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綿陽日報 閱讀數:
初冬時節,走進北川,目之所及,五彩斑斕的山林猶如一幅美麗的油畫,讓人心醉。沿著一條條鄉村公路蜿蜒上山,走村入戶,林下的“寶貝”更是讓人驚奇,山上栽有罕見中藥材,山腰種著無公害蔬菜,山下養著生態土雞……山區特色農業的畫卷依次鋪展在眼前。
北川是少數民族山區縣,也是“5·12”地震極重災縣和省級貧困縣,農村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67%。在加快農村全面小康進程中,北川因地制宜,強基礎、調結構、扶產業,把發展現代特色農業作為重要的戰略部署。“山區不比丘陵平壩,沃野千里、一馬平川,可以大規模采用機械耕作。在山區,機械根本就開不進地里,開進地里也調不了頭”,接受采訪的市委常委、北川縣委書記劉少敏坦言,“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能搞農業現代化!北川的農業現代化,同樣可以依托山區的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資源優勢,走出一條以特色效益農業為核心的發展之路。”
海拔4000米落差形成的氣候、土壤、光熱等山區特有的資源優勢,為北川發展特色農業預留了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通過念好“山”字經,打出特色牌,2013年,北川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3.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472元。
發展特色農業,頂層設計是龍頭。北川注重因地制宜規劃農業,初步構建了山區特色的產業體系。
2014年12月11日下午,冬陽高照,海拔1000米的通口鎮同樂村,67歲的村民周登科正在柳杉林里除草。這片柳杉林是周大爺前年承包的,共有30畝地,樹苗已齊腰高了,按現在市場價,七八年后這片林地收益可達60萬元左右。
坡度低的、土腳厚的,發展經濟林;坡度高的、土腳淺的,發展生態林,并給予生態補償費。循此思路,目前,通口鎮已發展了柳杉人工林1萬多畝。在北川,已形成了以通口——曲山、白坭——都壩、擂鼓——禹里三個片區人工林基地。
良好的生態環境資源,是發展特色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采訪中,記者發現,經歷“5·12”特大地震的北川人,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著生態環境。北川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了自治縣立法,明確規定不準在旅游景區沿線、大公路沿線、群眾聚集區周邊亂砍亂伐、亂采亂挖。
把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只是北川構建特色農業產業體系中的一個突出特點。產業發展要成氣候,“頂層設計”不可缺少。近年來,北川調整充實了特色農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按照“一鄉一品”或“多鄉一品”的規劃思路,初步建成了“高山蔬菜、林特多經、生態養殖、園林園藝、鄉村旅游”五大特色產業體系,逐步形成了專業化生產格局和區域化特色農業產業帶。
攤開一張新北川地圖,特色農業發展的藍圖清晰呈現,位于中南部中高山區域的禹里、漩坪、小壩等鄉鎮,重點發展高山蔬菜、茶葉、草本藥材、魔芋、北川白山羊、生豬和家禽養殖等產業;位于北部水源涵養區域的青片、桃龍、開坪等鄉鎮,重點發展工業原料林、特色經果林、木本藥材、草食牲畜等產業……
發展特色農業,沒一定的規模,“特色”就失去了依托。在產業規劃中,北川高度重視集中連片推進發展。禹里鎮規劃并建成了高山蔬菜基地、反季節水果基地、魔芋中藥材基地三個集中發展區。預計今年三大基地產值將達3500萬元,帶動農民增收340元。與此同時,也不搞“一刀切”:對不適合集中發展的區域,引導群眾以庭院經濟的形式發展養殖和種植。今年,禹里農戶預計分散經營產值達1600萬元,帶動農民增收130元。
發展特色農業,既要立足當前,也要放眼未來。在產業規劃中,北川還注重把提升傳統產業與引入新興產業相結合。一方面梳理了各村原有的優勢產業,篩選出了主導產業項目;另一方面,注重發展附加值高、市場行情好的新興產業,特別是把特色優勢與鄉村旅游嫁接,提高了特色農業的附加值。目前,全縣有10個村重點發展鄉村旅游業,石椅村2013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3000元,成為美麗中國十佳旅游村、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
目前,北川已編制了涵蓋產業、基礎設施、新村建設等在內的鎮、村、戶三級特色農業發展規劃體系,產業布局和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發展特色農業,主導產業是支撐。北川注重培育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扶持和壯大了一批特色主導產業
從5年前自家10只母雞孵出的100多只雛雞起家,到如今年出欄2萬只肉雞,白坭鄉大院村六社的村民楊德聰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雞大戶,許多城里人指名點姓買他的雞和蛋。
3萬多只土雞撲騰著翅膀,在叢林間跳躍著覓食。樸實的養雞漢楊德聰手指山嶺,精神抖擻,語速飛快,像是一個工程師在描繪一項宏大工程,“今年被預訂的雞苗有3000多只,明年我打算再養6萬只、再請2個幫工,前幾天縣上領導調研又給我們解決了5萬塊錢雞舍資金……”
類似大院村這樣從事生態養殖的專業村,目前在北川有50余個,特色規模養殖基地192處。“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突出重點、全面推進”,是北川發展特色農業的主要思路。為改變過去農戶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局面,北川先后引入龍頭企業,引導農民成立專業合作社,扶持壯大種養大戶,完成土地、林地流轉,探索建立了“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新型經營模式, 通過“保底+分紅”、“代養”、“五統一分”等模式建立利益連接機制,扶持和壯大了一批特色主導產業。
在香泉鄉香泉村采訪時,沿山路攀爬而上,雞鳴一片,不起眼的荒山野嶺如今成了養殖生態雞的一方寶地。該村利用1530畝林地資源,集中打造100萬只生態土雞養殖基地。目前,已達到50萬只養殖規模,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
香泉村的生態土雞養殖能形成如此規模,得益于2011年引進的一家龍頭企業。該企業從市場營銷角度,在香泉村推行了林下生態土雞的標準化養殖和市場化銷售。在蛋品生產區,記者看到,一枚枚雞蛋在經過清洗機清洗后,破蛋、畸形蛋被自動挑揀了出來,大蛋和小蛋被均勻分離了出來;在蛋品包裝區,一枚枚雞蛋按網購顧客要求打包,寄往全國各地。
一子落,全盤活。在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的帶動下,香泉村成立了生態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確保養殖的基地化、規模化、專業化;建立了統一圈舍規劃、統一種苗供應、統一飼料配制、統一疫病防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定價收購、統一市場銷售、分戶實施飼養的“七統一分”經營機制,構建起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2013年,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0112元。
一組數據顯示,到2013年底,北川全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1戶,全年實現銷售收入8億元;農村專合組織達到241個,帶動1.6萬戶農民增收致富。茶葉、中藥材、魔芋、高山蔬菜等為主導的特色農業產業基地達到75萬畝,全縣311個行政村中,以特色種植業為主導產業的村有一半左右。
如今,“北川紅陽獼猴桃”、“北川苔子茶”、“北川高山蔬菜”、“北川花魔芋”、“北川白山羊”已成為特色農業品牌。
發展特色農業,基礎設施是保障。北川堅持產業發展到哪基礎設施建設跟進到哪,有效夯實了特色農業的發展基礎
在高山峽谷中發展特色農業,惡劣的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是橫亙在面前最現實的瓶頸問題。但在北川采訪時,記者發現,產業發展到哪里,基礎設施建設就跟進到哪里。
如今,遠遠望去,一條條通村水泥路,沿山勢斗折蛇行,宛如一條條白絲帶;一口口盛滿水的山坪塘,高高“懸”掛在山腰,猶如一個個貝殼。“要想富,先修路”。這句由山區農民率先喊出的樸素口號,之所以流行至今,就在于它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發展規律。因為修一段通村路、架一座橋、建一口山坪塘,對山區農民來說,往往就意味著打開了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
在推進特色農業發展中,北川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發展的帶動作用,堅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發展配套,先后整合財政、農業、扶貧、國土、水務、交通、發改、民宗等項目資金,重點解決制約山區產業發展最為突出的交通、水利問題。
老鄉奔小康,基礎在交通。北川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改善民生、服務“三農”的得力抓手,不斷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逐步消除制約特色農業發展的交通瓶頸,先后通過包裝、申報一批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積極爭取中央、省、市項目資金,并鼓勵社會資本和農民群眾通過一事一議、投勞投資參與建設,短短時間里,山村公路的通達深度、覆蓋廣度進一步提高,路網結構不斷優化,成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助推器。
與此同時,北川還通過實施“全域灌溉”示范點、農村飲水安全項目、農發水土保持項目、新農村示范點配套水利設施項目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將土地由“塊”連成“片”,更有效地保障了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安全。
2014年,北川交通建設投入5億元,修復了130公里的水毀道路;安裝波形護欄107公里;改建8處村道橋梁;完成319公里的村道建設,解決了近10萬群眾安全、方便出行難題。水利建設投入2.4億元,完成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治理、新建排洪溝渠10.62公里、整治排洪溝渠11公里,修建28處集中供水工程,保障了16萬農村群眾飲水安全;投入資金1100萬元,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8000畝。截至2014年底,北川23個鄉鎮全部通上了水泥路(油路),311個建制村全部通上了公路,基本形成以新縣城為中心,鄉鎮之間縱向連接、橫向貫通,同向有備用線路的公路網主骨架;建成II型水庫3座、山坪塘518口、灌溉渠345.4km、小水池725口、小泵站67處等。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農業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特色農業,激發活力是關鍵。北川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激發了發展特色農業的活力
眾所周知,羊肚菌經濟價值高,但種植技術不好把握,一般人不敢輕易嘗試,但走進安昌鎮裕清村,縱貫兩個村、綿延近2公里的羊肚菌種植大棚,一眼望去,蔚為壯觀。
誰有如此大的手筆?龍頭企業負責人席成友目光篤定、信心百倍、侃侃道來。席成友的信心,一半來自于對品種改良技術的堅信,一半來自于北川在政策、項目資金對特色農業的傾斜和支持。
一切發展的結果最終都必須落實到人,發展特色農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供給、促增收,讓山區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幸福,這一根本目的直接決定了必須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調動群眾發展特色農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同行的縣農辦主任王輝告訴記者,北川特別注重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建立財政專項資金、幫扶單位扶助、引入社會民間資本投入、發動群眾集資等方式,激發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的活力。僅在推進福田、裕清兩村發展羊肚菌產業過程中,就整合了省市縣涉農項目資金8000萬元,開展了山、水、林、田、路、房的綜合治理,形成了產村相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局面。
發展特色農業,不僅是一個技術變革問題,也是一個體制創新、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的過程。北川積極培養和鼓勵市場意識強、致富能力強、進取精神強的“三強”人員進入村“兩委”班子,并多次組織山區干部群眾赴外地學習增收致富經驗,聘請專家對鎮村干部進行市場經濟、法治社會、科技應用等方面的教育。 發展山區特色農業的一大短板,是信息不靈。在抓好生產環節中農業科技服務的同時,北川注重將服務重點向產前和產后延伸,狠抓農業信息服務建設,將農業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作為機關干部的日常考核事項,為市場開發提供重要支撐。
發展特色農業,最終要有人才。北川從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創業就業素質等方面入手,加強了基層干部隊伍和新型農民的培育,特別是整合了涉農部門培訓項目,培養了一批種植能手、養殖能手、經營能人、鄉村科技人員和致富帶頭人。
在改革驅動和政策引導下,2013年,片口鄉曬金村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了10777畝、年產值達到26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2669元;小壩鄉百花村僅厚樸年產量達到了1000余噸、年產值400余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1000元;壩底鄉青坪村發展的高山蔬菜達到了2300畝、年產值達到35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0120元。
有立足全局的頂層設計確定方向,有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作為支柱,有整套系統的推進措施提供保障,北川特色農業呈現出風生水起的強勁發展態勢。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