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9/3/27 9:22:00 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刊 閱讀數: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現代畜牧業建設,畜牧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總體上看,我國畜牧業發展主要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沒有根本改變,養殖污染問題尚未有效解決,綠色優質畜產品供給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必須立足國情,搶抓機遇,應對挑戰,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突出綠色生態導向,大力推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為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畜牧業發展現狀
我國畜牧業是最早進行市場化改革的農業產業。改革開放 40 年來,畜牧業不斷發展壯大、由弱變強,已經從傳統的家庭副業發展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排頭兵,在滿足肉蛋奶消費、促進農民增收、維護生態安全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
畜產品市場供給有保障
在市場引導和政府扶持下,畜牧業生產水平不斷提升,肉蛋奶等“菜籃子”產品市場供給得到了有效保障。目前我國飼養著全世界 1/2 的豬、1/3 的家禽、1/5 的羊、1/11 的牛,畜牧業生產規模居世界前列。
2017 年,全國生豬存欄 4.4 億頭、出欄 7 億頭,牛存欄 9038.7 萬頭,羊存欄3 億只;全國肉類、禽蛋和奶類產量分別為 8654.4 萬噸、3096.3 萬噸和 3148.6 萬噸,肉類和禽蛋產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位,奶類產量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均水平來看,2017 年,人均肉類占有量達到 62.3 千克,雖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但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禽蛋占有量 22.3 千克,超過發達國家水平;人均奶類占有量 22.7 千克,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3,增長潛力依然很大。
畜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
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近些年來,畜牧業生產結構逐步優化,家禽和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畜產品供給結構更趨合理,城鄉居民膳食結構持續改善。肉類消費表現出豬肉下降、禽肉增加、牛羊肉消費旺盛的特點。
2017 年,豬肉產量占肉類產品產量的 62.2%,比 1985 年下降了 23.7 個百分點;禽肉占 22.1%,提高了 13.8 個百分點;牛羊肉占 13.9%,提高了 8.4 個百分點。同時,奶業生產快速發展,牛奶消費持續增長,2017 年人均牛奶占有量是 1985 年的約 9.3 倍。
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安全標準、檢測認證、技術推廣、執法監管和信息體系建設配套成型,畜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進一步降低。2017 年畜禽產品抽檢合格率為 99.5%,畜產品“瘦肉精”抽檢合格率為 99.8%,領先于食品安全總體水平,處于歷史最好時期,保證了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規模化水平不斷提高
產業素質持續增強
2007 年以來,國家大力支持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標準化生產技術模式得到示范推廣,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大幅提升,畜牧業生產方式加快轉變,畜禽養殖實現了由分散小規模飼養為主向規模經營為主的歷史性跨越。
據農業農村部畜牧業行業統計,2013 年全國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首次超過散養,近幾年一直保持每年 1—2 個百分點的增加趨勢,2017 年全國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 58%,比 2012 年提高了 9 個百分點,2018 年有望超過 60%,規模養殖逐步成為肉蛋奶生產供應的主體。
規模化發展促進了畜禽生產效率提高,過去 5 年,生豬和蛋雞飼料轉化率提高了 10% 以上。隨著規模養殖發展,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持續增強。
目前,畜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 583 家。前十大養豬企業生豬出欄量占全國的 5% 以上。與 2012 年相比,奶業前 20 強企業市場銷售額由 47% 提高到 55%。全球飼料 20 強企業中,我國占比近一半。
糞污資源化利用取得階段性成效
綠色發展成為共識
2016 年 12 月 21 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就解決好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等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到 2020 年基本解決大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問題,翻開了我國畜牧業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2017 年 5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明確要建立健全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從環評、監管、屬地管理責任、養殖場主體責任、績效評價考核、種養循環發展機制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國家啟動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確立了“整縣推進、不留死角、分批治理”的總體思路,重點支持規模養殖場和第三方機構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支持 300 個畜牧大縣整建制開展糞污資源化利用,探索市場化治理機制。
在宏觀政策的引導下,廣大養殖場戶積極響應,積極改善畜禽糞污治理硬軟件條件,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制度體系、政策體系、技術體系和工作機制基本建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全面鋪開,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目前,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 70%。
制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畜牧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可持續發展取得明顯進展,保供給、保生態、保安全能力持續加強。但是,總體上我國畜牧業生產方式還比較粗放,產業體系還不完善,資源環境的硬約束日益加劇,保障畜產品市場有效供給任務仍面臨不少壓力,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仍面臨重大挑戰。
保障畜產品市場持續穩定供給的任務仍然艱巨
我國居民飲食消費結構正從谷物、蔬菜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向畜禽產品等高蛋白質的食物轉變,肉、蛋、奶等畜產品是城鄉居民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我國城鄉居民畜產品消費呈現兩個趨勢:① 城市居民畜產品消費相對穩定,增長趨緩,未來的潛力在新增城市居民和中高檔畜產品消費上;② 廣大農村居民畜產品消費市場潛力大,隨著人口增長和居民收入增加,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畜產品需求仍將呈剛性增長趨勢。
綜合考慮畜牧業生產的資源、要素、科技、區域等方面的潛力和空間,今后一段時期,我國肉類和禽蛋供需將整體趨于平衡,奶類供需缺口將進一步拉大。與此同時,大眾畜產品階段性區域性供需失衡、地方特色畜產品結構性短缺的問題在一定時期內仍然存在。
此外,我國畜產品生產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肉類、禽蛋等主要畜產品進出口貿易量占國內生產量的比例較低,但部分產品特別是奶類,近幾年受進口沖擊逐步加劇。
由于我國乳制品關稅低,進口乳制品完稅價格大幅低于國內生產成本,導致乳制品進口量激增,目前我國乳制品新增消費的80%被進口所占。隨著歐盟取消牛奶生產配額、中國-新西蘭自貿區乳制品關稅繼續減讓和中國-澳大利亞自貿區協定全面實施,奶類產品的國際競爭壓力還會進一步加大。
如何實現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有效保障畜產品市場供給,是我們必須面對且要解決好的一個重大課題。
畜牧業生產競爭力仍然不強
盡管國內一些高水平的大規模養殖企業設施裝備條件、綜合生產水平已經不輸于國外,但從整體上看,由于勞動生產率、畜禽生產力、飼料轉化率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水平還較低,造成畜產品生產成本高,資源利用不充分,綜合競爭力比較弱。
據農業農村部畜牧業行業監測,目前我國每個養豬戶每年出欄生豬 40 頭左右,而美國場均出欄約 1700 頭。過去一段時期,我國畜禽生產的主要優勢就是勞動力優勢,但隨著畜禽生產由不計勞動報酬的家庭副業轉變為專業化生產,雇工增加,大幅提升了勞動力成本。
目前我國每頭母豬可提供出欄肥豬 15 頭左右,而美國、丹麥等養豬強國可以達到 22—26 頭;我國每頭荷斯坦成年母牛平均單產 6 噸左右,以色列、美國、加拿大等國單產超過 9 噸。現在我國生豬的平均飼料轉化率為 3.5,而發達國家大部分都在 3 以下,這就意味著同樣增長 1 千克肉我們要多用 0.5 千克以上飼料。
與此同時,我國畜禽良種綜合生產性能與國外還有一定差距,育種創新能力弱,地方畜禽品種資源由于缺乏長期的政策支持和有效保護,一些地方品種資源數量持續下降,甚至瀕臨滅絕。
產業體系仍然不完善
加快優化產業體系,打造聯系緊密、利益分配均衡的現代產業鏈條,是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國畜牧業是在一家一戶分散養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小養殖場戶仍是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我國畜產品供給問題不可能完全依賴幾個大型企業集團,適度規模養殖經營必將是我國畜牧業生產的主體。
但當前面向中小養殖場戶的畜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畜牧業組織化、一體化程度依然偏低,產加銷脫節、聯結不緊密、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突出。大量的中小養殖戶既沒有跟龍頭企業有效聯結,也沒有通過合作社組織起來,在市場波動中很吃虧,有時盲目生產對市場波動還起到推波助瀾的負面影響。
此外,中小養殖場戶生產不規范問題突出,極少數仍然存在濫用抗生素等現象,藥殘超標問題也不容忽視。畜產品加工流通發育滯后,肉類和蛋品深加工比重低于發達國家 25—30 個百分點,增值空間受到很大制約。
資源約束仍然趨緊
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國基本國情,水土資源是硬約束,長期制約著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肉蛋奶等主要畜產品需求剛性增長,資源越繃越緊,確保畜產品有效供給與資源約束的矛盾日益尖銳。
畜禽規模養殖用地問題是當前畜牧業發展的*困惑
地方政府對新建養殖場用地審批越來越嚴格,基本不批;部分現有養殖場因環保、城市建設、工業發展等原因被迫關閉和拆除,繼續從事養殖又很難得到合理的養殖用地置換,只拆不建已經成為常態,即便是東北和西北資源條件相對寬松的地區,發展畜禽養殖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土地。
飼料資源對畜牧業生產的制約也十分明顯
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很大程度上是飼料糧的安全供給問題
由于國內大豆產量及優勢不足等問題,2017 年我國大豆進口 9 553 萬噸,較 2016 年增加 1 162 萬噸,蛋白飼料原料進口依存度已超過 80%,這種局面短期內難以扭轉。
2017 年我國全年進口玉米量為 283 萬噸,玉米也從出口國成了凈進口國。雖然目前國儲庫有接近 2.4 億噸玉米庫存,但是由于進口成本、階段性流動玉米供應緊缺等原因,我國仍需大量進口玉米。
隨著草食畜牧業的發展,飼草進口也快速增加。2008 年以前,我國基本不進口草產品。2017 年,我國進口草產品達到 185.6 萬噸,比 2008 年增長約 93 倍,近 80% 苜蓿草種依賴進口。
畜禽養殖環保壓力仍然較大
隨著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法律法規的出臺實施,畜牧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環保壓力。
一些地方始終難以擺正位置,從早期的“只發展、不保護”的極端,走向現在“只保護、不發展”的另一個極端;依靠行政命令、重堵輕疏的現象比較普遍,片面強調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問題,“一刀切”劃禁養區,“一禁了之”“一關了之”,大幅度調減畜禽養殖規模,對區域內畜產品有效供給造成比較大的隱患。
當前我國農牧結構上種養分離,受土地資源制約,大部分畜禽規模養殖場沒有足夠的配套糞污消納用地,種養脫節現象比較嚴重,種養循環通道沒有打通;再加上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的激勵措施(如沼氣發電上網、有機肥生產和使用補貼等)難以落地,經濟高效的廢棄物處理利用技術模式比較缺乏等因素,導致畜禽糞便出路受阻,資源化利用水平還不高,造成糞肥資源白白浪費。
動物疫病風險仍然較大
我國畜禽養殖密度大、活畜禽流通頻繁,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嚴峻。
從國內看,病種多、病原復雜、發病范圍廣,同一場點多種病原共存,同一動物多重帶毒、感染的現象普遍存在;
從國際看,我國與周邊國家貿易頻繁,非法走私難以杜絕,外來疫病傳入的風險巨大。
在動物防疫過程中,過多強調對易感動物的保護,在消滅傳染源和控制傳播途徑方面投入不足;在保護易感動物方面,單純強調疫苗免疫,忽視了自身抵抗力的建立。
在復雜的病原生態環境和強大的疫苗免疫壓力下,病原頻繁變異、難以清除,動物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以種豬場為例,通常要注射包括豬瘟、藍耳病等多種疫苗,豬只從出生起頻繁接受疫苗免疫,應激反應嚴重,健康狀態很難保證。
2018 年8月以來,我國非洲豬瘟疫情引發的主要原因在于,養殖場戶生物安全措施缺失或不到位。面對非洲豬瘟這種目前尚無安全有效的商品化疫苗進行防控的烈性傳染病,如何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減少生產損失、降低對產業的影響,是養豬業當前所面臨的緊迫難題。
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和措施
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機遇
綠色是現代農業的本色,可持續發展是現代畜牧業的重要標志。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主要體現在 4 個方面。
宏觀政策環境十分有利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鄉村綠色發展,《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強調要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
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政策,為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畜牧業物質基礎日益雄厚
經過多年的發展,畜牧業物質基礎的不斷夯實,促進了產業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這為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為寬松的產業空間,更有條件加快推進產業轉方式、調結構。
畜產品消費需求導向明顯轉變
2017 年我國恩格爾系數為 29.3%,已步入聯合國劃分的 20%—30% 的富足標準,這意味著我國已進入畜產品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時期。畜產品從數量消費向數量消費與質量消費并重、從產品消費向產品消費與服務消費并重轉變的趨勢愈發明顯。
消費者對畜產品質量、營養、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藍天白云碧水”優美環境的渴望更加強烈。消費層次不斷細分、領域不斷拓展,旅游、文化、教育、休閑等新的業態不斷成長。
同時,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也在持續提高,愿意以更高價格消費綠色畜產品,為我們推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和驅動力。
科技支撐不斷增強
隨著規模養殖占據主導地位,畜牧業設施裝備水平大幅提升,現代化生產方式加快普及,為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精準飼喂、環境控制等現代裝備和技術的廣泛應用,將不斷提高畜牧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畜禽生產效率。
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日益完善,各地積極開展探索創新,提煉出糞污全量還田、糞便好氧堆肥、糞水肥料利用等 9 種技術模式,基本解決了怎么干的問題。
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要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堅持綠色發展,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今后一個時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突出綠色生態導向,堅持問題導向,把工作重心由產品產量向質量效益轉變,貫徹落實綠色興牧決策部署,優化區域布局,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種養循環,不斷增強畜產品供給能力,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提升畜牧業生態服務功能,強化政策、科技、人才、金融等全要素支撐保障,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畜牧業,持續提升畜牧業發展質量效益競爭力,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新路子,為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
構建種養循環可持續發展機制
針對我國幅員遼闊、自然類型多樣的特點,綜合考慮各地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生態類型、發展基礎和區位優勢等因素,按照構建糧飼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的思路,加快推進種養科學配套、糞肥資源循環利用,更加科學合理地配置農業資源,形成農牧有機結合、資源充分利用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
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以資源承載能力為基礎,合理劃定重點發展區、約束發展區、潛力增長區和適度發展區,合理布局畜禽養殖生產規模,引導生豬生產從南方水網地區向東北地區轉移,推行肉牛肉羊牧區繁育、農區育肥發展,促進種養業在布局上相協調。引導實行農牧結合、以農養牧、以牧促農,總結推廣種養結合典型模式,*限度地提高耕地產出效率、飼料轉化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著力提高種養業綜合效益。
全面實施糧改飼政策,以“鐮刀彎”地區和黃淮海玉米主產區為重點,繼續擴大政策實施區域,拓展收貯補助主體,逐步將牛羊養殖基礎好、糧改飼發展有潛力的省區全部納入政策支持范圍,將苜蓿、燕麥、甜高粱等優質飼草料品種納入政策支持范圍。
推進種養結合,土地配套是關鍵,要創新符合種養結合方向的農業用地政策,實現畜禽規模養殖用地與農作物種植用地相配套,切實解決好規模養殖用地難問題,為畜牧業發展留足空間。
加快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
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從依靠拼資源消耗、拼物質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盡快轉到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高質量發展上來,推動畜產品供給向綠色優質轉型、向中高端升級。
積極推進現代畜禽種業建設,全面落實生豬、奶牛、肉牛、肉羊、蛋雞、肉雞遺傳改良計劃,扎實推進生產性能測定、遺傳評估等基礎性育種工作,構建以核心育種場為主體,政府引導、科技支撐、產學研相結合的商業化育種機制,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新品種,扶優扶強大型畜禽育種企業,打造一批畜禽種業民族品牌,提升自主育種創新能力,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種源基礎。
按照“生產高效、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管理先進”的要求,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集成推廣畜禽標準化養殖技術,依托“技術、工藝、設施”三配套,著力提高畜牧業勞動生產率、資源轉化率和畜禽生產率,促進畜禽養殖提質增效。
優化產品供給結構,增加優質畜產品生產比重,在保障大宗畜產品市場有效供應的基礎上,豐富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檔次。
扎實推進奶業振興行動,優化乳品結構,大力發展液態奶生產,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加快確立奶農規模化養殖的基礎性地位,積極發展奶牛家庭牧場,培育壯大奶農合作組織,加強奶農培訓和奶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奶農+合作社+公司”的奶業發展模式。
堅持產管結合、源頭治理,建立健全畜禽標準化生產體系,落實生產者畜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強化飼料和獸藥等投入品監管,開展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健全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
推進“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加快屠宰行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畜產品綠色加工、綠色倉儲、綠色包裝和綠色營銷。
全面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堅持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方針,堅持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徑,以畜牧大縣和規模養殖場為重點,以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為主要處理方向,以農用有機肥和農村能源為主要利用方向,全面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落實國辦 48 號文件明確的以“5 項制度 +1 項機制”為核心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制度,強化地方政府的屬地管理責任制度落實,統籌畜產品供給和畜禽糞污治理,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加強績效考評和責任追究。
強化畜禽規模養殖場的主體責任制度落實,通過規模養殖環評制度和養殖污染監管制度這兩個有力抓手,構建涵蓋糞污產生、處理和利用全過程的管理體系,督促規模養殖場切實履行主體責任。
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支持畜牧大縣配套建設畜禽糞污收集、貯存、處理、利用等基礎設施建設,整縣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加強養殖場信息化管理,依托畜禽規模養殖場直聯直報信息系統,實現全面覆蓋、全程監測、不留死角。
實施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積極推動出臺促進有機肥使用的政策措施,促進畜禽糞便就地就近還田,降低畜禽糞便處理成本,提高種植戶使用有機肥積極性,解決有機肥需求不旺、使用成本高的問題,打通種養循環的梗阻。大力推行第三方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機制,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糞肥還田利用服務。
做大做強特色畜牧產業
立足我國畜禽地方遺傳資源的豐富優勢,堅持保護和開發利用相結合,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建設,組織開展地方品種肉質、繁殖等優良特性遺傳機理研究,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畜禽遺傳資源開發利用體系。
以蜜蜂、馬、驢、奶山羊、兔等市場成長穩定、產業發展有力的“小畜種”為重點,推動優質特色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重點培育一批以特色畜禽資源利用和特色畜產品開發為主導的畜產品品牌,把小品種做成大產業,滿足畜產品消費升級需求,把畜禽地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效益優勢,實現畜禽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推進畜牧產業形態重塑,推進產業鏈、價值鏈建設,大力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總結提煉各地畜牧業新業態發展典型模式,拓展畜牧業的食療、旅游、休閑、娛樂、文化等功能,積極開發新業態、新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畜產品消費需求從物質的“硬需求”向品牌、個性、體驗綜合服務的“軟需求”轉變。
積極營造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市場環境
依托龍頭企業帶動、組織合作社、培育養殖大戶等方式,推廣“公司+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公司+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模式,在項目資金、金融保險、技術推廣等方面給予支持,培育一批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市場主體。
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性社會化服務體系,采取政府統一購買服務、企業委托承包等多種形式,促進中小養殖場戶加快融入可持續發展體系。
加快建立畜牧業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規體系和政策體系,積極打造具有區域優勢特色的畜牧業綠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規范綠色畜產品認證,維護品牌的市場信譽。
探索建立與綠色生產方式掛鉤的畜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實現畜產品優質優價,逐步擴大綠色優質畜產品市場份額。以畜產品綠色消費為引領,加強正面宣傳引導,培育營養健康的消費理念,普及肉蛋奶消費知識,消除消費誤區,提振國產優質畜產品消費信心。
全方位提升畜牧業生物安全措施
構建穩固的防疫體系,樹立以提高產業生物安全措施為核心的綜合防控理念,將畜禽養殖環節、運輸環節、屠宰環節的生物安全措施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制定規則、形成習慣、落實到位,實現制度化、常態化。
著力提高養殖場(戶)生物安全措施,實施動物疫病凈化計劃,落實養殖生產與經營者防疫主體責任,定期開展疫病監測和實驗室檢測,切實履行疫情報告義務;嚴格對養殖環境、車輛、人員、生產工具和設施設備進行清洗消毒;規范出欄銷售,按要求處理病死動物。
著力提高畜禽運輸鏈生物安全水平,采用全封閉的運輸車進行活畜禽的運輸,支持鼓勵社會力量、大型養殖場和集團企業建立車輛清洗消毒中心。
著力提高屠宰環節生物安全措施,落實入廠查驗、清洗消毒、屠宰檢疫檢驗,落實屠宰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措施,落實生產記錄及疫情報告。加強對生產一線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生物安全生產意識和能力,確保防疫措施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