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9/5/31 15:39:00 來源:視界網 閱讀數:
正所謂造化弄人,當下的養豬行業正在體會著這句話的玄妙。2007年豬肉火爆的價格曾經讓養豬變得如此熱門,甚至連國際著名投行高盛都曾傳出打算養豬的消息,而網易創始人丁磊也表示要成為中國“it養豬第一人”,很多房地產商更是直接開始進軍養豬業。然而時過境遷,僅僅一年多的時間過去后,蜂擁而至的養豬者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讓豬肉變成了白菜.其實農副土特產品價格的暴漲暴跌狀況并不是稀罕事,經濟學理論早就已經對此研究透徹了。
著名的蛛網理論,描述的就是農產品價格周期波動的放大效應。該理論針對的就是農產品市場,由于農產品從最初的投入生產到成品上市需要一定自然時滯周期,一般至少要半年以上,而生豬生產則需要10個月左右。
因此當市場需求出現衰退、產品價格隨之下降后,下一期的農產品生產數量就會大幅減少,這就直接導致次年上市的農產品供應量大減,市場價格隨之轉而大漲。而漲價后的農產品市場,又會刺激再后一期的投產數量,反過來導致來年上市供給量大幅增加,供大于求的結果又會使得農產品價格出現暴跌,繼而新的投產數量會隨之而下降,一個新的價格暴漲到暴跌循環再繼續沿襲下去。
也就是說,盡管從2006年到現在,豬肉價格漲跌變化看似驚心動魄,但實際上是完全有經濟規律可循的。農產品供給數量無法因需求變化而及時調整,這一產業特征才是價格暴漲暴跌的根本原因。因此,對于豬肉價格的漲跌問題其實也是“可防、可治”的,只是相關的應對政策措施還需要進一步優化而已。
2007年在豬肉市場供給嚴重不足的時候,調控部門曾大力鼓勵生豬飼養,其中諸如“每頭能繁母豬財政補貼100元錢”的措施幾乎達到了鼓勵極限。
然而,現在回過頭來看,盡管那時候的鼓勵政策并無疑義,只是在“蛛網”逆向波動擴大的跡象出來之后,相關的政策調整卻顯得有些滯后。早在去年9月,當人們還在關注外資大舉介入養豬行業時,農業部的相關專家就已經開始預警豬肉供給過剩的問題,認為母豬增長過快,并預計2009年上半年生豬出欄增加較多,在春節消費高峰過后,價格就可能出現明顯下降,建議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以避免市場出現新一輪波動。
只是令人遺憾的是,身處“蛛網”里面的人們卻往往只關注現價而忽視了對未來的警示,這一點即使是行政調控部門也不能例外。
調查顯示,去年對于豬肉市場的補貼政策非常之高,在南京地區,地方的補貼標準是每平方米豬舍可以得到100元,據此很多新進資本甚至還沒有采購豬仔就已經獲得了巨額政府補貼,“大干快上”自然難以避免。由此觀之,正是由于“蛛網”規律的作用,導致本是立足于平抑周期波動的政策,反而在現實中成為放大波動的誘因,這才是在目前豬肉價格出現暴跌之后,需要進一步深入反思的關鍵。
其實,從市場經濟角度看,平抑豬肉價格波動也并不是很難,政策核心就在于改變市場供給的時滯問題。國際上比較常見的做法有三個,一是建立國家主導的豬肉產品儲備庫,便于在市場供給不足的時候能夠及時補充;二是建立生豬期貨交易,通過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功能鎖定市場波動的風險,避免暴漲暴跌造成的投資損失;三是鼓勵大規模產業化養殖,逐步淘汰個體養豬,借此來提高供給方對于市場波動的信息理解能力。筆者相信,伴隨著市場內平抑機制的完善,即便無法完全削平周期波動,也至少能夠大大緩解肉價暴漲暴跌問題,由此最終才能夠讓豬肉價格變化不再成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