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6/3/11 8:41:00 來源:中禽傳媒 閱讀數:
近年來,家禽業產能過剩問題不斷凸顯,供給過大不斷擠壓利潤空間,使整個產業深陷微利的沼澤難以自拔,盡快去產能成為行業共識。白羽肉雞領域,由于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且引種企業數量有限,因此通過控制引種數量來降低產能的方式比較容易達成共識。兩年來,白羽肉雞聯盟主導的種雞去產能計劃正在逐步實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這種類似卡特爾組織形式存在先天不足的問題,難以承擔解決產業結構深層次矛盾的重任,必須依賴政府以市場化與法制化手段推動家禽產業的轉型升級。
1、卡特爾模式的種雞減產計劃具有不穩定性
卡特爾(cartel)由一系列生產類似產品的獨立企業所構成的組織,共同行動以提高該類產品價格和控制其產量。國際上,有些國家將這種組織視為壟斷,但經濟學界對此也有爭議。有經濟學家認為,壟斷的判斷標準不應以企業數量決定,而要看是否有進入壁壘存在。如沒有進入壁壘,根據“零利潤定理”,潛在競爭者一旦發現其它市場上有高于本行業的利潤率,就會競相進入爭奪。因此,卡特爾組織抬升利潤的同時,也在引狼入室。這是導致卡特爾組織長期來看不穩定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下的“囚徒困境”。以白羽肉雞聯盟的減產協議為例,由于缺乏其它企業減產情況的真實數據,每個企業都傾向于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措施,最后就會形成不減產或少減產的納什均衡狀態,導致總體減產進度緩慢。因此,如果不解決強制性這個前提,通過企業聯盟這種自發行為帶來的減產時效未必會快過市場本身。另外,種雞的供給彈性系數不僅低于產業鏈后端產品,而且決定于投產計劃,臨時變更的可能性不大,這會讓種雞企業的減產更加慎重。因此,基于產量控制的卡特爾模式可以起到一定限產效果,但本身的不穩定性是較大弱點。另外,該模式僅對市場供應均衡進行調節,對市場結構本身并沒有產生實質性推動,而去產能根本路徑就是產業結構調整。
2、“去產能”需政府引導產業轉型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環保、質量、安全等手段,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從政府頂層設計層面看,解決去產能根本路徑是利用市場化和法制化手段,結合政府、企業和社會多方力量,控制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改造存量產能。
堅持市場化原則就是避免政府“有形之手”通過價格管制、總量控制、生產補貼等手段直接干預市場本身。有業內企業家認為,行業的周期性波動應歸咎于“普惠式”的補貼政策,其使一些“僵尸企業”不能被市場淘汰,同時吸引外界人士不斷入場。因此,在排除行政壟斷的前提下,要讓市場決定企業的去留,政府通過法制化手段規范競爭規則,加強末端監管,著力解決經濟的外部性問題。一方面,可以提高準入門檻,達到嚴控新增產能的目的,比如說新審批企業必須嚴格落實動物防疫和環保法相關規定。另一方面,對于不符合政策的落后產能,要建立退出機制,財政上要列出預算,適度補償養殖場拆遷的損失。第三,在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有三個重點工作:一是加大創新保護,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和品牌提升壟斷租值,增強市場“覓價”能力;二是加大產業信息數據挖掘和公開能力,通過權威信息平臺建設,減少企業信息費用;三是加大國際貿易,通過“鲇魚效應”增進市場活力,刺激企業發揮比較優勢,逐步實現產能輸出。
總之,“去產能”的主要抓手應該是提升市場競爭準則,確保食品安全、環境友好、經營合法等良性市場環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