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9/5/15 14:02:00 來源:網絡 閱讀數:
近日下鄉,聽到和看到一些養奶牛村里的奶牛在迅速減少,而且倒奶現象在上升,問奶農為什么?回答的大意差不多都是:企業收奶的要求太高了,牛更不好養了。
按理說,企業對奶源質量要求高是好事兒,除了很多好的原因外,僅對奶農來說也有好處,起碼能促使他們努力提高飼養水平、改變思想觀念等。可讓記者沒有想到的是,隨著對這個問題的深入了解,企業的“嚴格”似乎有些變味兒了。
變味兒一:日收奶2噸以下的奶站,對交來的奶幾乎都說不合格。奶農說,他們(指企業)說不合格也行,給我們一個手續呀,讓我們也明白是哪里不合格,一句話就完了,奶也不退給我們。
變味兒二:要求奶農馬上進園區集中養牛。奶農說,可這園區在哪里呢?
上面這些養牛戶都處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該市是內蒙古較貧困的地區。特別是這些養牛戶,他們大多數過去沒有養過奶牛。在記者去的兩個縣區的幾個村里,凡是養奶牛的幾乎都是散養,牛與人同在一個院子,養殖條件確實很差。但讓已經習慣于這樣生產和生活的農民一下子“跑步”前進,恐怕這個要求不算是很科學的。
集寧區五家村2007年還有1000多頭奶牛,最早養奶牛的閻三說,那大部分都是價值一萬七八的進口奶牛。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已經有600多頭牛被處理了,許多都被當菜牛殺了。閻三2007年5月辦的奶站現在也關門了。為辦這個奶站,他投入了十幾萬元,幾乎是他近30年養牛的全部積蓄,辦站一年多,沒有一點收益不說,現在還欠著村里奶戶1萬多元的奶款。老閻說,當初辦站時,因為企業間的奶源爭奪,蒙牛公司特別支持他,一直以來他和企業的關系很好,誰想他們(指蒙牛)說變就變了,一點兒余地都沒有。
今年,他不斷接到蒙牛的電話,說他交來的牛奶因為不合格,已經被倒掉了20多車(每車約1噸)。牛奶說倒就倒了,任何手續和說法都沒有。有的奶戶不干了,強烈要求蒙牛給個倒奶的說法,在這樣情況下,蒙牛只給退回了一車奶,別的一拖再拖就不了了之了。
這樣的情況在該市集寧區的翟家村、陳家村、三岔口、土城子和察哈爾右翼前旗的侯家村和富貴村等都普遍存在。奶農說,有的企業說給他們倒奶的補貼,可至今一分錢也沒有見到。
這些村養的奶牛1頭1天最低產奶也在三四十斤,高的七八十斤,因為企業不愿意收散戶的奶,不少奶農只好每天去城里散賣奶,好的一天能賣四五十斤,大多數只能賣上一二十斤,每斤五六毛錢,比過去交給企業少一半還多。
在烏蘭察布市的乳加工企業除了蒙牛外,還有其他一些企業,記者希望能與企業在這方面有所溝通,聽聽這些企業的意見和經營措施,但都被以種種借口拒絕了。
面對這種情況,當地政府也很無奈,一位官員說,他們只能想辦法協調企業來解決,其次就是盡快落實國家對奶農的倒奶補貼政策。
該自治區奶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去年10月開始,國家給內蒙古自治區奶農的1.8億元補貼已經全部到位,當地政府也很肯定地說全部補貼已經到了奶農的手里,但記者在這兩個旗區采訪所見到的奶農都說他們沒有領到這個補貼。
從國家清理整頓奶站的措施上看,老閻的奶站屬于清理整頓的范圍,但從內蒙古的現實情況來說,像老閻這樣的奶站占70%以上。過去這些奶站是廣大奶農主要的賣奶中轉站,這些奶站也一直維系著企業與奶農的關系,甚至生存,如今一下子關掉它們又帶來了新問題。自治區奶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承認這個現實,盡管他們已經在積極協調企業用托管、監管和租賃的形式來接收這些奶站,但真正做起來困難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