一般只需50勒克斯光照便可形成原基,但子實體正常生長則需要200—400勒克斯的充足光照。
三、猴頭菇栽培的主要設備
17、發菌室是培養菌絲體場所。發菌室必須選擇干燥、清潔、通風涼爽之地,切忌潮濕,并能滿足猴頭對溫度、濕度、空氣和光線等的要求,且能防病、蟲、鼠侵害,管理方便。室內最好是木板地或水泥地,墻壁及屋頂必須密閉,窗戶用紙糊好,用黑布蒙住,避免光線透入,影響菌絲生長。
18、出菇室。是促進猴頭子實體形成的場所,其要求與培養室大體相同,但必須有充足的光照條件和通風換氣條件。通常利用閑置房屋進行改造或建造塑料棚作為出菇室。其位置應選擇地勢較高、利于排水、且靠近水源,并遠離各種污染源,同時要有加熱和降溫設施,以保持恒定適溫。
19、培養架又稱床架,主要用來放置培養菌種或栽培體。設置時一般用竹木結構,有條件的可用鋼筋、水泥結構,每層用短木做橫枕,鋪上細竹桿或者木條即可。床架層數一般根據培養室(或栽培室)內空間高度,以4—5層較多。層間距一般40—50厘米,最下層離地面30厘米以上,最上層距屋頂1米左右,床架寬度1.5—1.6米左右。
20、磚砌常壓滅菌灶。常用水泥、磚砌成長190厘米、寬120厘米、高190厘米容積的長方體,頂為圓拱形,并用水泥密封,磚壁厚24厘米,灶臺高60—70厘米,灶臺上平放三個直徑80—120厘米鐵鍋,前兩個置于消毒倉膛之內,后一個置于倉外作為預熱加水用鍋。灶前設進火口和通風口,灶后設煙囪,倉頂設兩個排氣孔,消毒倉1/2處留一小孔安插溫度計,倉壁一側裝有木板的門,并用鋼筋加固。
21、塑料布罩鐵架式滅菌灶。用細鋼筋折成長250厘米、寬120厘米、高180厘米的鐵架,頂呈圓拱形,并有分層裝置,放置于高70厘米的灶臺上,裝完需要滅菌的材料后,用2—3層塑料布圍緊即可。該灶具有卸料袋方便、消毒后散熱快等優點。
22、拌料機主要是將各培養料組進行均勻攪拌。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由機械工業部定點生產的WJ─70型食用菌培養料攪拌機,配套動力為3KW電動機,產量為每機時拌料800—1000公斤。
23、培養料裝袋機是將培養料迅速均勻裝袋的機械,它較人工裝袋快而且質量高。目前普遍采用的是EDP3型裝袋機。生產率為每小時裝300袋,配套動力為單相電動機550瓦,轉速為560轉/分。
24、粉碎機主要用于木材、枝椏的切片及粉碎,是人工栽培猴頭、香菇等食用菌生產的主要機械之一,生產率:1500—2000公斤/小時。切刀規格:斷面為60×20毫米左右,厚4毫米左右,可切材徑120毫米左右,配套動力為:10KW電動機或12匹(S195)柴油機。
25、 機械工具及其它用品主要有打孔器(用于裝料后在料面上打接種孔)、接種器(用于菌種接入培養料內的工具)、膠布(用于貼封接種口)、溫度計和濕度計(用于測量溫濕度)、薄膜及舊報紙(用于覆蓋菇床保溫保濕)。
26、高壓蒸氣滅菌鍋通常分為手提式、立式和臥式三類。其中手提式主體為鋁合金鑄造的桶和蓋,內部為鋁制消毒桶,直徑28厘米、深28厘米、容積約18升,全重12公斤左右,使用壓力最高不得超過1.5公斤/平方厘米,是菌種生產必不可少的設備。立式因容積較大(48升),大多用于原種培養基滅菌。
27、接種室,也稱無菌室。用于分離、移接菌種,通常在較大的試驗室或干凈的房間內,用磚、木板等圍隔成一個小房間,面積為5—6平方米,高2.5—3米。室內設置操作臺,地板光滑。兩道門之間為更衣室。操作間和更衣室上方,各安裝一盞30瓦的紫外線殺菌燈,供空間消毒用。
接種箱是一種代替接種室的透明小箱,一般用木料做框架,用玻璃或透明塑料布將其密封,便于藥物滅菌,防止接種時雜菌侵入。接種箱正面開兩個圓形洞口,裝上布袖套,供雙手伸入箱內進行操作,箱頂安裝一盞紫外線滅菌燈,用于箱內消毒滅菌。
28、接種工具主要有接種匙、接種刀、接種鋤、接種環、接種針、接種鑷、接種鏟、袋栽接種器、打孔錐、打孔鉆等。上述工具大部分都可自己加工,最普通的制作材料是自行車鋼絲或力車鋼絲,有條件的最好采用不銹鋼絲、電焊條或鎳合金鋼絲制作。
29、接種用品主要有酒精燈、試管、菌種瓶架、小茶杯、培養皿或小碟、解剖刀、70%酒精、棉塞、火柴、標簽及消毒品甲醛等。
30、生產原種、栽培種的菌種瓶,必須符合以下要求:透明度好,瓶口大小要適中,以直徑3厘米左右為宜,瓶的容量以500—700毫升為宜。生產上常用于制種的玻璃瓶主要有蘑菇瓶、化工瓶(又稱廣口瓶)、罐頭瓶、錐形燒瓶、鹽水瓶、酒瓶等,也可用聚丙烯菌種瓶和塑料袋來生產菌種。
31、應選擇地勢高燥、又靠近水源的地方建造培養室。大小適當,四周磚砌,水泥鋪地,通風條件良好,要有門窗、門簾及擺放合理的(培養)床架,要配備1—2支干濕球溫度計,有條件的可安裝一定數量的空調機,以便控制溫濕度。
四、栽培猴頭所需材料及配方
32、代料栽培猴頭所需的容器主要為廣口瓶和塑料袋。廣口瓶通常以口徑在3厘米左右,容積為750毫升的廣口瓶為最好,其次是口徑在5厘米左右,容積為750毫升—1000毫升的化工瓶。塑料袋通常采用厚度為5—6絲的聚丙烯塑料,做成長50厘米、直徑17厘米栽培容器,下端用火或電烙鐵熔封,翻卷后使用。
33、栽培猴頭所用的木屑來源。適宜于栽培猴頭的樹木種類很多,但從經濟價值和使用價值來看,以殼斗科(又名山毛櫸科)的硬質樹最為理想。如麻櫟、栓皮櫟、蒙古櫟、遼東櫟、樺木等。通常將其砍下后,粉碎加工成木屑,作為栽培猴頭的材料。
34、栽培猴頭的代料。代料栽培猴頭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逐步發展起來的,起初主要是采用鋸末栽培,目前除使用木屑外,還通常采用棉籽殼、高梁酒渣、甘蔗渣、麥秸粉、玉米芯、甜菜渣等原料,但用木屑及棉籽殼較多。
35、栽培猴頭的輔料。栽培猴頭除了以木屑或其它代料為基本原料外,還必須配合其它輔助材料,如麩皮(或米糠)、蔗糖、石膏粉、碳酸鈣、黃豆粉、花生殼等,一般木屑或代料約占培養基總量的70—80%,其它輔料約占20—30%。
36、栽培猴頭的培養料配方。目前生產上主要有以下幾種:(1)木屑培養料:78%木屑、20%麩皮或米糠、1%蔗糖、1%石膏粉;(2)棉籽殼培養料:98%棉籽殼、1%蔗糖、1%石膏粉;(3)玉米芯培養料:78%玉米芯、20%麩皮、1%蔗糖、1%石膏粉;(4)麥秸糠培養料:麥秸糠78%、麩皮20%、蔗糖1%、石膏粉1%。以上所用原料必須新鮮、干爽、無病蟲、無結塊、無霉爛變質。
五、猴頭制種技術
37、猴頭母種培養基。(1)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蛋白胨5g、酵母膏1g、瓊脂20g、水1000毫升;(2)黃豆芽葡萄糖瓊脂配養基: 黃豆芽250g、葡萄糖30g、蛋白胨5g、酵母膏1g、瓊脂20g、水1000毫升。
38、培養基制作。選質量好的馬鈴薯200g,洗凈去皮 (若已發芽,要挖去芽及周圍小塊) 后,切成薄片,放進鋁鍋,加水1000毫升,煮沸30分鐘,用4層紗布過濾,取其汁液,若濾汁不足1000毫升,則加水補足,然后將浸水后的瓊脂加入馬鈴薯汁液中,繼續文火加熱至全部溶化為止。加熱過程中用筷子不斷攪拌,以防溢出和焦底,最后加入葡萄糖,并調節酸堿度為PH值4.6。
39、培養基分裝。配制好的培養基趁熱(60℃)利用玻璃漏斗分裝于試管或三角瓶中,裝量一般為試管長度的1/4或三角瓶1厘米高。分裝時必須用紗布或脫脂棉過濾,防止雜質或沉淀物混入管內,同時應注意,勿使試管口或三角瓶口沾附培養基,若不慎沾附時,應隨即揩擦干凈,以防雜菌感染,裝完后立即用棉塞塞口,并要求松緊適度。
40、滅菌。將裝有培養基的試管每10支為一捆,上部用牛皮紙或聚丙烯塑料薄膜包扎好,豎置于鐵絲籠中,放入高壓滅菌鍋內滅菌。滅菌時要先排盡鍋內的冷氣,溫度上升到121℃時,維持30分鐘后,即可達到良好滅菌效果。
41、斜面培養基制作。滅菌后待指針回到零點,先打開鍋蓋的1/10開度,等到無直沖蒸氣時,再打開全部鍋蓋,取出試管,冷卻到50—60℃時,放在成一定角度的木架或木條斜面上,使培養基冷卻凝固后成斜面狀,傾斜度以斜面達到管長的1/2為度。
42、滅菌效果檢查。從滅過菌的斜面培養基試管中隨機抽取2—3支斜面試管放入27℃恒溫箱中,保溫1—2天,觀察斜面上是否有霉點或其它絨絮狀物出現,一旦發現有霉點或絨絮狀物出現,就說明該批培養基滅菌不徹底,應當立即重新滅菌,以確保滅菌效果。
43、猴頭菌種分離方法一──孢子分離法。取野生或瓶栽中長勢良好的猴頭子實體,用無菌鑷子摘下正在產生孢子的菌刺,并用無菌水多次沖洗。將處理后的1厘米左右長的刺1根或數根,移進準備好的馬鈴薯葡萄糖培養基斜面試管中,貼在對著斜面中央的試管壁上,這樣就使菌刺釋放孢子落在斜面上,如果菌刺不易貼在管壁上,也可用無菌接種針,在試管內挑取少量瓊脂來做粘貼劑。
44、孢子培養法。把接菌后的試管斜面朝上擺在20℃左右的恒溫箱中培養1—3天,當菌刺釋放出孢子并落到斜面上后,及時將貼在試管壁上的菌刺移出來,再把試管放在25℃恒溫箱中培養5—7天,猴頭菌絲即可長成菌落。若發現雜菌污染,應立即轉管純化。
45、猴頭菌種分離方法二──組織分離法。將按上法取來的猴頭,在無菌操作下,用小刀在中央縱割出一小口,用手將猴頭掰成兩半,然后用無菌的解剖刀、鑷或接種針,從子實體中部的塊狀緊密組織的剖面上,割取0.3—0.5厘米見方的菌肉,移到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的斜面上,置于25℃恒溫箱中培養,等菌絲形成菌落時,再分離純化出純菌種。
46、菌種分離一定要堅持滅菌操作。即母種分離一定要在經過消毒的接種箱或接種室內進行。各種器皿均要嚴格滅菌,徹底消毒。接種前工作人員雙手要用70%酒精涂擦,接種針、試管及菌種瓶都要經過酒精燈火焰滅菌消毒。
47、母種培養。接種后的試管內形成菌落后,可在無菌操作條件下進行擴接,然后放入培養箱或培養室進行恒溫(24—26℃)培養。培養室要空氣新鮮、環境干凈、無光或弱光,空氣相對濕度70%左右,一般經9—15天,菌絲就可長滿試管斜面。
48、母種保藏。母種試管菌絲長滿斜面培養基后,要及時取出使用或放置保存,其保藏的基本原理是:采用干燥、低溫、冷凍或減少氧氣供給等方法,以終止其繁殖,降低其代謝速度,并保證原種的純度。常用的方法有低溫保藏法、麥粒麩皮保存法、石臘保藏法、鹽水保藏法、孢子濾紙保存法等。
49、低溫保藏法。這是最簡便易行且最常用的保藏方法。即將培養斜面菌種放到3—5℃的冰箱中低溫保存,以后每隔2—3個月移植一次。如果沒有冰箱,可將待藏母種置于廣口瓶中密封,放入深井底部保存。這種方法要求培養基瓊脂用量加大到2.5%并加入0.2%的磷酸二氫鉀。
50、石臘保藏法。將液體石臘倒入三角瓶(不超過容器三分之一),塞上棉塞,高壓滅菌2—3次后置于40℃烘干箱中數小時或在陽光下曝曬,除去水分,使石臘由渾濁變透明。用無菌吸管或注射器吸取上述液臘,注入待藏菌種斜面,注入高度以高出斜面尖端一厘米為宜。然后塞上棉塞蠟封,包扎后直立保藏在清潔、涼爽、干燥處,一般可保藏5—7年。
51、鹽水保藏法。將保藏用的菌種接入馬鈴薯蔗糖培養液中,每250毫升三角瓶裝60毫升,搖勻培養5—7天,然后將形成的菌絲球吸入裝有5毫升無菌生理鹽水的試管中,每管移入4—5個菌絲球,試管塞用無菌橡皮塞,并用蠟封,置4℃ 的低溫下可保藏1—2年。
52、原種生產。在取得優良的猴頭母種后,為滿足大面積生產需要,應選擇菌絲健壯而潔白、生長旺盛、無老化、無雜菌感染的母種試管進行擴接,由母種菌絲移接到木屑或其他培養基中,經保濕培養后所得到的菌種,即為原種,通常也稱其為二級種。
53、原種培養料及配方。選擇干燥、清潔、無夾雜物,適合栽培猴頭的新鮮無蟲、無霉變的木屑、米糠(或麥麩),以及石膏粉、蔗糖(甜菜糖、葡萄糖均可)作為猴頭原種培養料,其配方為:78%木屑、20%米糠(或麥麩)、1%蔗糖、1%石膏粉。
54、原種培養基配制。先將所需的木屑、米糠、石膏粉按比例混合拌勻,然后將蔗糖溶化于適量的清水中配成溶液,用噴水壺(噴霧器也可)均勻地撒在配料中,加足水量(一般料水比為1∶1.2),然后用鐵锨或鐵耙攪拌,結團的要打散,用細孔篩篩兩遍,再反復攪拌均勻即可。
55、原種培養基含水量及酸堿度測定。制種用的培養料含水量應控制在60%左右,不宜超過65%。簡單的含水量判定方法是:手緊握配料,指縫間無水滴出現而手掌濕潤為適宜。酸堿度測定可用PH試紙插入料中檢測PH值,PH值一般應控制在5.5左右。
56、培養料裝瓶。一般先裝入瓶的2/3,然后用手握瓶頸,把瓶底放在手掌上叩幾下,讓培養基自然落實后,繼續裝至瓶頸,再用小木棒伸入瓶內將培養基壓實、壓平,料裝至瓶肩為度,要求裝得下松上緊。
57、打接種孔。料裝好后,用細木棒的柄端在培養基中間鉆一個2—3厘米(約為料深的五分之四),直徑1厘米的圓洞,以利菌絲透氣。隨后將木棒輕輕拔出后,整理一下料面,擦干瓶外,塞緊棉塞,用雙層牛皮紙包住,用繩、帶扎緊,集中進行高溫滅菌。
58、原種培養基滅菌──高壓滅菌。將裝好瓶的培養基,集中堆放于高壓滅菌鍋內,然后向鍋內加水至水位標記高度,上好鍋蓋,關好氣閥,開始燒火加壓。當鍋內壓強升至0.5公斤/平方厘米時,逐漸開大放氣閥,排凈鍋內冷空氣后,再關閉放氣閥直至壓強達到“1.4”時,穩定火力,維持1小時,再逐漸減小火力、降壓。壓強自然降到“0” 時,打開放氣閥排氣,隨后慢慢打開鍋蓋。
59、原種培養基滅菌──常壓滅菌法。菌種瓶裝鍋后即開始燒火,當發生蒸氣時,打開放氣閥排出冷空氣,始見到放出直沖蒸氣后,再排氣5分鐘,接著關上閥門,待氣溫上升到100—102℃時,開始計時,保持8—12小時即可。滅菌過程中應按猛攻──恒溫──徐降的程序掌握火力,升溫要快,達到100℃后要保持不變,待降到60℃后,方可開門取物。
60、接種。經過滅菌后的原種培養基連同猴頭母種、接種工具一起搬進接種箱或接種室內,用高錳酸鉀5g加10ml福爾馬林或氣霧消毒盆進行消毒滅菌。接種時先用接種刀把母種的菌絲體連同培養基分割成蠶豆大的小塊,然后用接種針迅速地挑取母種接入原種培養基內,并把瓶口和棉塞在酒精燈火焰上過火滅菌后塞緊。每接完一支試管母種后,接種工具都必須經過酒精燈火焰消毒,然后繼續接種,直至全部接種結束,移入菌種培養室。
61、原種培養。原種接上種后,應立即移入培養室豎放或堆放于培養架上進行培養。接種后10天內,室內溫度保持在25℃,相對濕度控制在70%以下,當菌絲長到培養基的1/3時,可適當增加通風次數,使室溫控制在22℃左右,20天后,室溫應恢復到原來的25℃為好。1個月左右,菌絲長滿全瓶,原種即培養成功。
62、栽培種生產。一般是在大面積栽培播種前,根據種菇的適宜日期和計劃需要量,并略加上部分可能污染報廢的數量,把培育好的原種再轉接到相同的木屑培養基上進行擴大培育,所形成的優良菌絲,稱其為栽培種,通常也稱為三級種。
63、栽培種接種時間。若擴接栽培種正值高溫季節,要注意降溫,沒有空調設備的要選擇高山陰涼地區進行,同時一定要在培養基溫度降到30℃以下時進行,接種應在晚上或清晨較好。
64、接種方法,通常以瓶接瓶為主。即先在酒精燈火焰上方拔出菌種瓶棉塞,再將菌種瓶置于菌種瓶架上并用酒精燈火焰封口;用接種鋤刮去瓶內菌種表皮,再將菌種分成花生米大小菌塊;然后用左手握住待接瓶底部,并將瓶口置酒精燈火焰上方,右手無名指、小指和母指輕輕拔去棉塞后,迅速讓接種針過火焰挑取少許原種接入生產種培養基內,稍用力壓實,封好棉塞。
65、栽培種培養。接種完畢后,應及時搬入培養室培養,培養期間要避免強光照射,室內溫度以25℃為宜,空氣相對濕度不得高于70%,當菌絲生長到培養基的1/3時,室溫要適當降低2—3℃,并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當菌絲長到瓶底后,再培養10天左右即可。栽培種菌齡一般以35天左右為宜。
66、枝條菌種的制作。(1)枝條菌種是根據段木栽培中木塊菌種制作的原理,采用枝條、竹簽等原料所培養的一種栽培種。其優點是: 在接種時,可以不打接種穴,把枝條直接斜插入栽培袋內,既簡化了工序,又節省了2/3的膠布貼封接種口。其常用配方是:枝條50公斤,蔗糖0.5公斤、鋸木屑9公斤、石膏粉0.25公斤、米糠或麩皮5公斤,清水適量。
67、枝條菌常用樹種的選擇。(2)通常以桑、梨、楓楊、白榆、紫穗槐等樹為主。
68、枝條菌種的制作方法。選直徑約為1—1.2厘米粗的枝條,用剪枝剪刀截成約1.2—1.5厘米的小段,然后在蔗糖水中浸12小時,使其充分吸水后撈出;同時將其它配料拌勻后加水,含水量達65%左右,從中取出三分之二與枝條混合均勻,裝入菌種瓶內適當搗實,表面再覆1厘米厚配料,壓平后,洗瓶、塞棉塞。滅菌、接種、培養均與木屑種相同。
69、液體菌種。其方法是用馬鈴薯(去皮)250g、葡萄糖20g、清水1000ml,制成培養基(不加瓊脂凝固劑),裝入500ml容量三角瓶中,加入數粒(15粒左右)小玻璃珠,塞好棉塞,用單層牛皮紙包住瓶口,置于高壓(1.1公斤/平方厘米,30分鐘)消毒器內滅菌后,冷卻至60℃以下接入少量母種菌絲體,置于培養室振蕩器上振蕩,在23℃左右條件下培養5—7天即可。
70、液體菌種的利用。利用液體菌種接種時,先用手猛烈搖動菌種瓶,使玻璃珠來回滾動,將菌絲體擊碎,然后在無菌條件下,用消過毒的注射針筒吸取菌液,注入栽培袋的木屑培養基內,一般每袋注射4—5毫升即可。
71、菌種質量鑒別。猴頭菌種質量的好壞一般從外觀上即可判斷。優良菌種菌絲潔白、粗壯、生長快、上下分布均勻,在培養基表面易形成子實體,肥大肉厚,菌刺長。如果菌絲稀疏、纖細,上下顏色不一致,說明菌種質量有問題。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