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4/22 13:07:00 來源:中國畜牧網 閱讀數:
每到開春抓豬補欄的旺季,遼寧偉業種豬場場長劉沈陽都會忙得不亦樂乎,但今年他遇到了難心事。
“毛豬價跌到4塊錢了。本來5塊錢剛能收回本,現在養一斤豬賠1塊錢,養一頭豬賠200多塊錢。沒人愿意養豬了,也沒人到我這來抓豬。”
今年元旦過后,豬肉價格沒有同往年一樣出現季節性上漲,反而“離奇”地一降再降。春節之后,全國豬肉平均價格保持在12.47元,4月中旬,豬肉均價僅為10.4元,比去年同期便宜8.3%。
賣豬肉賠錢,養豬的人也就不愿意再買仔豬回去補欄。賣出一頭仔豬,價錢也只有去年的一半。眼看著飼料價格一天一天漲上去,劉沈陽陷入了“賣也賠,喂也賠”的兩難境地:“大豬每天得喂六斤料,整個養豬場每天的飼料錢超過1000塊。現在苞米還在漲價,成本上漲得實在太厲害了。”
為啥這次豬肉價格掉得這么厲害?劉沈陽說,上一輪養豬的人太多了。
2007年到2008年,豬肉價格曾出現一波大幅上漲。許多人看到養豬能賺大錢,紛紛辦起了養豬場。既有網絡大王丁磊、農業大王劉永好這樣的知名企業家重金投入,也有農村散養戶的小本經營。劉沈陽雇用的養豬工老王還清楚記得當時的情形:“毛豬9塊錢一斤,20斤左右的仔豬都能賣七、八百元,我們村里幾乎家家都養豬,一年能賺兩三萬元。有的人沒錢買豬還從別人家借豬來養,賣了以后再給人家錢。”
劉沈陽也搭上了這股“養豬熱”末班車。他向親戚們籌集了200萬元資金,在凌海市的梯子溝村承包了20畝地。2008年12月,他的種豬飼養場正式啟動,整地、蓋豬舍、買豬,他起早貪黑,吃睡都在場里,總算讓這個小院初具了現代化養豬場的雛形。
他喂養了370多頭成豬和200多頭小豬仔。2009年賣了400頭豬,收入約30萬,但喂飼料花費也有30多萬元,加上前期投入的基建成本30多萬,劉沈陽第一年沒有賺到錢。
雖然沒有收回成本,但劉沈陽并不灰心。他原打算今年趁著豬肉價格回升,雄心勃勃地大干一場,“就算不能給親戚們分紅,也得差不多。”沒想到豬肉價格大幅下跌,他的許多宏偉計劃成為泡影。不得已,劉沈陽停止了豬場擴建計劃,也不敢再買母豬。
劉沈陽的做法代表了絕大多數養豬人的看法。養豬賠錢,養豬戶都在減少規模、減少飼養,這又為下一輪豬肉價格暴漲埋下“禍根”。農業部數據顯示,2月份我國生豬存欄44330萬頭,較上月下降2.57%,較去年同期下降0.59%,為近來的歷史最低點。發改委也發布警告,當前生豬調控要防止價格過度下跌造成后期生豬供應減少、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
“生豬存欄減少,用不了多久養豬戶就得補欄了。”劉沈陽頗有信心地說:“如果現在補欄,養6個月左右,出欄時正好到‘十一’,那時入秋人們吃豬肉多了,價格就能上去了。”
可是劉沈陽更擔心:如果豬肉價格一下子漲上去,又吸引了太多人養豬,價格再次下跌怎么辦?能有什么辦法改變這種暴漲暴跌的現象嗎?
劉沈陽道出了養豬產業的怪圈現象:養豬賠錢——減少規模——價格暴漲——養豬戶增多——價格再次下跌。雖然這個“圈”是按照市場規律進行的,但如此循環往復,損害了養豬戶的利益,也加劇了豬肉產業上下游價格的波動。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一直是政策調控的難題。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馬闖認為,政府需要有相對穩定的、慎重的、更加準確的政策支持,同時要在控制疫病方面發揮作用;需要提高我國的豬肉深加工能力,適當提高規模化養殖比例;適時發展生豬期貨,運用金融杠桿,給予養殖戶合理的養殖預期和價格指導。
劉沈陽決心堅持下去:“古語說:豬糧安天下。這意思是豬肉在中國一定有消費市場。我有資金支持,只要我咬牙挺住,就能獲得成功。”