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6/5/20 10:05:00 來源:青海日報 閱讀數:
2014年6月,農業部正式將青海設立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青海成為全國首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根據計劃,青海省力爭到2020年,全面建立保護與建設結合、保護與發展協調的草地保護利用機制,努力使草地生態環境趨于好轉,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55%以上,草原生產能力得到恢復。
從2008年起,青海省先行先試,通過“四位一體”綜合施策,按照“三步走”戰略,在全國率先試點并探索出適合青海實際的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實現了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
在此基礎上,農業部要求,青海省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努力探索推進傳統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及時總結成功經驗,集成組裝成熟模式,做好示范推廣工作,探索出一套適合全國牧區推廣的新模式、新機制、新經驗和新路徑來。
畜禽養殖價格“天花板”下移,成本“地板”抬升,農牧業投入邊際效益逐年遞減。尤其在生態和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的情況下,畜牧業面臨高位護盤,高位爬坡的巨大挑戰——
只有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才是解決牧區生態環境、牧業持續增效,農牧民持續增收的惟一道路。從而緩解牧區發展生產、增加收入與保護環境、修復生態的雙重壓力,破解生產成本抬高和生產風險加大的阻力,使生產條件總體滯后的牧區走上一條高效發展之路。
省農牧廳總畜牧師王會林介紹,探索這樣一條持續發展之路,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這不僅是全國廣大牧區的迫切要求,也是青海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為核心,以實現草原保護和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為目標的緊迫任務。
從當前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最繁重的任務在牧區。做好試驗區工作,在加快草地畜牧業發展的同時,將有力促進整個農牧業現代化步伐,在更深層次上將有效緩解生態環境壓力和約束,有利于形成全國草地畜牧業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局面,更好地促進牧區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就青海而言,轉變發展迫在眉睫。全省天然草地面積占國土面積一半以上;牦牛存欄量占世界的1/3,藏羊存欄量位居中國之首,牧業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同時,納入試驗區建設范圍的牧區六州,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6%,牲畜頭數占到全省的83.69%,畜牧業產值占全省的62.59%,六州牧區人口已達到80萬人,草場退化面積達90%……
王會林說,只有推進試驗區建設,才能改變青海省畜牧業生產方式落后,產業化水平不高,經營主體培育滯后,信息化程度低,農畜產品加工水平和轉化增值率偏低、產業鏈條偏短,附加值不高,產業龍頭帶動力不足,產業結構矛盾凸顯等問題。
今年1月8日,農業部正式批復了青海省編制報送的《青海省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總體規劃》,確立了創新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六項機制,提出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途徑和支持政策——
“這是一項龐雜、繁重的系統工程,成功與否的核心在于各合作社股份制改造的程度。經過多年的實踐發現,只有完成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才能為整個試驗區建設搭建一個最基礎的平臺,這也是破解技術推廣、組織管理、提升產品質量、增加綜合效益等所有難題的關鍵。”
王會林說,按照規劃,青海省將在試驗區先行試點、示范推廣、全面提升三步走思路,創出一條地域特色鮮明、利于示范推廣、政策體系配套、扶持方式科學、管理機制靈活的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新路子。到2020年,將重點在探索創新草原生態保護,建立農牧業經營主體建設,探索集約化草地生態畜牧業經營,建立草畜聯動,建立多元化服務和健全產業化發展六大新機制,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建設經驗。
——創新草原生態保護新機制。包括試點并創建草原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監管機制,落實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加快草原原生植物種子培育和推廣利用進程;開展草原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推進草原經營權規范流轉,實現草原適度規模經營;創新退化草地治理模式,建立天然草地產草量動態監測及草畜平衡指標定期公布制度,推進建立績效和獎勵相結合的以草定畜政策;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牧戶承包草原的準入和監管制度等。
——建立農牧業經營主體建設新機制。包括建立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為基礎的畜牧業新型經營主體,提升大學生村官領辦合作社能力;開展服務型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建設試點,加快專業化分工;推進生態畜牧業聯合社創建試點,促進牧區資源要素優化重組,提升經營規模和市場競爭力。
——探索集約化草地生態畜牧業經營新機制。發揮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組織優勢,按標準化、規范化、專業化生產要求,開展草地生態有機牧場建設試點;加大可追溯體系、劃區圍欄、標準畜棚圈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專業化分工、標準化生產、統一化服務、產業化經營模式。
——建立草畜聯動新機制。啟動青海草食畜牧業建設和循環農牧業建設;擴大飼草料種植規模,開展糧食作物改為飼料作物試點,推進“種加供”一體化、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啟動草畜聯動試點,建立“牧繁農養”區域互補模式,實現草畜聯動、循環發展。
——建立多元化服務新機制。將健全農牧業科技推廣創新三級平臺,加快產學研推一體化進程;擴大牦牛、藏羊高效養殖技術推廣范圍,加大綿羊“兩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技術集成與推廣力度;推進新型職業牧民培育工作;探索建立草場管護員和水利設施管護員責任一體機制;強化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建立有災防災、無災補飼的快速反應機制。
——健全產業化發展新機制。建立龍頭企業聯牧場新機制,建立股份制牧場;啟動品牌提升戰略,建立區域品牌標識準入制度,健全品牌商品質量標準體系;探索建立企業與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利益聯結相掛鉤扶持機制;加快電子商務試點,建立有機畜產品追溯體系,構建統一的信息平臺和網絡。
今年在六州確定9個縣、100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完成股份制改造等基礎工作。重點在加快改善基礎條件,調整產業結構,創新驅動方式、建設方式和增長方式——
經過多年探索,青海省已在草地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方面奠定了生產、生態、產業升級和技術等基礎。目前,在已有項目建設基礎上,試驗區將加快改善生產基礎條件,擴大飼草種植規模,完善服務體系建設。
為持續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青海省將繼續落實五個“絕不動搖”,建立試驗區建設機制和制度創新清單,規范經驗成型工作程序,轉變“重建設、輕示范”建設模式。建立以生產要素整合、發展資源配置、支持政策匹配、試點經驗凝練等為主要內容的試驗區建設工作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加大考核獎勵。
轉變發展方式,首先要轉變建設方式。今年起試驗區將改變以往項目到戶、分散建設的項目資金投入方式。轉向整合各類涉農資金,確立集中扶持模式,以生產要素整合質量為依據,對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展開建設質量評估,確立“誰先整合,誰先發展”的扶持模式,將使支持重心向基礎配套建設傾斜,向新型經營主體轉移,支持重點向資源整合得力、運作規范的合作社傾斜。
試驗區建設最根本的目標是創新草地畜牧業增長方式。今后試驗區將加快發展循環農牧業,實行草畜循環聯動增長,促進形成糧飼兼顧、循環發展的新型增長方式。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隊伍,依靠科技驅動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多途徑聯合開發區域特色產品,打開國內外市場。同時,加快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形成生態損害者賠償、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運行機制,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推動試驗區地方和農牧民可持續增收。王會林認為。
“基礎完善了,接下來就是產業結構調整,這是轉變草地畜牧業方式的前提。”王會林說,首先是調整種植業結構,加快飼草種植,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構建“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糧草兼顧新型種養結構,促進農業與畜牧業協調發展。
其次是調整畜牧業布局、生產和產業結構。按照“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的基本思路,以畜產品加工業為引領,大力發展牧區畜產品產地初加工,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參股畜產品加工企業,完善加工體系,發展電子商務與實體流通相結合的物流體系,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家庭手工業、農機服務、流通服務、信息服務、旅游服務等產業,“接二連三”帶動富余勞動力就業,促生畜牧業新業態。
視點短評:探索適合全國牧區推廣的新模式
農業部在青海省設立全國惟一的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力爭到2020年,青海省將全面建立保護與建設結合、保護與發展協調的草地保護利用機制,努力使草地生態環境趨于好轉,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55%以上,草原生產能力得到恢復。
同時,全面建成組織化程度高、規?;洜I能力強、產業化水平高、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高原特色鮮明的草地畜牧業生產經營機制,牧戶加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比例和牲畜草原優化重組率達到90%以上。
對于青海來說,這是一項挑戰,更是一次難得的機遇。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展理念,為我省全面推進試驗區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和理論指導。
為探索出一套適合全國牧區推廣的新模式、新機制、新經驗和新路徑。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推進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的意見,在此項基礎上,我省編制了《青海省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總體規劃》,并獲得農業部批復。
對青海省而言,推進試驗區建設,是充分展現青海省立足自身實際挑戰發展瓶頸,實現草地生態保護和畜牧業經濟發展勇氣和決心;是踐行省委生態文明先行區戰略,打造綠色生態青海,實現省委莊嚴承諾的重要基石;是凸顯青海高原資源優勢,打造有機特色品牌,提升生態產品價值的有效途徑;也是豐富六州牧區民族地方產業業態,增加農牧民收入,維護地區穩定的基本要素。
試驗區的設立,既是國家對青海省創新生態畜牧業發展道路的高度寄予,也是青海省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做好試驗區工作,可以強有力地加快全省農牧業現代化步伐,有利于青海探索出一套適合全國牧區推廣的新模式、新機制、新經驗和新路徑來。
故事傳真:“取經”
著曉鄉平均海拔4500米,是囊謙縣海拔最高的一個鄉,也是全縣*的一個鄉,是囊謙縣九鄉一鎮中為數不多的蟲草資源富集鄉。但這個鄉仍然還有325戶貧困戶,占到了全鄉總戶數的近15%。
今年,為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著曉鄉黨委政府結合牧業大鄉的實際,堅持以生態畜牧業為主、勞務輸出為輔的發展之路,為轉變牧民思想觀念、提升合作社效益,聯點幫扶單位囊謙縣紀委、監察局組織相關人員到海北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和剛察縣“取經”。
觀摩團參觀了天峻縣玉舟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聯合社、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青海湖農場等18個合作社和風干肉、皮毛加工及藏式加工等7個銷售點。
在天峻縣玉舟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聯合社,工作人員向大家介紹“梅隴模式”的形成歷程。由最初的幾戶,十幾人入股,通過黨員、干部、致富能人、待業大學生的服務引導,邊學邊做,在摸索中前行,使得更多的牧民以草場、牲畜作價入股組建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大家競爭放牧,徹底改變一家一戶獨立放養粗放型發展模式,奠定了現代畜牧業發展基礎。
在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負責人向大家介紹道,寧夏村作為州上和縣里的現代生態養殖示范村,大力發展羊的高效養殖,實現牧民人均收入的穩步增收,并通過組建企業集團,以企業經營的模式,打造合作社后續產業,依托環青海湖旅游“農牧家樂”、民族手工藝品等合作社后續產業,加大勞力輸出,實現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通過后續產業的發展,增加勞動收入。
通過學習觀摩,大家紛紛表示,生態畜牧業要發展,轉變思想觀念是關鍵。實現統一飼養、統一配種、統一防疫、統一輪換,可以彌補家庭獨戶模式存在的不足,促進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提高草場產出效益,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實現草畜永續利用發展。
著曉鄉巴尕村支部書記旺加說,我們回去后,把學到的看到的好經驗和做法宣傳到群眾當中,讓牧民群眾放心地把牲畜和草山交給合作社統一經營和管理,打消群眾思想上的束縛和心理上的顧慮,充分發揮村“兩委”班子和黨員的帶頭作用。通過“取經”,轉變觀念,開闊視野,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