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8/4/9 9:4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閱讀數:
40歲的張永堂扎根甘肅天祝華銳藏區,與牧民的牛羊“打交道”整整二十年了。深入牧區開展舍飼育肥,破解畜牧業“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手把手推廣畜種改良技術,研究示范高效生產模式,當科技創新帶頭人……他帶領牧民一步步破解當地畜牧業難題,成為藏鄉牧民的“貼心人”。
四月初,海拔3000多米的抓喜秀龍鎮紅圪垯牧場朔風凌厲,記者跟隨張永堂了解春羔生產情況。在溫暖的養殖棚里,看著膘肥的母羊和撒歡的羔羊,牧民牛貢雀說:“十幾年前,‘春乏關’就是‘鬼門關’,炕頭捂著小羊羔,多半還是死了。現在,在暖棚里接羔,一百多只羊羔幾乎都能活下來,這都是小張(張永堂)的功勞啊。”
2000年,“初出茅廬”的張永堂深入牧區調查研究,鉆研暖棚建造技術,動員牛貢雀、李哇瑪等牧民建塑膜養殖暖棚。翻年后,一百多只羔羊果然全部成活。這一消息傳出去后,觀摩牧民紛至沓來。2001年,張永堂指導下,在紅圪垯牧區設計建成全縣第一批磚混結構標準化養羊暖棚145座。
“為了打消顧慮,科技特派員小張自己拿出三千元錢作為舍飼育肥實驗保障金。”李哇瑪回憶稱,80只當年羔羊反季出欄獲利5000元,暖棚舍飼育肥技術推廣一舉成功,張永堂也成了天祝牧區引導牧民走“羔羊育肥反季出欄”之路的第一人。
為了改變黃牛生產性能差、養殖效益低的現狀,1999年,張永堂引進利木辛、西門塔爾等國外優良肉牛細管凍精,率先推廣凍配改良技術。當時,農牧民對這項技術還很陌生,他自己設計標有傳呼號的科普廣告,到村頭巷尾張貼,并入戶宣講,耐心說服一些養牛戶參與改良。
“第二年,養牛戶見凍配成本低,所產犢牛品質卻非常好,積極性也隨之高漲起來。”張永堂說,經過連續三年推廣,全縣改良肉牛3700多頭,當年改良牛犢頭均售價比同齡土種牛犢高300元以上,產生效益100多萬元。
“剛開始養殖時,我栽過跟頭,沒有張的專業指導,也就沒有我現在的發展。”天祝縣綠康養殖場負責人趙延金經常這樣說。現在,肉羊經濟雜交、飼料配合、青貯氨化等一系列配套技術的應用,使綠康養殖場牛羊銷售年收入達100萬元,成功打造為省級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實現了從小規模養家糊口到公司化運營的“華麗轉身”。
目前,天祝縣累計建成養殖暖棚5.48萬座,建成規模養殖場(小區)776個,共創建部、省、市、縣級標準化示范場159個,有力地推動了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減輕了天然草原放牧壓力,促進了草原生態的恢復和保護。
2017年,張永堂被評為“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他的家庭被評為“武威市愛崗敬業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