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5/7/15 8:54:00 來源:中國科學報 閱讀數: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突出強調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政策、新舉措。“畜牧業作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如何適應新常態、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我認為,其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大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以下簡稱牧醫所)黨委書記袁學志研究員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如是說。
近年來,我國現代畜牧業進程不斷加快,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但袁學志告訴記者,各種制約發展的現實挑戰依然存在。國內主要畜產品價格超過進口價格,生產成本在不斷上升,如美國豬肉價格長期是中國豬肉價格的60%,我國豬糧比價近一段時間連續處于5.5∶1至5∶1之間的黃色區域;在一些地方,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的意識還沒有建立,飼草料發展相對滯后;由于飼用蛋白粕需求快速增長,我國大豆進口量連續十年增加,畜牧業發展所需的飼料資源供給依然偏緊;我國動物防疫基層基礎設施和獸醫技術隊伍力量還相對薄弱,活畜禽跨區調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機制還不健全。此外,環境要求提高、勞動力成本上升、畜牧用地指標緊張等制約我國畜牧業發展的矛盾依然存在。
面對這樣的發展態勢,“如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滿足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新要求,進一步發揮畜牧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畜牧業提質增效,是牧醫所未來一段時間的艱巨任務和歷史使命。”袁學志向記者介紹了該所制定的幾項重點工作。
首先,牧醫所致力于加強區域適度養殖發展方式的宏觀研究。2015年一號文件提出“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建立環境消納能力匹配、飼料資源利用充分、養殖比較效益較高的適度養殖規模是畜牧業提質增效的關鍵。近年來,牧醫所先后承擔了農業部奶牛、肉雞等畜禽品種的統計監測任務,下一步要建立典型生態區的主要畜禽品種的適度養殖規模,為產業發展提供決策支持。與此同時,牧醫所還將積極開展主要畜禽品種的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希望能夠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典型模式,并依托省級和地市級畜牧科研機構開展示范推廣,促進我國畜牧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袁學志說。
其次,牧醫所要積極參與畜禽遺傳改良計劃。2015年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實施畜禽良種工程”。袁學志介紹,作為畜禽育種的國家隊,牧醫所要認真牽頭做好肉雞、肉牛、肉羊等遺傳改良計劃的發布和實施,積極參與其他畜種的遺傳改良計劃;同時加快肉牛遺傳評估中心建設,做好相關遺傳數據的收集、處理和發布。
再次,要想辦法支撐奶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2015年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我國生鮮乳質量安全形勢逐步好轉,但仍面臨著違法添加物以及生產過程中霉菌毒素、獸藥、重金屬等殘留污染物的威脅,缺乏涵蓋全過程的安全生產規程成為制約奶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袁學志說,下一階段,牧醫所將以實施“生鮮乳質量安全評價技術及生產規程研究與示范”等項目為載體,與優勢單位協同攻關,為重振消費信心、推動奶業生產方式轉變提供技術支撐。
最后,要加快苜蓿高效種植配套技術研發集成。2015年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發展草牧業,支持苜蓿等飼草料種植”。袁學志說,與進口苜蓿比,國產苜蓿產量低、質量差,種子繁育體系不健全,栽培管理水平整體較低。牧醫所要利用“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計劃”實施的契機,深入開展苜蓿高效種植技術研究與示范,有針對性地解決苜蓿示范區建設過程的關鍵性技術難點,有效突破苜蓿產業鏈條中的技術瓶頸,為保障苜蓿示范片區的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