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9/6/22 13:54:00 來源:網絡 閱讀數:
商務部近日會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啟動了豬肉價格下跌調控三級響應機制,在部分地區開始收購國產凍豬肉。
寒冬中苦撐了近1年的生豬產業,終于觸到了溫暖。這個消息雖然來的稍遲了一些,但其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盡管收儲的量不大,只占我國豬肉市場的一小部分,但由于它在心理上穩定了養豬戶的情緒,一些地方的豬肉價格已開始回升。
不可否認凍肉收儲的積極作用,但在目前看來,它的主要作用還是體現在預期上。如果生豬的供應量沒有下降,收儲后的豬肉遲早要放出來消費,到時豬市可能還會陷入低谷。因此,豬肉價格要真正走出“大漲大跌”的怪圈,還需要跳出豬肉來考慮豬肉的問題。
豬肉價格的暴漲暴跌,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則,我國養豬業一直處于分散無序的狀態。當價格上漲的時候,大家都一窩蜂地加入養豬業,直接的后果就是供過于求、價格下降,而一旦價格下降,很多養殖戶開始虧錢的時候,大家就開始殺掉種豬、割肉離場,從而導致新一輪的供不應求、價格上漲。
二則,養豬的管理體制政出多門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比如現在養豬農民、企業養豬,為農業部門管;生豬屠宰粗加工又歸商務部門管,這樣的分割不符合經濟規律。多頭管理導致各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暢、預警機制不健全,從而使得相關的調控政策措施滯后。
三則,長期以來對“三農”投入太少,對三農問題重視依然不夠。與此相對應的是,對農村的政策也往往是缺乏連續性和前瞻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整體的思路和前瞻的考慮。比如,我們可以看到,豬肉價格一旦開始上漲,就開始想辦法壓價,鼓勵養豬;而兩三年后豬肉價格下降了,又簡單地采取辦法讓農民少養。
豬肉價格要想徹底走出大起大落的怪圈,就需要從豬肉之外求解豬肉難題,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破解這個難題。
多數人都要吃肉這個現實,決定了養豬業是個不可消失的產業,而其規模和利潤則是非常有限的。此外,養豬業受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很大,尤其是疫病的影響。由于養豬戶的分散性,豬肉在市場上很難形成壟斷效應,加上養豬戶缺乏話語權,一旦遭受價格下跌,只能默默忍受。
實際上,豬肉作為一種農產品,和稻谷、小麥等大宗農產品具有十分相似的特點。這些農產品要想賣個好價錢,其真正的出路在于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在這方面世界上有成功的模式可供我們借鑒。比如像美國、澳大利亞、歐洲,他們就是通過公司加農戶的形式,最終對豬肉實現工業化的生產。
而要讓中國這些農產品真正實現工業化的生產,絕非是短期能夠實現的。我國農業人口太大,要實現規模經營,就要把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當前,我國具備這樣條件的地方太少。
轉移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出去,就要進一步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使其吸納更多的農民進城。國家應該拿出更多的錢用于進城農民及子女的教育、就業、培訓、社保、醫療等,使其享受和城里人一樣的待遇。此外,應進一步放寬戶籍制度,為農民進城鎮清楚障礙。
在大多數農民進城還不現實的情況下,我們應采取多種形式,把農戶小規模的分散生產和經營與市場有效地聯結起來,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建立經銷商和生產商與農業生產者的關系,建立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設施的完全產權法律平臺等。
目前在一些地方已經成立了很多農業合作社。這些合作社可以幫助農民闖市場,在市場競爭中維護自己的權益。在生豬行業,是否也可以多成立類似的行業協會呢?
近年,外來資金進入養豬行業甚多,如2008年的“高盛養豬”、2009年的“丁磊養豬”。同時,養豬產業上下游的企業及養豬企業也紛紛加入養豬業。外來資金的進入,無疑可以加快養豬業的工業化進程。各種商業資本的加入,養豬巨頭的擴張帶來的產業整合變革成為養豬業發展的必然,這是我們所希望的。但是,在資本進入的同時,我們要考慮加大對農民的補貼。
從農業與國民經濟關系角度看,政府應適度調整“重工輕農”的戰略;在我國資源分配格局上,應考慮農業的基礎設施投入;在對農業的宏觀調控上,也應充分考慮,農業是向工業和城市長期提供廉價原料和食品的工具,對一部分農業產品放開市場,用市場機制將一部分社會經濟增長利潤調節給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