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9/6/19 14:02:00
來源:網絡
閱讀數:
——專訪中國畜牧業協會副會長喬玉峰
三聯生活周刊:這幾年,生豬生產的周期性波動加劇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有什么社會背景?
喬玉峰:首先,從農業規律來講,養豬跟糧食生產密切相關,市場表現則滯后一年。糧食豐收,下一年的糧價低,養殖增多,價格就會下降;反之亦然。我國畜牧業供給短缺時代已經結束,現在已處于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階段,受進出口貿易影響較大,受國際市場產品價格的影響也會比較明顯,石油、鋼鐵、玉米等原材料價格都會影響到豬肉價格。
其次,畜牧業養殖模式近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雖然規?;B殖提了很多年,但從2007年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后才開始有了實質性進展。經過上一輪疫情和豬肉漲價,國家看到了散戶養殖的脆弱性,加大了規模養殖扶植力度,希望通過他們對市場起到支撐和穩定作用。
此外,疫病風險對市場影響越來越大。現在跨國疫情越來越多,加之我國的養豬場基本都是品種混雜養殖,一旦發病很容易蔓延。生豬市場管理體制仍然不順,預警機制不健全導致市場信息缺乏。原來養豬有9個國家部門來管理,現在減少了6個,農業、商務、質檢、發改委、防疫等部門各管一頭,信息流通不暢,很容易造成“齊抓不管”的現象。
三聯生活周刊:具體到這一輪從2007年到2009年的市場漲跌,除了市場基本規律之外,政策的刺激作用有多大?
喬玉峰:在這一輪市場漲跌中,國家政策的刺激性作用*。母豬補貼、規模豬場補貼、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母豬保險等全方位的國家財政補貼,總共近200億元,其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全是前所未有的。
豬肉消費在我國居民肉類消費中占到65%,是居民生活質量的主要組成部分。2007年面臨不斷高漲的豬肉價格,國家壓力很大,出臺這樣的政策來穩定市場是無可厚非的。但沒有想到社會性投資的熱情如此之高,到2008年10月份,全國母豬存欄量已經占到總存欄量的11%,高于9%的正常水平。
三聯生活周刊:大戶興起,小戶退出,這種產業調整的必要性與意義在哪里?
喬玉峰:從全國范圍看,2007到2008兩年間,規?;B豬戶增加了10%~15%,總量已經超過散戶,未來還會進一步提高。一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人畜分離,有利于開展防疫工作,形成規模經濟優勢。其次,這也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必然,通過規模養殖場培養專業化的養殖隊伍,產業才能升級,才能解放出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另外,現在成長起來的“80后”、“90后”年輕人,就業觀念也有了很大變化,大多不愿意留在偏遠農村養豬。
三聯生活周刊:考慮到有限的市場容量,行業外資本,甚至是國外資本大量進入我國養豬業,會不會對行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從長遠看,國家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保障生豬生產的平穩發展?
喬玉峰:在政策刺激下,國外資金進入養豬市場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大可不必驚慌。據我們調查,高盛、德意志銀行等國外投行進入我國養豬業,背后都有國內大企業的合作支撐。我國養豬產業年產值6400億元左右,占畜牧業產值近50%,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產業集中度較差的局面難以改變。同時生豬是無法保存的鮮活產品,基本無法通過控制價格形成市場壟斷,也很難形成產業鏈壟斷。畜牧業是長線行業,很難短期套利。更何況,這幾年國內的養殖、飼料、食品加工企業也已經壯大起來,民族工業不會在國外資本面前不堪一擊。相反,我們有20多萬億的居民儲蓄,民間資本非常活躍,少量外資進來有助于推動產業升級。
考慮到我國的土地、水、糧食資源緊張以及人口過多,未來發展適度規模的標準化養殖是比較現實的。國家的扶植更應該在提高產業質量上下工夫,支持原種豬生產,提高規模養殖戶的技術含量,在母豬保險、生豬期貨、行業預警等方面加快發展。爭取拉大市場波動的周期,從現在的兩三年到四五年,同時降低市場波動幅度,從現在的10%~20%降到3%~5%,這樣我國的生豬生產才能健康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